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成都,惊讶地发现“老成都们”,仿佛都有一种独特的“伊藤情结”。

甚至一位土著前辈直接告诉我:如果你不晓得在成都哪儿买房,买到伊藤周围那就对了。

一个日本企业,凭什么能够在竞争激烈的西南商业首府长盛不衰?

这个外地人闻所未闻的伊藤洋华堂,到底有什么魔力?

主动请缨,奔赴中国市场

早在二十五年前的1996年,已是日本头部商场的伊藤洋华堂,决定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派出十人小组探访中国市场。

当时已经年近五十的,后来缔造了成都零售服务业“伊藤奇迹”、被成都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的三枝富博,就是其中之一。

张开怀抱,成都市府抛出橄榄枝

一开始,伊藤洋华堂原计划中国首店选址北京或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但成都市的相关领导主动上门邀约,让伊藤方面动了心。

最终,伊藤洋华堂中国首店出人意料地花落成都。1997年3月,三枝富博来到成都,参与中国首店的筹建,第一站,就是成都最繁华的商圈——春熙路,伊藤洋华堂由此成为成都第一家“国外商场”。

但在当时,不论是日本高管,还是成都市民,对比彼此都算不上“合拍”,三枝富博面临的,是一场商场硬仗。

预期腰斩,中国首店遭遇滑铁卢

1998年,伊藤春熙店开业第一年,按照原计划,营业额是5亿元人民币,但实际完成额仅不到一半,为2.4亿;与此同此,利润倒是翻了个倍,只可惜是负的——原计划亏损三千五百万,实际上却亏了七千八百万。

来自日本的伊藤洋华堂,可谓是出师不利,甚至当时成都零售业内的国营老大哥们直接预言:

“小日本那一套,不可能在中国能行得通”

“伊藤在成都,要被医疼”

“肯定活不过今年”

三枝富博自己也承认,伊藤春熙店首开的头一年里,是他人生中最苦闷、最灰暗的日子。“当时国内的商业远没有日本先进,在来蓉以前,我曾经天真地认为只要把日本最发达的那一套移植过来,我们就能赢。”

事实狠狠地打醒了他们的美梦,南橘北枳、闭门造车的弊端愈发凸显。

照搬日本经验是行不通的

三枝富博逐渐意识到,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消费习惯,没有所谓先进或落后的市场,只要不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就不可能成功。

放下傲慢,发现消费者预期需求

伊藤洋华堂痛定思痛,决定放下傲慢的心态,从零开始。史无前例地进行了一次在当时闻所未闻的入户调查,以求真正搞清成都市民的生活需求。

正是这次“田野调查”拯救了伊藤的颓势。在调查中,爱好整洁的日本人发现当时的成都家庭或多或少都有小散、零碎的生活物品无处堆放整理的“痛点”,既不方便、也很不美观。正因如此,伊藤大量引进了各种日本已经流行多时的收纳器具,并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当时成都市场的“年度爆款”。极致服务、想顾客之所想,将“顾客立场”做到极致。摸清要义的伊藤由此开始不断刷新成都零售市场的“首开”:

首个执行不寄包制度

首个开通免费购物大巴

首个免费提供饮用水

首个免费包装服务

首个全面开通雨伞租赁……

不仅如此,伊藤还细心把握了消费者的微妙心态。在给别人说我今天吃的肯德基都是一件比较“洋盘”的事,而购物逛街如果告诉别人

“我今天逛的是伊藤”

或者说

“我这件衣服是在伊藤买的”

同样成为老成都们的一种“显摆”。

与时俱进,伊藤创新越活越好

通过常态化的客户反馈与循序渐进的改进措施,伊藤对成都消费者的喜好把握越来越精准,终于走出了曾经水土不服的窘境,硬是撕开了以国营大商场为主的成都零售业,短兵相接、并占有了一席之地。

三枝富博常说一句日本的俗语:

蛇不蜕皮就会死。

而过去二十年,伊藤不仅没有死,甚至说“活”得很滋润。由三枝富博任店长的第二家伊藤——双楠店,尽管选址远离当时成都的传统零售“中心”、营业面积超两万平米,但在开业的头一年就实现了净收益。短短三年,年收入便超过春熙首店,第四年超十亿元,锻造了成都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商业奇迹。

保持特色,日式商场赢得顾客芳心

纵观如今成都市内分布的八家伊藤,哪怕是被誉为“亚洲旗舰店”的洪河伊藤广场,都保持了日本特色的小而精致,而不像类似环球中心这样的“巨无霸”,走两层就累趴下了,丧失了逛的欲望。

至二零一二年,成都的三家门店包揽了伊藤全世界所有门店的营业额前三,由此开始了在成都零售业的全盛时期。

顾客至上

与时俱进

保持特色

也许就是伊藤洋华堂在风起云涌的成都零售业傲立二十载长盛不衰的制胜法宝。

那么朋友,你们喜欢逛伊藤洋华堂吗?关于伊藤,你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