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王谢堂之前,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生一世,忽见人意,知天理)

然而,逆境造就了伟大的作家,比如李白。要不是前期的清官难求,后期的“给钱还钱”,他不可能成为“诗仙”;比如杜甫,如果不是屡遭失败,经历了“安史之乱”和长期的困苦,他不可能深入民间,不可能成为“诗史”或“诗圣”。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诗人白居易,如果不是被贬,是不可能成为“诗人妖”或“诗人王”的。比如后来宋朝的范仲淹,如果没有被贬,他是写不出岳阳楼的。以苏轼为例,如果他没有经历过黄、惠、戴三次贬谪,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擅长诗、书、画、文的文学领袖。比如清代的曹雪芹,要不是从奢靡奢靡发展到困苦饭,是写不出《红楼梦》的。鲁迅在现代,如果他一直生活在“小康家庭”,那么这一代作家就不会出现;先不说国外的例子,太多了…

(像刘禹锡)

有点远。然而,逆境是作家的必要实践,但不是所有经历过这种实践的人都能成为伟大的作家。在这种实践中,只有能取得思想成就的人,才会成为少数不会被逆境打败的人。

其实唐代还有一位大诗人刘禹锡,被后人称为“诗人英雄”。他活了71年,在他的全盛时期花了20多年保级。但是刘禹锡没有被打败的重要原因是他是一个思想含量很强的哲学家(可能有人不同意,但是刘禹锡确实写了一本哲学书叫《天伦》,甚至有点唯物主义。),估计刘禹锡如果没有这种哲学思想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不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文学成就的。

在刘禹锡的诗歌中,最富哲理性的一首,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就是我们今天要读的这首《武夷巷》。全诗如下:

(诗歌和书法)

朱雀桥边有些野草开花,武夷巷口只有夕阳。王导、谢安屋檐下的燕子,如今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要理解这首诗,我们必须知道武夷巷的起源。武夷巷现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文德桥南岸。它位于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核心区域。它是中国最古老、最著名的古香。武夷巷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武夷巷是吴镇守石城(即南京)的军营。当时军士们为了区别于其他部队,都穿上了黑色的军服,所以取名为“武义”(也有一种说法,说晋代王、谢的子孙擅长穿黑色的衣服,但私下认为这种说法不正确;还有一个传说,说有一个人叫王燮。海难发生后,他误入武夷国,结婚生子,然后回国,于是将居住地改名为“武夷巷”,我们也认为这不是真的。我们选择认可南京市地名委员会的说法,如下图所示)。

(“武夷巷”的由来)

东吴三国黄龙元年(即229年),旭日东升,取名“吴”,史称东吴。这时候,吴的正式开始了。这年秋天,孙权从武昌(今湖北鄂州)迁都南京,为建功立业,将秣陵改为“建业”。后来西晋灭吴,建业改名为“建业”(如前一篇《灭国史》所述)。西晋灭亡后,东晋政权定都北京,改称“建康”。东晋权臣王导住在武夷巷,后来成为王、谢等名门望族的居住区(相当于豪门居住区)。东晋政权的成功重组和金朝的扩张,主要得益于王导的谋划和运筹。以王导为代表的王氏家族和以谢安为代表的谢氏家族,都生活在孙吴吴应营旧址。这时,“五亿翔”的名字已经很响亮了。

(王导塑像)

所谓王、谢,是指两位名人及其所代表的家庭。是王王道及其家族,帮助建立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指指挥著名的“淝水之战”的谢安,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例子。晋军以八万兵力击败了父亲的百万大军。后来,王和谢的家族大量涌现。书法史上的“书法家”王羲之和另外两位大书法家、王迅都是王氏的后人。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谢灵运和后来的大诗人谢惠连、谢朓都是谢氏家族的后裔。王和谢是典型的中国贵族,他们居住的武夷巷也很有名。

(谢安雕像)

唉,这么有名的武夷巷,在唐朝因为战乱彻底沦为废墟。废墟重建后,它成了一座民居。它不再是富裕家庭的住所,而是普通人的住所。

朱雀桥横跨秦淮河,是通往武夷巷的必经之路。据说这座桥上当年装饰的两只铜雀是东晋谢安所建。

现在的五一巷是秦淮区人民政府于1997年修复重建的。新生的武夷巷挖掘和展示了武夷巷悠久的历史,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纪念馆。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如今的武夷巷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繁华,但却有不少游客游览历史的痕迹,成为人们聚集的旅游胜地。

(现武夷巷)

看原诗:

朱雀桥旁杂草丛生,鸟语花香,武夷巷入口夕阳斜。其实这两句都有“文章自然”的成分,比如朱雀桥与武夷巷之间的自然对仗,刘禹锡做出了“偶得”的“妙手”。朱雀桥旁边有草有花。显然,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但为了加深诗意,诗人在草和花的前面加上了“野”字,这一方面说明这里的草和花不受任何人管理,是野生的。另一方面,这里用“野”来形容荒凉和冷落。朱雀桥就像流水。马如龙的繁荣已不复存在,只有杂草入侵道路,野花盛开。一天有那么多时间点,诗人为什么选择晚上?因为夕阳的余晖更适合表达夕阳的苍凉。夕阳西下,满是衣马的武夷巷,完全被带入了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用“野”字和“斜”字来比较。这些话值得仔细理解。

\”旧社会,王谢堂在阎之前就飞入寻常百姓家.\”据说白居易读这两句时“转过身来,捶了很久”,对这两句真的表达不出钦佩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根据上面两句的铺垫,诗人可以转向讨论和感叹,比如宋代的孙的“古迹荒芜,川中风景只有烟霞。”谁住在五一巷?回首往事,令人想起谢佳。”(《武夷巷》)又如宋代的罗碧园。”武夷池亭一时新,金宋齐梁旧主。没有地方可以找到王谢之家,春天花开了,鸟儿在歌唱。”(武夷巷)。但是刘禹锡没有。他仍然写场景。他不争辩。他把眼睛转向拐角处飞翔的燕子。宋诗与唐诗的区别正如我们之前所说,宋人爱讲道理,无论什么诗,都要翻出一个道理来。唐诗不是这样的。唐诗要说的是对事物的描写,向人们灌输概念并不难,所以唐诗比宋诗可读性更强。难怪有人说唐诗是“风吹屁股,冷气穿膀胱”,而宋诗是“坡陡尿流急,坑深屎落晚”。这两句话可能有点粗糙,但用词并不粗糙。刘禹锡的这首歌只是一个例子。他比宋代两位诗人的同名诗要精彩得多。

(刘禹锡《武夷巷》诗意盎然)

事实上,不管燕子活多久,它们都不可能活几百年。现在在人们家里筑巢的燕子,肯定不是几百年前王、谢家门前飞过的老燕子。这种文学想象展现了刘禹锡超人的艺术匠心,燕子依旧是燕子。但是,这里的业主早已变了,武夷巷的繁华不再是层叠加深的概念,过去与现在的反差加强了。全诗似乎没有一句话用来说理,但道理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是读者自己产生的。

朝代更替,朝代兴衰是一个正常的道理,但也是一个枯燥的道理。刘禹锡在一首如诗如画的诗中写下了这样一个场景。或许,历尽千辛万苦的刘禹锡,早已看透了人情世故,看透了衰败与繁荣的转变,把复杂的道理简单化并不容易。更何况他说的话如此动听,“诗人”之名实至名归。

(第99期【唐诗闲情阅读】,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