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我们的皮肤上存在着三类菌群,一种叫常驻菌群,这种菌群较为固定地寄生于皮肤上,其数量和菌种的组成保持相对稳定,大部分是无致病性的,能与有害微生物竞争营养,是保护人体免受有害微生物侵袭的屏障。

  还有一种叫暂驻菌群,是由于人体频繁接触外部环境而沾染上的各种细菌,主要存在于暴露部位皮肤,其数量和菌类有很大的变化。通常情况下暂驻菌群往往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是引起疾病的罪魁祸首。

  最后一种是共生菌群,这种菌群对人体是十分有益的,它对常驻菌群有支持作用,对暂驻菌群又会有抵抗作用。最典型的就是表皮葡萄球菌、丙酸杆菌和棒状杆菌等。

  正是因为有这三种菌群,我们的皮肤微环境会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在正常情况下,常驻菌群会将暂驻菌群隔离在它的生存范围之外,使这些有致病作用的菌群停留在皮肤表面。当皮肤微环境遭到破坏,常驻菌群或共生菌群减少时,暂驻菌群便会大量繁殖,引起皮肤感染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正确的抗菌方式是要抑制暂驻菌群的生长,而又不会破坏常驻菌群和共生菌群。

  从衣物毛巾到床单被套,它们与我们总是亲密接触,但是纺织品本身就是非常容易滋生细菌的,特别是有汗液和皮质屑的纺织物,更是细菌的温床。

  (抗菌毛巾和普通毛巾里面细菌总数对比,抗菌毛巾的细菌非常少,而普通毛巾布满了细菌)

  所以,通过环保的抗菌剂来处理纺织品,从而使得抗菌纺织品无论是在穿着还是储存的时候都不易滋生细菌,保护纺织物持久洁净,减少人们感染暂驻菌群的机会。

  在抗菌剂的选择选择上一定要谨慎,安全无毒害、生态环保零排放、非溶出等要素是现在以及将来抗菌发展的新要求。什么叫非溶出?非溶出和溶出的区别又在哪?

  非溶出是指在经过抗菌整理的纺织品按要求经过一次洗涤之后进行测试,抑菌圈宽度≦1mm。(《抗菌针织品FZ/T 7303-2006》)。而溶出型通俗来说就是溶出型纺织品中抗菌剂与纺织纤维的结合并没有紧密结合,在使用过程中(水溶液例如水洗、汗液等)抗菌剂会从纺织品中溶出。抗菌剂溶出之后会与人体皮肤想接触,抗菌剂在抑制暂驻菌群的同时也会破坏常驻菌群和共生菌群,从而导致皮肤微环境失衡,对人体造成伤害。

  WS-8810是一种新型的季铵盐类阳离子聚合物,能高效地与纺织品纤维中的羟基和氨基结合,在纺织品纤维上形成非溶出的抗菌保护膜。

  中国航天中心等权威机构的研究证明,WS-8810具有高度的生态安全性,用其处理的抗菌纺织品长期穿着不会影响人体皮肤正常菌群的微生态平衡;并且,由WS-8810形成的抗菌保护膜能有效地抵抗或隔断外来的或人体自身皮肤的有害菌群的交叉感染,在实现纺织品抗菌防臭防霉目的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