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点读书】《衢州方言》:古城独特地域文化的根源。

三天前的晚上八点

衢州方言

古城独特地域文化的根源

在衢州工作生活了60多年的非衢州人王先生,以其深厚的语言学知识和对浙西历史文化的热爱,终于在八十多岁的高龄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方言文学巨著《衢州方言》(珍藏版)。这是一项开创性的“非遗”文化抢救工作,为保护和传承瞬息万变、断代失传、濒临消亡的方言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衢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毗邻安徽、福建,但靠近梧头楚圩。“四省通衢”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与周边地方口语截然不同的普通话色彩。老城区衢州方言中,汉语和英语的发音(邻语读的字的发音)大量渗透到口语中,占了便宜;白发音(纯口语会说话)表现了古人所谓的“五音迷人”,人见人爱。以往没有人涉及相关场景,只是因为简洁,缺乏足够的“像素”要求,拍出的画面缺乏系统性,从而留下了一个文学补全的历史任务。

语音是语言的外在形式。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一种方言和其他方言的区别,首先在于语音的区别。保证语音“第一现场”的真实性是方言描写的重中之重。吴语的发音有其特殊的复杂性,浊音字多,元音发音从舌尖到舌根不一。此外,吴语还完整地保留了古韵。

由于方言分支之间差距较大,模拟难度较大。吴语至今没有音标系统,现代汉语拼音只能拼写部分方言。学术界使用的国际音标,除了语言学专家和专业语言学家,看不懂英语单词以外的音标。而王先生的《衢州方言》(珍藏版)则着眼于解决长期以来困扰语言学界的方言标注障碍。根据本方言区的语音特点,衢州方言“量身定做”的标记系统可谓是实用而完备的。

这种语音系统清晰简单,并辅以“特定汉字单注拼读”的方法(类似于古代的反切但比反切方便)。两套拼读拼读方法并用,让读者读出每一个带音准的读音,展现衢州方言的所有字、词、句。这是开创方言语音注释的首例,这种注释方法也可以为吴语各方言区提供借鉴。比如,有人指出,吴语地区确实有很多音读超出了《广韵》所表现的水平,很难模仿声音。

《衢州方言》(典藏版)全版共收录了约6000个词和5000个现代词,根据衢州方言的读音和语音特点,进行了精心的罗列和展示。“衢州话”除了按上述特殊标记法读之外,都与汉语拼音一一对照,达到“学普通话准确,不忘家乡话”的双向效果。在这个特定的意义上,本版成为了一部实用的《衢州方言词典》。

在“为衢州方言保一声”的宗旨下,这部编纂直接体现了严谨与精妙,试举一例。比如“衢州方言冰壶声母和冰壶读音节”,人们通常认为南方方言没有傲气,其实并非如此。以王先生对语音的敏锐识别,早就发现衢州方言中有明显而强烈的自以为是,这是语言学界从未提及的。因此,将其列为衢州方言的主要语音特征之一,并专设一章,从自以为是的范畴、大量的词例、详实的数据来看,科学严谨。这也是对吴语语音研究的一大贡献。衢州人说“诸、楚、舒、如”时,笔者感觉声母的舌面明显高于目前浙东人,说“壮、创、霜”这几个字和普通话没什么区别。其实衢州话的绕口令很强。本汇编总结出普通话对应的绕口令节日有61个。

一些读者对衢州方言的口语单词和段落感兴趣。本书从词语、谚语、谚语、歇后语、歌谣、谜语,到整个衢州口述历史,都是双语的。衢州方言中一些与普通话格格不入的特定概念、语法特征和带有地域色彩的修辞手法,《衢市普通话》中的词语、音韵、语序等方言文化不可磨灭的“胎记”都被编者捕捉到了。这些都能让人充分感受到古城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和生动面貌。特定的方言根植于特定的地域,方言专著的价值就在于真正在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中挖掘深根。

从2006年我为新版《衢州方志》撰写方言标题《衢州方言》开始,历经王先生15年的努力,直到今年初夏出版近50万字的《衢州方言》(典藏版)。虽然王先生有着超人的语言天赋,但作为一个外国人,能写出这么高水平的“衢州话”(珍藏版),实属不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70岁开始,坚持不懈,勤奋15年,一直轻松地写着稿子。他已经伏案工作很长时间了。

无依无靠,独自寻觅,处处照应,时时寻找探究的方言,应该是怎样的文化工程?所谓道理,知者能说,外人不能说。这本汇编收录了衢州方言的口语词数千个,都是王先生读书、报电视、旅游,甚至吃饭睡觉时,从记忆仓库中搜索“闪现”出来的。它们转瞬即逝,唯一的办法就是瞬间记录下来。如果他们积累这么久,就不会被错过。如果确定发音和意思不准确,会马上找曲吉的同事或者街坊的老人求证,有一部分会通过和当地方言对比来确认。每一个字都不马虎,能及时知道。

所有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复杂的表格,都要靠手工操作;要做到极其准确,错误和遗漏必须立即纠正,甚至返工。所以在过去的15年里,数百支钢笔被丢弃。更何况书稿初印时的校对工作,面对微妙的语言表达符号,对出版社的校对人员来说可以说是完全陌生的,必须由作者亲自动手。一旦有疏忽就会留下百年遗憾,为此不知道王先生花了多少精力。

如果你付出,你会得到赞扬和肯定。中国方言研究所所长先生为王先生的《衢州方言》(珍藏版)作序。他说,王老师虽然不是衢州人,但因为对地方方言的潜心研究,成为了“资深衢州人”,成为了方言资深研究者。著名方言学家、《我省语言志》主编傅先生也认为,衢州方言的价值可以作为目前当地中小学的语言教辅用书,加深对家乡方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背景的了解。也有助于外地人了解当地文化,与当地人和谐相处。从长远来看,衢州方言必将成为一部地方语言文献,其文化历史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显示出来。

作者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文革期间杭州大学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