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雍和宫的句子

雍和宫占地66400平方米,由南向,北有天王殿、雍和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五座大殿,另有三座精美的牌楼及众多的配套建筑。

、其建筑形式华丽宏伟,融汉、蒙、满、藏为一体,具有奇异的色彩。由于雍和宫的地位特殊,使它拥有极丰富的珍藏,宫内有大量的佛像、法器和壁画,它像是一座宗教艺术的珍宝馆。

雍和宫的宝物中尤以木雕制品最为有名,“五百罗汉山”“大木佛”和“金丝楠木佛龛”堪称为木雕三绝,特别是万福阁内的大木佛,其高26米(地下8米,地上18米),直径8米,竟是用一整根旃檀木雕成,举世罕见。据说当年运木料用了3年,雕刻制作又用了3年。

2.关于天坛的四句古诗有哪些

1、《天坛》——宋代 陈洵直 峰顶侵云法象寒,远游虚唱肃天官。

松吟泉漱人仙去,犹想箫声落旧坛。 2、《游天坛杂诗》——金代 元好问 湍声汹汹落悬崖,见说蛟龙擘石开。

安得天瓢一翻倒,蹑云平下看风雷。 3、《天坛归》——唐代 元稹 为结区中累,因辞洞里花。

还来旧城郭,烟火万人家。 4、《天坛上境》——唐代 元稹 野人性僻穷深僻,芸署官闲不似官。

万里洞中朝玉帝, 九光霞外宿天坛。洪涟浩渺东溟曙,白日低回上境寒。

因为南昌检仙籍,马君家世奉还丹。 1、天坛,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2、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3、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

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4、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

“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

两坛之间以丹陛桥相连。 5、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

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

3.乾隆诗句解释2

农历的第一个月不叫一月而叫“正月”,说是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

后来人们习惯了,就一直沿用到现在,就往往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次。据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在中国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

既然“正”是改正的意思,那么正月的“正”字,就应该读作“改正”的“正”字音,为什么人们却把它读作“长征”的“征”字音呢?因秦始皇姓赢名政,商朝把夏朝规定的12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而周朝又把11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又把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

在汉朝以前,每换一个朝代,他觉得“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直到汉朝的汉武帝,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一直沿用到现在。这几代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做“正月”。

“正”就是改正的意思。在他们看来,既然他们作了皇帝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民间习惯称这一天为正月初一。

4.乾隆帝是生于雍和宫,还是承德避暑山庄

按常理说,一个人生在何处,应该是一清二楚的事情,不应该有什么含糊。

可这事儿 在乾隆皇帝这里,却偏偏说不清、道不明,尽管他贵为龙子龙孙。乾隆帝是雍正帝的第四个儿子,史书明确记载他出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 十三日,可是关于他的出生地点却颇有争议,有人说他生在北京雍和宫,有人说他生在承德 避暑山庄。

乾隆帝本人一直认定自己出生在雍和宫。位于北京城安定门内的雍和宫,在康熙帝时候,四皇子胤稹(雍正)的府第当时并不 叫雍和宫。

改名“雍和宫”是雍正帝登基后的事。乾隆帝即位后,把父亲雍正帝的画像供奉 于雍和宫的神御殿,派喇嘛每天念经。

因此,雍和宫还被称为喇嘛庙。 乾隆帝对雍和宫可谓是情有独钟,不但每年正月初七日都要到雍和宫瞻礼,就是平时 路过这里也要进去小驻片刻。

他还多次作诗或诗注表明雍和宫就是自己的生身之地:乾隆 四十三年( 1778年)新春,在《新正诣雍和宫礼佛即景志感》诗中,有“到斯每忆我生初” 的诗句;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在《新正雍和宫瞻礼》的诗句中说“斋阁东厢胥孰路, 忆亲唯念我初生”;乾隆四十七年( 1782年)正月初七日,作《人日雍和宫瞻礼》诗注云“余 实康熙辛卯年生于是宫也”;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曾作有“来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 的诗句。 从以上诗句和注释来看,乾隆帝一直认为自己出生于雍和宫,并且还特别指出了是雍 和宫的东厢房。

既然乾隆帝本人都这么说了,按道理是不应该有什么怀疑的,可是,却有人在乾隆帝 在位时就提出了他出生于承德避暑山庄的说法。乾隆四十三年( 1778年),军机章京管世铭在随乾隆帝到承德山庄打猎的过程中,先 后写下了 34首诗,其中的第四首写道:“庆善祥开华渚虹,降生犹忆旧时宫。

年年讳日行 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管世铭在这首绝句的后面还加了注解:“狮子园为皇上降生之地,常于宪庙忌辰临驻。”

就是说,狮子园是乾隆皇帝的降生之地,因此乾隆帝常常在先帝雍正帝驾崩的忌日到那里小 住几天。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因为它的背后有一座形状像狮子一样的山峰 而得名。

康熙帝到热河避暑时,雍正帝作为皇子经常随驾前往,狮子园便是雍亲王一家当时在 热河的固定住处。那么,管世铭所言究竟有几分可信呢?据考证,管世铭虽然官职不高,但任军机章京 多年,并且还和朝中的一些官员往来频繁,比如与当朝元老阿桂就关系非常。

因此,他是完 全可能了解一些宫廷掌故和秘闻的。 作为军机章京,他随扈乾隆帝驻跸山庄、进哨木兰,对皇帝在避暑山庄的行动起居是比较了解的。

再说,如果没有把握,他也断不敢把“降生犹忆旧时宫”以及“狮子园为皇上降生之地”的意思写入诗内,而且该诗集在当时就已刻板行世。由此来看,管世铭对这种说法是相当自信和有把握的。

大概是乾隆帝在晚年也听到了有关自己出生地的不同之音,因而才于四十七年在所写的诗注中,特别写道“余实康熙辛卯年生于是宫也”,就是说我确实是在康熙辛卯年出生在雍和宫的。这句话十足地包含着澄清事实的意味,显然是针对外面谣言而发的。

乾隆五十四年( 1789年)正月初七,乾隆帝又作《新正雍和宫瞻礼》诗云“岂期莅政忽焉老,尚忆生初于是孩”,其下自注云:“予以康熙辛卯生于是宫,至十二岁始蒙皇祖(康熙帝)养育宫中。 ”又一次强调自己确实生于雍和宫。

然而令人生疑的是,乾隆帝的继承人,他的儿子嘉庆帝也认为乾隆帝生于承德避暑山庄。 嘉庆元年( 1796年)八月,乾隆帝86岁大寿,以太上皇身份到避暑山庄过生日。

跟随到此 的嘉庆皇帝写诗庆贺,诗的开头两句是:“肇建山庄辛卯年,寿同无量庆因缘。 ”嘉庆帝在 这两句诗文的后面注释说:“康熙辛卯肇建山庄,皇父以是年诞生都福之庭……此中因缘不 可思议。”

意思是说,辛卯年(1711年),康熙帝亲题“避暑山庄”匾额,御制《避暑山 庄三十六景诗》,山庄肇建,皇父乾隆帝恰好于这一年诞生在这诸福齐聚之地,这其中的缘 由确实“不可思议”;嘉庆二年,乾隆帝又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帝再次写诗祝寿,在诗 文的注释中嘉庆帝把乾隆帝的出生地说得更明确了: “敬惟皇父以辛卯岁诞生于山庄都福之 庭。 ”嘉庆帝这两次写的诗和注释无意间都明确指明,“皇父”乾隆帝毫无疑问是生于承德 避暑山庄的。

但是,十几年后,嘉庆帝却又放弃了这一看法,认同了“皇父”生在雍和宫一说。这 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清朝每一位皇帝登基以后,都要为先帝纂修《实录》(记载一生经历、言行和功业)和《圣训》(皇帝的训谕)。

嘉庆十二年( 1807年),朝臣编修乾隆帝的《实 录》和《圣训》,嘉庆帝在审阅时发现,在这两部非同小可的典籍中,编修官们都把“皇父” 的出生地写成了雍和宫。嘉庆帝当即命令编修大臣认真核查。

此后,翰林出身的文化殿大学 士刘凤诰把乾隆帝当年的诗找出来,凡是乾隆帝自己说生在雍和宫的地方都夹上纸条,然后 呈送嘉庆帝御览。 面对皇父御制诗及注释,嘉庆帝开始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这样一个事关 皇父降生地的重大问题上,他总不能违背皇父本人的意见吧!于是,。

5.关于腊八的诗句

腊八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颂腊八节,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清·顾梦游——《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晋·裴秀——《大腊》 晋时河东闻喜人裴秀,由魏仕晋,不觉又到岁终腊日,提笔挥毫写出《大腊》诗一首:“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 杜甫 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诗中描述了古代腊祭时,祭祀百神,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感谢百神保佑万事成功的场景。

北齐·魏收——《腊节》 诗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抒发久已宿居于心中的敬神之情。 唐·杜甫——《腊日》 诗曰:“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开。

宋·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诗曰:“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写道,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清·李福——《腊八粥》 清代《清嘉录》引用了李福的《腊八粥》一诗:“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这首诗详尽地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同时还反映了旧时荒政歉收、百姓饥饿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内容极为深刻。

清·道光帝——《腊八粥》 清代,朝廷于腊八这天,有赐粥的风俗。清道光皇帝曾作诗《腊 道光帝 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

清·夏仁虎——《腊八》 诗曰:“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诗中描写道,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而朝廷乃当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据文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锅最大的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

望采纳 谢谢

6.关于腊日节的诗句,注意是腊日

腊日节就是传统的腊八节

腊八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颂腊八节,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清·顾梦游——《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晋·裴秀——《大腊》

晋时河东闻喜人裴秀,由魏仕晋,不觉又到岁终腊日,提笔挥毫写出《大腊》诗一首:“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 杜甫

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诗中描述了古代腊祭时,祭祀百神,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感谢百神保佑万事成功的场景。

北齐·魏收——《腊节》

诗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抒发久已宿居于心中的敬神之情。

唐·杜甫——《腊日》

诗曰:“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开。

宋·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诗曰:“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写道,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清·李福——《腊八粥》

清代《清嘉录》引用了李福的《腊八粥》一诗:“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这首诗详尽地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同时还反映了旧时荒政歉收、百姓饥饿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内容极为深刻。

清·道光帝——《腊八粥》

清代,朝廷于腊八这天,有赐粥的风俗。清道光皇帝曾作诗《腊 道光帝

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

清·夏仁虎——《腊八》

诗曰:“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诗中描写道,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而朝廷乃当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据文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锅最大的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

7.求班禅、乾隆和雍和宫的关系之类的历史资料

这个网上应该有吧乾隆的出身之地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乾隆帝的父亲胤禛被册封为“多罗贝勒”,第二年分府居住,搬出皇宫。

新府在内城东北隅的一处院落,这里原是“明内宫监官房”,清初划给内务府作官用房舍,赐给胤禛后,这里俗称为“禛贝勒府”或“四爷府”。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晋封为雍亲王,他的住所就被称为“雍亲王府”。

两年以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弘历(后来的乾隆帝)出生。雍亲王胤禛继位后,原来的雍亲王府赐名为“雍和宫”。

乾隆帝登极后,把雍和宫改成喇嘛庙。直到今天,雍和宫仍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庙宇。

乾隆帝在步入老年以后,曾经多次以诗或以诗注的形式,表明自己是出生在雍和宫。下面我讲七个例子: 其一,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新春,乾隆帝作《新正诣雍和宫礼佛即景志感》诗,有“到斯每忆我生初”的诗句。

这说明乾隆帝本人认定自己出生在雍和宫。这一年,乾隆帝68岁,他母亲上年正月以86岁高龄病逝。

其二,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新春,乾隆帝又一次在《新正雍和宫瞻礼》诗中说:“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在这里,乾隆帝不仅认定自己诞生在雍和宫,而且还指出了具体的出生地点,就在雍和宫的东厢房。

这一年,乾隆帝69岁。乾隆帝自己说自己出生在雍和宫东厢,应当算是比较可信的。

其三,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新春,乾隆帝再一次到雍和宫礼佛时说: 雍和宫是跃龙地,大报恩宜转法轮。 例以新正虔礼佛,因每初地倍思亲。

禅枝忍草青含玉,象阕蜂坛积白云。 十二幼龄才离此,讶今瞥眼七旬人。

这一年,乾隆帝70岁,他在这首诗的下注云:“康熙六十一年始蒙皇祖养育宫中,雍正年间遂永居宫内。” 其四,乾隆帝每年正月初七日,都要来到雍和宫礼拜。

这一日过去称作“人日”。据晋朝人董勋《答问礼俗说》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正月初七日,乾隆帝作《人日雍和宫瞻礼》诗云: 从来人日是灵辰,潜邸雍和礼法轮。 鼍鼓螺笙宣妙梵,人心物色启韶春。

今来昔去宛成岁,地厚天高那报亲? 设以古稀有二论,斯之吾亦始成人。 上诗中“古稀有二”说明他已经72岁了。

他在诗的末句注云:“余实于康熙辛卯生于是宫也。”辛卯年就是康熙五十年(1711年)。

其五,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初七,即所谓“人日”那天,乾隆帝又来到雍和宫瞻礼时,赋诗曰: 首岁跃龙邸,年年礼必行。 故宫开荡,净域本光明。

书室聊成憩,经编无暇横。 来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

乾隆帝的意思是,在正月初七日这一天,到雍和宫做瞻礼,总是念念不忘当初就是出生在这里。这一年,乾隆帝已是75岁的老人了。

其六,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初七日,乾隆帝79岁时又作《新正雍和宫瞻礼》诗云:“岂期莅政忽焉老,尚忆生初于是孩。”其下自注云:“予以康熙辛卯生于是宫,至十二岁始蒙皇祖养育宫中。”

明确重申诞生于雍和宫。 其七,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85岁高龄,作《御瞻礼示诸皇子》诗又云:跃龙池自我生初, 七岁从师始读书。

廿五登基考承命, 六旬归政祖钦予。 月长日引勖无逸, 物阜民安愧有余。

深信天恩锡符望, 永言题壁示听诸。 从以上七个例子来看,乾隆帝一贯地认为自己就出生在雍和宫。

但是,他还在位的时候,就有人对其出生地发出不同的议论,认为他出生在承德避暑山庄。乾隆帝晚年对自己出生地的流言蜚语可能有所耳闻,他的诗作就是强调自己确实生在雍和宫。

特别是他在诗注中用了一个“实”字,似乎在故意强调,真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呢! 乾隆遗宝在雍和宫珍藏着一顶清代的夏朝冠,又称朝帽,系乾隆皇帝为皇子时所戴的朝冠。清代朝冠分冬夏两式,冬用薰貂,夏用玉草、藤丝、竹丝等。

其中玉草产于东北,满语称“德勒苏”草,清入关后,视此草为发祥之物。玉草、藤丝、竹丝制朝冠不易保存,而雍和宫这顶夏朝冠是如何幸存下来的呢?乾隆帝弘历孩童时在雍和宫东书院一直生活到12岁,后被接皇宫内读书。

其父胤禛称帝后,弘历成为皇子,封为和硕亲王。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突然暴死在圆明园内,弘历闻讯,马上脱下身上的夏朝服摘下夏朝冠,换上孝服赶至圆明园奔丧。

事毕,依雍正生前的安排,弘历被确定为皇帝的继承人,称乾隆皇帝。之后,乾隆帝将孩童时代的玩具及后任皇子时的朝服、朝冠留在雍和宫东书院内收藏,以示纪念。

至1900年,一把大火将东书院焚毁,当时,人们只从火海中抢救出一小部分物品,其中就有这顶夏朝冠,于是将其移至宫内库房中。雍和宫的夏朝冠可谓稀世孤宝。

雍和宫改制雍和宫位于紫禁城的东北方,东邻古刹柏林寺,西与元代太学国子监相望,北邻地坛公园,是北京保存完好的著名古代建筑群。历史上,雍和宫曾是清代雍正和乾隆两代帝王的在潜之居,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皇帝行宫。

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 改寺初始,乾隆即颁旨,寺院内设显、密、时轮、医学四大札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