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孝经的名言警句

1.[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的含义是:。

不可轻视小事情,不要因为好事影响小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坏事影响小就去做。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的含义是:。

一个人的事业会以为勤奋而更加精益,会因为整日玩乐嬉笑而荒废。一个人的做为因为勤于思考而成功,会以为随意不谨慎而毁掉。

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含义是:。是说人只是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徒然羡慕,是永远得不到鱼儿的,还不如回家结张网来捕鱼。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含义是:。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下面的不编辑了,..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出自《劝报亲恩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贤集》。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出自《劝报亲恩篇》。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

出自(明)《增广贤文》。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出自(清)《增广贤文》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

首孝弟,次谨信。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

出自《大学》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

‘出自《家语·弟子行》。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出自(明)《增广贤文》。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动报亲恩篇》。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

2.

题目不全没法准确回答,“从里儒授《孝经》”中“授”解释为“学习”是对的.其他请参见译文:【参考译文】 伯颜,又名师圣,字宗道,哈剌鲁氏,军籍隶属于蒙古万户府,世代居住在开州濮阳县.伯颜三岁时,常常用手指在地上描画,或者是三,或者是六,仿佛是在卜卦.六岁时,伯颜跟从乡里的儒师学习《孝经》《论语》,(一学)马上就能背诵.伯颜早年丧父,他的兄长叫曲出,买经传等书籍来资助他,伯颜日夜诵读不停止.稍稍长大(后),伯颜跟随宋朝进士建安人黄坦学习,黄坦说:“这孩子聪慧过人,不是诸生可以相比的.”于是命他以颜为氏,并给他取了名和字.过了很久,黄坦告诉他说:“我不能担任你的老师,各经都有朱子的解说,你回家探求就可以了.”伯颜从二十岁起,就以儒学为己任,对于重要的经典法则,了然于胸,而且心有所得,往往出于言词之外.乡里的学者,前来质疑问难,伯颜随其所问而辨析,都解除了他们的疑惑.于是中原地区的学者,闻其名而追随他学习的日益众多. 元朝至正四年,伯颜以隐逸之士的身份被征召到京师,授予翰林待制之职,参与修纂《金史》.《金史》修成之后,伯颜告辞回乡.不久再次被起用任江西廉访佥事,任职数月,因病卸任.等到伯颜回乡之后,各地前来求学的人,达一千多人.原来伯颜治学专门从事于讲解经义,并且务求真知致力实践,不屑于研讨举子应试文章,而必求施之于实用.士子出于他的门下,人们不必问就知道是伯颜的学生.以至于其他学派的学者,也往往抛弃他们的学说而向伯颜学习.至正十八年,河南贼寇蔓延到河北,伯颜向行省大臣奏言,准备组织家乡的百姓编成什伍进行自卫,但贼兵已蜂拥而至,伯颜于是渡过漳河向北而行,跟随他的乡里人有数十万家.到达磁州时,与贼寇遭遇,贼寇知道伯颜是知名学者,生擒他去见贼将,(并)用富贵引诱他,伯颜怒骂贼寇,不屈服,从容就义,与妻儿一同死于贼手,享年六十四岁. 伯颜死后,有人剖开他的胸膛,看到他的心脏有几个孔,说:“古人说圣人的心有七窍,这不就是贤士吗!”于是将他的心放进胸中,推倒土墙掩埋了他.有关部门将伯颜的事迹上奏朝廷,朝廷追赠他为奉议大夫、太常礼仪院佥事,谥号文节.太常院的谥议说:“若以地方官员而论,伯颜无守土的责任而死,可以与江州知州李黼一律看待;若以监察官员而论,伯颜无在职官员的责任而死,可以与西台御史张桓并驾齐驱.伯颜用平生有用的学问,成就了舍身取义的气节,真是古人所说的君子.”当时的人认为这是(对伯颜)精确的评论.伯颜一生,整理《六经》,有很多著述,都毁于战乱.。

3.关于孝经的名言警句

1.[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的含义是: 。

不可轻视小事情,不要因为好事影响小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坏事影响小就去做。 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的含义是: 。

一个人的事业会以为勤奋而更加精益,会因为整日玩乐嬉笑而荒废。一个人的做为因为勤于思考而成功,会以为随意不谨慎而毁掉。

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含义是: 。是说人只是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徒然羡慕,是永远得不到鱼儿的,还不如回家结张网来捕鱼。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含义是: 。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下面的不编辑了,.. 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出自《劝报亲恩篇》。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 意,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出自《名贤集》。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出自《劝报亲恩篇》。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

出自(明)《增广贤文》。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出自(清)《增广贤文》 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

首孝弟,次谨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

出自《大学》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

‘出自《家语·弟子行》。 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出自(明)《增广贤文》。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动报亲恩篇》。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

4.孝经里的名言

孝 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於人,敬亲者不敢慢於人。爱敬尽於事亲,而德孝加於百姓,刑於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包。

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包,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此卿大夫子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於事父以事母,而爱同。

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於鳏寡,而况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况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於孝。

孝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

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

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於孝。教民礼顺,莫善於悌。

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安上治民,莫善於礼。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

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

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谓之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见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

事兄悌,故顺可移於长。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

是以行成於内,而名立於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

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於令名。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

言有兄也,宗庙。

5.欧阳玄,字原功

小题1:C小题1:B小题1:B小题1:(1)(道士)说完就离开了,(贯之)急忙追赶想与他讲话,已不知他的去向。

(采分点:“讫”“亟”“所之”各1分,句子大意2分)(2)改革朝政,遇有不顺利的事情,在朝廷集中商议,欧阳玄畅所欲言,没有隐讳。(采分点:“更张”、“事有不便者”定语后置句应调整语序、“隐”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小题1:喻:使……明白。

小题1:(①是道士对欧阳玄未来的估测;③只能说明他的研究面很广,并不能说明他的才干卓异;⑤重点强调欧阳玄临难不退、坚持己见的个性)小题1:(文章中并没有提到欧阳玄严惩豪门大族的信息)小题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