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一玩游戏就输不起,输了就发脾气,经常搞得大家不欢而散。”这个话题如果丢到妈妈群里,估计能激出满屏水花吧。

两年前,甚至去年,YY还时不时因为和小朋友玩游戏输了哭着回家,或者在家里和爸爸玩游戏输了掉眼泪,最终以爸爸生气YY大哭结束。

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被这样的孩子困扰的父母也不是一个两个。YY代表了一种类型的孩子:听觉能力强,比较敏感,自我认识不太足,更多需要从身边的大人那里获得肯定。

也是因为YY这个特点,我开始观察其它同类孩子以及他们与大人的互动。很有趣的是,我发现,许多家庭里,在与孩子玩游戏或者比赛时,爸爸和妈妈的处理方式是很不一样的。

“我老公就很少迁就着他玩,都是来真的,无论打游戏还是下象棋,玩桌游,打扑克牌。我会故意输给他。”——这是一个妈妈在群里的发言。

我家也是一样。我会故意输给孩子,爸爸一开始特别认真,凭实力一次次赢了YY,结果发现,赢了后更麻烦,要去面对和处理YY的哭啊!这对直男爸爸来说,真是一件能躲多远就躲多远的事情。

于是,爸爸也开始学“乖”了,只要和YY玩游戏或者比赛,开始没一会儿就缴械投降。

可是,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YY很快就看出来,爸爸是故意让她赢的(孩子太崇拜爸爸的后果,YY从来没有怀疑过妈妈让她,哈哈),觉得不好玩,而且妥妥滴“没有得到对手的尊重”,也不干。

你说烦不烦?闹心不闹心?不就玩个游戏吗,不能开开心心地赢就算了,连输也不能痛痛快快地输。

但是,就确实有这样一类孩子呀,这也不是他的错或者缺陷,你吼他、骂他、要求他改变,他也许能忍着、压着,但问题并没有解决。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更多地通过自我认知建立自信,对“失败”具备更多的承受能力和解读能力。

图片

想起一个关于左宗棠下棋的故事。

左宗棠奉命率兵去新疆打仗之前,曾微服出巡,在街上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摆着个棋摊,招牌上写着“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非常喜欢下象棋,觉得这个老人自称“天下第一棋手”太不谦虚了,于是上前挑战。

结果,老人的水平简直不堪一击,连输几盘。左宗棠对老人说,“赶快把招牌拿下来,别在这里丢人现眼了。”

没想到,当左宗棠从新疆打了胜战回来后,老人还挂着“天下第一棋手”的招牌摆着棋摊。左宗棠很不高兴,决定再教训一下这老头。可是,这一次左宗棠被老人杀得简直是片甲不留,连下连输。第二天,左宗棠不服气,又去找老人下棋,结果输得更惨。

左宗棠觉得不可思议,短短的时间内,为什么老人的棋艺进步如此大?

老人微笑着说,“我知道你上次是微服出巡,马上要去新疆打仗,所以我就让你赢,不能失了你作为一军主帅的气势。这次你已经打完战了,我也就不必谦让了。”

我们的孩子,正开始启程征战他们的人生,需要很多的自信和满满的兴趣,才能兴致勃勃地继续他们的探索。

如果严肃认真地凭成人的实力赢过他们,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如果一味地让他们赢,又会让他们觉得无聊,失去兴趣。

既然这样,把爸爸和妈妈的方法结合一下,让让孩子多赢一些,保持和巩固自信,又时不时让孩子输几次,保持孩子的兴趣,不就好了吗?

图片

想通了这一点,我很快就决定采取“五局三胜法”或者“三局两胜法”,跟孩子玩游戏或者比赛的时候,让孩子赢三局输两局,或者赢两局输一局。

当然,实际操作中不需要一次次去计算,就是大体上遵循这个就好。偶尔,我会在明显胜券在握的时候,出现一个失误,出乎意料地输给YY,也有的时候,我会拼尽全力、耍点小赖赢了YY,并且在孩子因为“妈妈违反规则”摆出要哭的架势之前,假装成小孩子“恳求”YY,“你都赢了那么多次了,我好不容易才赢一次,你就让让我嘛。”

还有的时候,我会在YY毫不在意输赢的时候故意输给她,也会在她特别紧张特别想赢的时候,突然就认真起来,赢她一次。当然,赢了后立马肯定她,“啊,刚才差点我就输了,你怎么这么厉害,我以为我很轻松就能赢的,毕竟我大你这么多呢。”“你看你刚才有步棋下得好棒啊,差点让我无路可走了,我想了好久才想出办法来,不然我就输给你了。你比上次厉害很多了,下次可能我更难赢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