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壁虎的负面消息远不止这一条,“主播误食壁虎身亡”、“壁虎入药,人误食后引起肺部疾病”等新闻也曾在网络上散播。看到这里,住在低楼层的小伙伴是不是心里一颤?

壁虎之毒当真要人命

壁虎在历史上确实属于“五毒”之一,因此“壁虎有毒且伤人”的说法自古至今也一直存在,加之冷血动物的外形并不惹人“疼爱”,在日常生活中又随处可见,所以害怕它的小伙伴不在少数。据坊间说法,这一“小东西”的确带有毒性,并且已达到“能要老命”的地步,因此发生为壁虎而报警之事也确能理解。

“老一辈都说壁虎是五毒啊!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还是远离得好。”

“壁虎尿有剧毒,皮肤要是接触到壁虎尿,轻则皮肤溃烂,重则呼吸衰竭,当场毙命。”

“信我,昼伏夜出的都不是好东西,壁虎肯定也不简单!”

“你离它远点儿!壁虎尾巴断了以后会钻到你耳朵里的!”

诸如此类的说法还有很多,相信对这个“小可爱”有上述看法的还有屏幕前的你。

壁虎被当作“五毒”,确实是躺枪

我国各地在历史上对于“五毒”的定义并不统一,其会随当地气候或者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各有所异,但关于“五毒”有一种较为一致的定义:即蜈蚣、蟾蜍、壁虎、蝎子和蛇。但壁虎进入这一“排行”确实是躺枪,在我国屋室内外常见的壁虎有无蹼壁虎、多疣壁虎与蹼趾壁虎。作为普通人,我们暂时不用在意它们的种类,只需记住最最最重要的一点:它们真的只是一介“草民”,无毒无害。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解,与坊间的说法是无法分开的。古人认为壁虎属于毒虫,首先是因为壁虎本身的特性,它们昼伏夜出、且能攀附于墙壁、屋顶等地爬行,在遇到危险时又会“自我了断”,留下一条仍在蠕动的尾巴然后迅速溜走。

种种类似“窃贼”的行为,让古人们在看待壁虎时戴上了有色眼镜,进而又在口口相传之间,衍生出其他“差评”。比如“壁虎之尿甚毒,入眼即瞎、入耳即聋”、“壁虎的尾巴会钻进人的耳朵,把人的耳朵弄聋”。但事实上,这些事情从来都不会发生,从古至今不过是“谣言四起”、“以貌取虎”罢了。

就壁虎尿而言,小壁虎其实连泌尿系统都不具备。和鸟类一样,壁虎的代谢产物是尿酸,它们的排泄物在经过几种负责处理排泄工作的器官时,水分会被重新回收,而不溶于水的尿酸会伴随其他物质或元素,在与粪便混合后一起被排出体外。简而言之,壁虎无尿,硬要说“尿”,那其实是“粑粑”。

对于其断尾会钻进人耳这一说法,小时候母上大人也这么吓过我。壁虎的断尾能力十分高超,其在尾巴被捉住或感到危险时,尾部肌肉会剧烈收缩,使得尾椎骨间的断裂面脱开,从而让尾巴断开。断裂的尾部会因内部肌肉收缩而扭动,以此来吸引捕食者视线,留足空间与时间让自己逃出“魔爪”。

好了,现在开始划重点,这条尾巴并不会像传言所描述的那样钻进人的耳朵,其尾巴的扭动是无意识的,只要别主动把它塞进耳朵里,那它只可能在视觉上给你造成一点点“不适”。不过对于断尾的壁虎来说,确实会再次长出尾巴,但是新尾巴不会再有椎骨,而变成用一根软骨管作为支撑,此外,尾部肌肉的分布也会发生变化。由于这些原因,这一新尾不会再次发生断裂,意味着壁虎一生只能断尾一次。更令人难过的是,它不仅无法再次通过尾巴进行“逃生”,同时断尾的举动还会对壁虎的繁殖产生影响。由此看来,壁虎这一做法,不但绝了自身的“后路”,还招致“毒虫”的误解,实在是令人感叹不已。

不仅无害,它还有益

身躯虽小,但能为你做大大的贡献。壁虎以蚊子、飞蛾和蟑螂等小型昆虫为食,发现家中有壁虎出没时,不必惊慌,它不过是一个路过的“有缘人”来到你家“化斋”,并不会对你造成任何威胁。在夏天,不用几天你就会发现,你连蚊香都不用点;除此之外,壁虎在中医学中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近年的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壁虎在抗击癌症、肿瘤方面表现得异常活跃。在其他诸如结核、口腔溃疡等疾病的治疗上,这一“小东西”依然发挥出了巨大的效用。

如果真的害怕它,你可以这么做

有的人害怕壁虎是因为听说它有毒,能置人于死地,但也有人只是单纯地因为它长相“恶心”、不讨喜,而产生恐惧,这类人其实不在少数,我本人也是如此。所以我特地查阅了相关资料,找到了这一“制虎之法”—“壁虎诱捕器”,不要听到“诱捕”二字就着急想开杠哦,说是诱捕,但实际上无毒无害,只是运用视觉和嗅觉引诱它,再将其轻轻地粘在纸质材料上。稍后只需用食用油滴在粘到壁虎的地方,便可以把它取下来放生啦。

每种生物都有其与生俱来的生存权力,壁虎也不除外,允许不爱甚至是讨厌,但是要避免背后“聊人闲话”,以及不要伤害它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