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劲、陈宏亚/文 恒大爆雷是2022年中国经济的一件大事。

年初起,地产巨头恒大不断传出商票逾期、拒付的消息。9月,恒大正式发布公告承认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紧接着政府入驻接管,控制爆雷危机的溢出效应。尽管恒大爆雷与其内部管理不善有直接关系,但不难看出,经历类似财务危机的房地产企业不在少数。恒大爆雷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整个地产业的流动性危机。

流动性危机的导火索是2022年8月出台的对地产业所谓“三条红线”的监管要求。其中,要求房地产企业必须满足:1、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 70%;2、净负债率(有息债务/净资产) 100%;3、现金短债比 1倍。以三条红线作为参照系,对房地产业进行去杠杆,杠杆越高的企业,去杠杆的压力越大。同时,监管层推出了消费端的去杠杆要求,给各类银行指定了房地产贷款的上线额度。

如此猛烈在消费端和供给端同时去杠杆,地产业迅速进入了流动性危机。我们对A股、港股上市的内地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负债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当时绝大多数企业都触发了至少一条以上的红线。

2022年,房地产上市公司作为整体,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约75%,净负债率约1.4,均未达标,只有现金短债比约1.3,符合监管要求。如果仅看净负债率,地产业要达标就必须把比率下降30%。也就是说,所有公司都必须同时增加40%的股权融资,或卖掉30%的资产用以偿债,或者两者都做一些。

显然市场没有这个容量。当市场参与者都看到这种情况,要处理资产、融资的公司很多,买资产、愿意投资的公司就没有。银行和金融市场会做同样的判断,使债务与股权融资更加困难。消费者买涨不买跌,房地产市场交易停滞,基本面大幅下滑。

结果是整个市场完全冻结,和2008年次贷危机的情形一致。恒大出事,是因为企业本身的高风险,同时触发三条红线,相当于2008年的贝尔斯登。但类似恒大的公司还有很多,不乏其它“巨无霸”级别的地产巨头。

三条红线引发的流动性危机直接蔓延到整个地产行业的基本面。2022年二季度开始,全国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大幅萎缩,同比增速降至-6%。直到目前,下滑趋势仍未缓解,2022年一季度同比增速约-17.5%。

“三条红线”的监管逻辑

房地产业在中国占有非常独特的重要地位。一般的认识是房地产加上其上下游,占据中国GDP30%左右,是有系统性影响的行业。房地产在中国重要其实并不奇怪,完全属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对房地产的需求主要来自两方面:城镇化和消费升级。

房地产是城镇化的必需品。所谓城镇化就是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在从农业转移到工业、服务业的过程中,房地产需要为大量进城工作的人员提供稳定居所,为商业服务业提供经营场所。

中国城镇化速度很快。从1995年到2022年,城镇化率从29%提高至65%,只用了26年。相比之下,欧美国家花费的时间更长,美国将城镇化率从28.6%提高到64%用了70年,法国从26%到65%用了73年,德国从28%到68%用了60年。

快速的城镇化率意味着需要大量的房地产投资。今后的十年二十年,城镇化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如果我们在将来的十年把城镇化率再提升十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1.4亿人要进城生活,需要50亿平米的城镇住房。

房产方面的消费升级,是对房地产业的另一个巨需求。随着经济的增长,人民收入提高,对更好更大居所的需求是刚需中的刚需。

1995年至2022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6平米提高至40平米,平均每年每人增加一平米。假设相对保守估计公摊面积占20%,中国城镇人均实际居住面积是32平米,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中国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48人。日本人口密度约348(人/平方公里),人均居住面积35平米。韩国人口密度更高,有528(人/平方公里),人均居住面积34平米。德国人口密度237(人/平方公里),是中国两倍,人均居住面积43平米。新加坡的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7916人,人均居住面积仍有38平方米。

中国可能永远不可能达到美国人均居住面积70平米的水平,但超过新加坡达到德国的平均水平应该是合理的。那么,将来如果把人均住房面积再提升10平米,全国就是140亿平米的住宅。

在快速城市化、消费升级的情况下,房地产业的需求不是问题,但问题出在价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