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负行为是一种常见于儿童间的故意伤害行为。这些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日益增长,这类事件在我国中小学生校园中频繁发生。幼儿园虽然没有上升到校园暴力,但已经发现欺负行为。在幼儿园中,幼儿之间的欺负行为主要体现为与同伙之间发生打闹、推、嘲笑、咬、孤立、排挤等形式。很多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受到了同龄人的欺凌,他们就表现出了退缩、焦虑、拒绝交往等行为,而另一些孩子却利用自己的力量或团体的力量来欺凌弱者,欺凌行为对欺凌双方的孩子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心理偏差和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欺负行为通常表现为“推搡打闹”、“ 起外号”、 “ 抢他人东西”、“取笑他人”和“抢座位”等;根据欺负方式的统计比例显示,直接欺负(身体欺负)方面女孩的比例高于男孩,间接欺负(言语欺负)方面上男孩的比例高于女孩;儿童欺负行为发生地点频率最高的场所的主要为:教室、走廊、操场,同时年纪越大,儿童室内行为就会越少,室外欺负行为会更增多。我认为,幼儿欺负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幼儿自身的原因、成人自身的原因(对幼儿进行不正当教育等)、外部环境(家庭、社区、学校)的影响,欺负者不良的个性特点会妨碍其与其他儿童的正常社会交往,导致他们在同伴群体中受到排斥。而不良的同伴关系和低下的社交地位,也会对欺负者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产生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建议通过家庭方面、学校方面、社会方面纠正并干预欺负行为,减少、控制孩子的欺负行为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