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加坡电视剧《小娘惹》在大陆播出,风靡一时,引起很大反响。
很多人都以为小娘惹类似于中国古代小娘子,是对女子一种略带了戏谑暧昧意味的称呼。其实不然,小娘惹是东南亚一个族群的称呼,而这个族群和中国有着直接的关系。
峇峇娘惹的传统婚礼
15世纪,中国处于明朝统治时期。大明永乐年间,一来为了寻找据传流浪于东南亚的建文帝,二来弘扬国威,朱棣着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
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到宣德八年(1433年)28年的时间里,郑和带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和金银财宝,七下西洋,完成了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
在这期间,他率领的船队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东南亚到南亚次大陆甚至东非和红海,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甚至一度传言郑和的船队到达了美洲。
 

排华时期马来西亚领导人
可以说,正是因为郑和的壮举,海上丝绸之路才日渐频繁起来。
元末明初,中华战乱,东南沿海的不少渔民为了谋求生路,只能远走他乡。不过当时因为环境恶劣,海盗出没,远航能力不足,能够成功到达东南亚的华人数量并不算多。
而郑和开创了新的航路之后,那一段时间明朝对外基本上呈现出开放的态势,这就给不少人去东南亚淘金创造了机会。不少东南沿海的居民开始前往今天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
早期的小娘惹
不过去东南亚谋生的大都是些独身男子,后来也有一些人因为某些原因带着家眷过去,但是数量要少得多。
这些勇闯南洋的华人,一方面为了融入当地,另一方面又有着自身生理上的需求,很多人就娶了当地的女子。和这些土著女子结婚后,生育的孩子就是“峇峇娘惹”。其中峇峇代表男孩,而娘惹则是女孩的代称。
 

小娘惹的颜值在马来和印尼处于顶流
因为当时的中华乃是全世界文明的顶流,特别是在不少人见识到郑和庞大到难以想象的船队和大明强大的实力之后,更是对华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嫁给这些华人。可以说,一开始这些华人在东南亚的生活确实不错。
而且华人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文化水平较高,头脑相对更加灵活,经过多年积累,大多数华人的经济条件都要远远好于当地人,这也是他们获得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小娘惹
同样,他们的孩子“峇峇娘惹”们,也自然高人一等。
当然,经过时间的不断推移,数百年过去,华人不断地和当地人通婚,现在遗留在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华人大都是“峇峇娘惹”。纯正的华人也有,不过人数较少,这些人大都是在近代为了躲避战火到南洋避祸的。
正因为华人当时的经济条件较好,政治地位较高,使得峇峇娘惹这个族群的数量越来越大,他们一方面保留了传统的中华文明的众多特质,另一方面也和吸纳了南洋各国本土的文化,形成了处于二者之间的独特文化形式。
排华事件中回国的华侨
这些文化表现在信仰,习俗,语言,服饰和饮食等方面。
信仰上看,绝大多数的峇峇娘惹依旧保留了儒家的信仰,掺杂了部分释家和道家的内容。这和中华文明完全一致。
习俗上,他们有过农历新年的习惯。过春节,贴春联,举行婚礼要贴大红“囍”字等等。
语言上,峇峇娘惹说的“峇峇语”以闽南语为主,夹杂着当地方言。服饰则是以娘惹装为代表,概括地说就是“三合一”,在马来传统服装的基础上,改成西洋风格的低胸衬肩,加上中国传统的花边修饰。
 
然而,本来地位较为尊崇的峇峇娘惹们随着欧洲人的入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欧洲人在将东南亚变成殖民地后,为了转嫁当地人对殖民者的怨愤,故而施行起他们最擅长的那一套:扶植一帮,打压另外一帮,一旦内乱形成,那么对他们的仇恨自然要降低很多。
和原住民之间的矛盾激化后,峇峇娘惹往往只能选择内婚制,或者和华人结婚。随着生存空间的被不断地挤压,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越来越严重,导致很多峇峇娘惹们只能逃离这两个国家或者干脆加入到马来族当中。
加入了马来族的峇峇娘惹们失去了保留自己独特文化的可能,原本的痕迹被彻底抹除。但是这样的退让并没有让他们获取安然生活的保障。政治上被挤压的峇峇娘惹们,因为保留了中华民族重视教育的传统,和勤劳聪慧的品质,使得他们在经济上远远好于印度和马来当地人。从新加坡的经济上看,就能明白两者之间的差距了。
但是这显然令他们更加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近代以来,马来西亚和印尼政局的混乱,导致任何一个上台的政府都会通过迫害峇峇娘惹来获取当地人的支持。多次严重的排华事件,就是因此而起。
在排华事件发生后,不少峇峇娘惹开始逃离南洋,虽然没有了来自异族人的打压,但是背井离乡的生活同样让这些人饱受了人间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