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小时候都读过一篇名为寒号鸟的民间故事。主要讲的是一只得过且过的寒号鸟在白天享受阳光温暖不愿筑巢,晚上就反复哭泣夜晚太冷,最终被冻死的故事。作者陶宗仪以此来劝诫世人要认真对待生活,得过且过是不行的,躺平也是不好的。
 

 
寒号鸟这篇教导性文章的影响力不言而喻,警戒了一代代学生不能虚度光阴,但是文章的主角寒号鸟确遭到了长久以来的不公待遇。
寒号鸟的误区
首先寒号鸟的“号”字,自文章意“恸哭”,故而念号啕大哭的号音,并非符号的号。寒号鸟原名复齿鼯鼠,并非鸟类,只是因为鼯鼠类动物四肢有薄膜,可以从高处进行滑翔,但在古人眼中会飞,从而被列为鸟类。
就连《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也有错言:“曷旦乃候时之鸟也,五台诸山甚多”,其中曷旦就是复齿鼯鼠,也不能说这误区是李时珍的工作失误,实在是古人对复齿鼯鼠的认知太坎坷。
 

 
《诗经》中,复齿鼯鼠被叫作盍旦,《礼》中称曷旦,《唐诗》称渴旦,宋朝称之为独舂,杨氏在《丹铅录》又提出一名叫寒号虫。接着李时珍在整理《本草纲目》时把寒号虫从虫部改到禽部,沿袭杨氏旧称,虽说还是唤作寒号虫,但已经是巨大进步了,再怎么说复齿鼯鼠也不该是虫类动物。
至于《寒号鸟》这篇文章并非原创,而是改编自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寒号虫》一文,改编时改文名寒号虫为寒号鸟,可能与寒号虫属《本草纲目》禽部有关。而且就是因为这文章,复齿鼯鼠被打上懒惰的标签,如此错误世人皆知,实属不该。
 

 
复齿鼯鼠习性
复齿鼯鼠为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在河北、四川、贵州等地海拔1200米左右的针阔混交林。外形上脸似狐,眼似猫,嘴似鼠,耳如兔,脚如鸭,尾如松鼠,有六不像之称。
复齿鼯鼠喜好在高大的树木或者陡峭的悬崖上筑巢,巢穴多以草木、枝丫建造,深度可达一米。而且复齿鼯鼠都是万年单身汉,性格孤僻喜爱安静的它,独居是常态,唯有繁殖期以及哺乳期,巢穴内才会有多只存在。
至于原文“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鷇雏”之言则更是有待考证,科学观察中,冬季来临之时,复齿鼯鼠多以杂草封闭巢穴抵御寒风,故而无论是喜鹊劝诫筑巢还是冻死在夜晚都是不太严谨的。
 

 
并且复齿鼯鼠是昼伏夜出动物,人家上夜班的,傍晚苏醒出门觅食,直至天明才回家睡觉,一睡就是一天。别说与喜鹊搭话,两者连偶遇的机会都没有。而出行觅食多以“飞”为主,也是古人误解它的主要原因。
从前肢到后肢的皮翼使其在高处跳落后可以进行滑翔,最远甚至可以滑行二百余米,这种行为可不是没系统学过力学的古人可以理解的。
同时复齿鼯鼠还有个令人不解的习性——千里觅食一处屙,作为素食动物,复齿鼯鼠的菜单主要以各类树叶、果核为主,进食方式与松鼠类似,后足站立,前足抱住食物。
 

 
可就是这样一个素食小可爱,拉的粑粑却是知名中药五灵脂,而状颗粒状的名为灵脂米,状如块状名为灵脂块,多用以治妇人经血不止。而且这个小可爱只在自己家里拉粑粑,非常卫生。
复齿鼯鼠现状
早在春秋之时,复齿鼯鼠就以盍旦之称,夜鸣求旦之鸟的形象出现在书籍之中,犹如《诗》中:“相比盍旦,尚犹患之”。而其粪便五灵脂,作为中药药材更是在医药方面为人类做出极大贡献。
但就这样一种可爱而且还有极大医学价值的小精灵,在人为对其栖息地的破坏以及无休止捕捉,已然变成了近危保护动物。
 

 
虽说《寒号鸟》一文有多处不太严谨或者有待考究的地方,但是它对于人们不能得过且过的劝诫意义是极为正确且必须的。放眼当下,年轻人正逐步接受“躺平理念”,这是极为恐怖的发展趋势,如果祖国的未来心中成天都是想着得过且过,那么中国依靠什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
 

 
我辈一定不能学习《寒号鸟》一文中得过且过最终冻死在冬日的寒号鸟,而是应该像复齿鼯鼠一般,默默发展,即使被人轻视,即使是误解,也要做好自己,过好每一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复齿鼯鼠即使是被误解上千年,终有一朝守得云开见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