从这位妈妈的表达中可以感觉到,她对于将女儿睡觉前的这个习惯,归因于陪伴的时间和情绪的可能是不大认同的。

这也很正常,又要工作,又要带娃,何况是两个娃,更会感觉身心俱疲。期望孩子能让自己省心一点,也是人之常情。

如果还要将孩子出现的一些状况,归因到自己的付出和情绪状况上,确实是难以接受的。所以需要缓一缓,逐步让她自己意识到这个相关性。

孩子的一些“磨人”的行为,很可能是呈现一种心理需求,也就是孩子的一些情绪和需求被压抑了,但这些情绪和需求是真实存在的,在无法表达和满足的情况下,就会无意识的通过一些行为表达出来。

什么情况下孩子的情绪和需求会压抑呢?比如这位妈妈的女儿,妈妈回家比之前晚了,这种变化对于小孩子来说就是不适应的,她渴望妈妈有更多时间陪她。

但妈妈跟她讲过“道理”:妈妈要工作,不能早点回家。所以她从“道理”上明白妈妈不能早点回家,但是渴望妈妈早点回家的需求存在,那这个需求就被压抑起来。

她下意识通过要妈妈陪她看动画片又无从选择的方式,可能表达的是渴望妈妈更耐心、更包容的方式对待她,这样就获得了一种心理补偿。

而她这种无意识的行为,最终都让妈妈发脾气结束。她的需求没有满足,那么就会强化这个下意识的需求表达的行为,形成一种负性循环。

应对的方式,就是替孩子将她无意识的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情绪,用言语表达出来。

孩子的行为背后往往隐含着心理意义,一个睡前抠妈妈胳膊的行为,就隐含着:妈妈回家晚了的不适应;在等妈妈回来时想联系妈妈的需求;希望妈妈多陪她玩一会;担心妈妈会离开自己的担忧;对妈妈对她发脾气的不满等等。

及时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替他们用言语表达出潜在的需求和情绪,尽可能的满足他们合理的需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整他们的下意识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