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头条有很多内容仅供粉丝使用,如有需要请补充。

首先,分析头痛在六经中的含义

1.头痛与经络有关。六经头痛是指那些发生在经络沿线的头痛,如太阳引起的头痛、阳明引起的头痛、少阳引起的头痛、厥阴引起的头痛。

2.头痛与六经病的发病机制有关。六经头痛是指与六经病有关的头痛。比如太阳的头痛是指伤寒太阳病的头痛,阳明的头痛是指伤寒阳明病的头痛等等。《石兰秘藏头痛门》补充的太阴头痛、少阴头痛也属此类。

六经头痛不仅包括外感头痛,还包括内伤头痛。头痛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疾病,不仅外感和内伤在病因病机上有差异;就发病部位而言,可涉及脏腑及其经络。显然,从单一方面对六经头痛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3.阴三阳六经病的病机与循经部位相结合。如果将以上两种认识结合起来,会更适合临床需要,这就是本文对六经头痛范围和属性的定义。《冷录医谈头痛》:“头痛属太阳,自后脑勺至头顶,其痛为连续;属阳明者,目附之,痛在额;属于少阳的,上至两角,痛在头角。太阳经过身体后,阳明经过身体的侧面,厥阴的脉会在上面,所以头痛会在上面。太阴、少阴经虽不上行于头,但痰气回流于膈,头上之气不畅而痛。六经有异症。”秦明景明在《脉头痛论》中指出:“伤寒门头痛是三阳经的表症。今虽分外感内伤,皆因三阳三阴而头痛。”

就其属性而言,任何疾病都离不开阴阳的虚实,并不产生五脏六腑的十二经脉。其病或为外感,或为内伤。因此,将三阳三阴及其脏腑经络与外感内伤的病因病机有机结合起来治疗头痛,既有临床意义,又有实用价值。

根据临床辨证治疗头痛大约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确定疾病的位置,二是确定疾病的性质,三是确定致病病原体的性质。六经辨证治疗头痛完全可以满足上述条件。

二、六经辨证治疗头痛临床举隅

(1)太阳引起的头痛

1.位置:太阳引起的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头顶、枕部、颈部、背部或从颈部开始的肩部的疼痛。

通常太阳头痛后的头痛主要还是连在脖子上。《灵枢经》:“膀胱经是太阳的脉搏…就是运动导致生病头疼,眼睛好像掉了,脖子像拔了,脊椎疼……”《冷录医谈头痛》:“头痛属太阳,从后脑勺到头顶,连脖子都痛…而且会伤到腰和脊柱。”由于足太阳膀胱经循脉而行,也可出现头侧头痛。比如足太阳膀胱经在《丹溪心法十二经》中见证了“头疼……头两边疼……脖子好像被拔了……”

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络;也可以看出内伤是病人。

3.属性:外感内伤均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大部分是真的。

4.证治:①不利经络:头痛以枕颈为主,顶、额部疼痛,或累及头侧,或颈、枕部紧绷或酸痛,甚至达颞额,或伴有肩背部不适,舌红,苔薄白,脉紧。治疗:疏通太阳经络,通络止痛。处方:葛根汤、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②血瘀证:头痛欲裂,或肩背臂痛,项痛不止,舌质暗或紫,或绛红,苔薄白,脉细或涩。治疗: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处方:葛根汤、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适、胸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湿。治疗:清热燥湿,通经活络。处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生薏苡仁、土茯苓等。④风寒证:头痛起病急,疼痛如断,达项背,恶风畏寒,尤其遇风,不渴,苔薄白,脉数紧。治疗:祛风散寒,通络止痛。处方: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⑤风热证:头痛、肿胀,甚至头痛欲裂,发热或恶风,口渴,面红目赤,大便秘结,舌黄,苔黄,脉浮。治疗:疏风清热,通络止痛。处方:葛根汤去除麻黄、桂枝,加入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或用徐安琪汤,伤寒白头痛称“本方治太阳风热头痛”。⑥风湿证:头痛、四肢沉重、胸闷、厌食、排尿困难、便溏、苔白腻、脉滑。治疗:祛风通络,祛湿止痛。用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及麻黄加手术汤。

(2)阳明头痛

1.位置:头痛常见于前额、脸颊和眉脊,或牙龈疼痛或面部疼痛。《伤寒头痛》:“阳明经有额前痛,目中痛,脉长……”

2.病因病机:外感热或寒凝;内伤常积热、湿热、胃火、热毒、酒毒。

3.属性:实证。

4.证治:①阳明湿热:头痛、体重、胸闷、红涩、口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湿。治法:清热利湿,和中止痛。方药:半夏泻心汤用于腹胀患者;大便不舒服者,用葛根芩连汤。长期湿热郁结,用陈年茶芽煎服。②寒郁于阳明经:头痛以额颊部为主,或眉部骨痛,因风寒而加重或诱发,舌淡,苔薄白,脉紧。治疗:祛风散寒,疏通阳明经。利用方旋·唐七。《丹溪心法眉眶痛》选奇方“治眉骨痛难忍而有效。”③阳明积热上蒸:头痛、腹胀、心烦、面红、口干或口渴、上腹部不适、舌红、苔黄、脉滑。治疗:清胃热,通络止痛。加方白虎白质汤(《养生宝典》卷九)。或白虎葛根汤(知母、石膏、葛根、白芷)。伤寒)。发热后期,热损气阴,余热未尽,头痛口渴,气短心烦,舌质红,舌苔黄,脉弱。用的是竹叶石膏煎剂。④胃火上犯:面部疼痛暴发,疼痛难忍,面红灼热,口干,口臭,大便红,鼻塞,舌质红,苔黄,脉滑。舌红,苔黄,脉滑。治疗:清胃泻火,通络止痛。处方:卫青粉、升麻、石膏、知母、天麻、葛根、僵蚕。鼻塞、粘鼻、白芷、蒲公英、败酱草等。⑤阳明热郁气滞:头痛、面红、口干口渴、心烦口臭、便秘、舌红、舌苔黄或干、脉滑。治法:清胃泻热,降气导浊。用防风承气汤或防风童生丸。

(3)少阳头痛

1.位置:疼痛主要在头侧,可以到达眼睛外的耳朵和眼角。伤寒,大白,头痛:“少阳经头皮头痛,耳痛……”

2.病因病机:外感因素以风热、风寒为主。内伤多因肝胆气滞、火或湿热所致。

3.属性:实证、热证常见。

4.证治:①少阳热郁(火郁):头痛以两太阳穴为主,或伴有肿痛,或头晕目眩,口干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治法:疏利少阳,清泄火郁。处方:小柴胡汤去除半夏、人参,加入钩藤、天麻、僵蚕、桑叶、菊花、连翘。②阳气不足:头痛,头胀,两太阳穴间歇性疼痛,或徘徊,或枕颈疼痛,舌红,苔薄白,脉细。治疗:和解少阳,郁滞。用方柴胡桂枝汤。③少阳热气滞:头痛肿痛,以太阳穴为甚,心烦口苦,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弦。治疗:疏少阳,顺气。用方大柴胡汤。④特殊头痛——雷头风:头痛剧烈,发生在耳朵上,痛的部位开始成核,摸不到。夜间加重,舌红,苔薄白或黄,脉弦强。治疗:通阳,清热,利尿,解毒。处方:肺贞汤。

(4)太阴头痛

1.位置:头痛的位置不确定,或是整个头痛,或是局部疼痛。《灵枢经》:“脾足太阴之脉…………………………………………………………………………………………………………………………”

2.病因病机:内伤:常见的食物损伤、过度劳动、久病失血等。或因情志内伤,肝木接脾,运化失司,湿聚生痰。

3.属性:虚实兼备,以虚为主。虚证常表现为气血不足或阳气郁结;实证主要是痰湿、湿热、痰热、痰浊。

4.证治:①痰厥头痛:头痛隐隐,胸闷吐吐,舌胖有齿痕,苔白腻,脉细滑。治疗:健脾和中,化痰降浊。处方:半夏白术天麻汤(石兰秘藏),或熊心导痰汤(小琪方)。对于痰热壅滞引起的头痛,用加味二陈汤(医方试)。陈二汤是治疗痰厥头痛的基本方。如《伤寒论·白头痛》中说:“痰多而头痛胸闷者,陈二汤加南星、石海”。即加五倍子和浮石的二陈汤,称为醒世二陈汤。陈二汤加枳、连、丹星,名为枳连丹星汤,用于治疗“痰火上涌”型头痛。②气虚头痛:头痛头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自汗,气短,恶风,神疲乏力,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法:益气健脾,升清阳。处方:顺气何忠汤(黄芪、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当归、升麻、柴胡、阿莎丽、蔓荆子、川芎)。③气虚血瘀:枕部疼痛,久不愈,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颈背部疼痛,固涩,舌淡,苔薄白,脉弱。治疗:益气生津,活血化瘀。处方:清阳汤(脾胃学说)。④气虚络阻:头痛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较长,有时停止,伴有昏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弱。治疗:益气健脾,补虚通络。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加当归、葛根、党参、淫羊藿、炙甘草。

(5)阴虚头痛

1.位置:不确定,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足的阴经虽然不在头上运行,但都是循表而行,“托舌”。例如《灵枢经》说:“肾足之脉少有阴”

2.病因病机:少阴精血不足,不能生髓填脑,脑髓不足空;阳虚易感寒邪,不能温清窍。

3.属性:基本病机变化为精血不足,阳虚。

4.证治:①肾阴亏虚:头痛头晕、腰膝酸软、耳鸣失眠、心烦失眠、口干咽燥、面色潮红、手足灼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滋阴补肾。处方:杞菊地黄丸、天麻、桑叶、黑芝麻。②肾精亏虚:头痛空,或头晕目眩,腰酸乏力,神疲乏力,健忘头晕,耳鸣失眠,舌红少苔,脉沉弱。治疗:补肾填精,生髓健脑。处方:左归饮(医用露)加减,以左归饮为基础,辅以肉苁蓉、川芎、细辛。③肾气不足:头痛空,头晕,腰酸乏力,神疲乏力,健忘,阳痿遗精,闭经,耳鸣,失眠,舌红,少苔,脉沉弱。治疗:补肾益气,填精生髓。油炸,用方大布丁调味。④肾阳不足:头痛空,手脚不温,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或头晕目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治法:温肾助阳,益气生精。处方:贵由丸。⑤阳虚感寒:头痛持续,时断时续,恶风畏寒,面白肢冷,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治法:温阳补虚,散寒止痛。处方: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川芎生姜。

(6)厥阴头痛

1.位置:头顶和面部疼痛常见,或完全头痛,或头痛位置不确定。《灵枢经》说:“肝足之脉明,始于大指成簇之时,……其分支自目颊之下,而自环唇之下……”。《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了足厥阴肝经中的“头痛”。

2.病因病机:情志伤肝,导致气滞火盛,气滞血瘀,阳亢风盛;或久病虚寒。

3.属性:虚实兼备。

4.证治:①肝气郁结:头痛、头胀、痛不欲生、情志不安或胸闷、肋痛、嗳气、纳差、大便不调、舌红、苔薄腻、脉细。治疗:疏肝解郁,益气止痛。处方:四逆散、香茗散(香附、川芎、鲁夫金方精茶)。水煎温服),加入天麻、天南星和蒺藜。②肝郁火旺:头痛、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口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泻火。处方:白头翁汤、栀子黑豆汤、天麻、川芎、僵蚕、蒺藜、白芍;阴虚则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加枸杞、菊花。③气滞血瘀:头痛不止,疼痛固定,急躁易怒,失眠健忘,或胸胁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治疗: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处方:通窍活血汤、天麻、菊花、旋覆花、姜黄。④肝阳上亢:头胀头晕,面红易怒,胁痛,夜寐不安,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治疗:平肝潜阳,降逆止痛。用天麻钩藤或养殖青阳汤饮用。⑤肝经风火:面部疼痛,两颊灼痛,牙眼疼痛,骤停,烦躁,耳鸣,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治法:清肝泻火,祛风止痛。用羚羊角汤(羚羊角粉、蝉蜕、夏枯草、薄荷、生地、菊花、石决明、天麻、白头翁)。⑥血虚头痛:头痛,伴有头晕、胁痛或焦虑。月经不调的女性有闭经,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或涩。治疗:养血柔肝,止痛。处方:加味四物汤合申思散(《丹溪心法》治女子血风,头晕头痛,申思散)。菊花、当归、旋覆花、荆芥)、天麻和僵蚕。当归四逆汤用于血虚感冒,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用于感冒。⑦肝冷发作:心尖头痛,干呕,流涎,甚至肢冷,舌红,苔白,脉细。治疗:温肝散寒,温经止痛。吴茱萸汤为佳。

(7)各种头痛

《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手足阴阳合作学员见证:“头顶疼,阳光满,手少阴”。

1.总头痛:治疗应着眼于六经之病。

2.游走痛:以肝胆、少阳为重点,从风、气入手。

3.有时候很头疼:求少阳,求厥阴。

4.证治:①气血不和:头痛、头晕、情绪加重,伴有胸胁胀满、心悸、恶心等症状,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调理气血,顺气: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白芍、党参、炙甘草、大枣、生姜)加入附子、旋覆花、天麻。②肝胆湿热:头痛、头胀、口苦、口干、易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细。加减龙胆泻肝汤治疗肝胆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