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公早年是本市商业系统的老同志,分管副食品公司,当年的商业系统下属八大公司,有纺织品,五金交电,百货,饮食服务公司等等,其中副食品公司包罗万象,现在的烟草专卖局,盐业专卖局等国有企业,都是从当年的副食品公司分离出来的,记得80年代初我结婚那年,在家里摆了五桌酒席,公公特地把托副食品公司经理批了10瓶茅台酒摆在了桌上,让前来祝贺的人大吃一惊,据说当年这10瓶酒花了老人家一个多月的工资,把婆婆心疼得不得了。
 

 
在我的印象中,当年杏花村汾酒,泸州老窖,竹叶青,湖南白沙液都是市场上很紧俏的商品,特别是贵州茅台酒名气大,就算找领导批条子,买一瓶也得花七八块钱,这可是很多人大半个月的生活费开支啊。
外国人对茅台评价如何?
作为一个女同志,我对白酒一向不感兴趣,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单位应酬中都很少喝酒,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于茅台酒的评价,毕竟咱们有当年把一个号称一斤半酒量的领导,喝得在桌子上当场人事不醒的经历,再说今天的话题是外国人对茅台评价如何?所以咱们就事论事,不谈茅台酒的制作工艺和国人的品酒心得。
 

 
我退休前有在美国和欧州的工作经历,女人闲暇之余喜欢逛街,特别是每年回国前都会满大街扫货,给家里的亲戚朋友带一些免税商品,这其中就茅台酒,怎么说呢,因为国外茅台价格比国内要便宜一半还不止,在COSCO,Edeka Zentrale,两斤装1000毫升的茅台酒才200美元左右(2010年前),购买茅台酒的美国人、欧州人很少,春节前夕,在国外的中国人对茅台酒购买力要强一些,53度的飞天茅台价格也就60美元左右,并且大都是以华人超市居多,买茅台的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每个成年人最多只能带两瓶才能顺利过关。
 

 
我们经常招待老外和我们一起吃中餐,说实话,他们对中餐并不像电影中那么惊喜,出于礼貌,无论吃多少都会伸出大拇指赞美,杰克是我一个同事的美国老公,我们问起他对茅台的印象时,他是这么说的:“中国茅台酒太烈了,就像喝下流动的剃须刀片,跟喝石油的感觉一样。”其它的外国人也有类似经历,表示喝过一次就再也不想尝试了,往后只要是和我们一起喝酒就很警惕地先闻一闻,以免上当。
 

 
说到这里,也许让很多酒友们大跌眼镜,怎么大家引以自豪的茅台酒,竟然在外国人眼中评价不高呢?我觉得很正常很正常,饮食文化不一样,饮食习惯也不一样,就像很多中国人在国外吃不惯西餐、喝不惯洋酒、抽不惯万宝路一样,你天生一个中国胃,别人也天生一个欧州人的肚子啊。当你看到日本人面对“刺身”流口水时,你嗤之以鼻,凭什么要求外国人和你一样这么热衷于茅台呢?
 

 
写在最后:
前不久,“茅台院士”这一关键词引发了舆论的焦点,当一种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白酒,成为了代表中国顶尖科技的荣耀,成为了利益、金融、投资收藏的手段时,也许茅台就到了走下神坛的开始,到那个时候,对于茅台的评价不仅是外国人不认同,那些买茅台又喝不起茅台的人,你,又会怎么评价茅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