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印是什么(影印和影印一样吗?)2020-10-27 19: 03新京报

作者|薛冰

节选|罗东

《书籍:现代版杂谈》,薛冰著,阅读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年9月。

影印本

影印,就像影印和影印一样,是通过直接复制旧书,利用照片制作和现代印刷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形式。现代印刷技术可以使影印件的图文复制效果比传统的影印和影印更接近原貌,成本也低很多。因此,自19世纪中叶以来,影印迅速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版本形式,尤其是用于出版经典古籍、碑文、书画。

需要注意的是,影印只是一种版本形式,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现代印刷技术,包括平版、胶版、照相铜板、胶印等。因此,在过去的一些相关作品中,影印的概念是模糊的。例如,在何胜耐的《中国印刷术三十五年》(见张《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中,只有次铅胶印被用作影印。更常见的是,影印的概念并没有单独列出,而是分为石印本、科洛印刷等类别。但这只是强调了印刷工艺上的差异,而忽略了版本形式上的共性。事实上,无论采用哪种印刷技术出版书籍,质量首先是由原稿决定的,在原稿的制作上至少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将原稿重新制作,即使将古籍复制,也是单独书写或排版,这往往会导致与原稿的差异和错误。另一种是直接用旧书作为临摹基地,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原貌。这就是古代影本和影刻被人们重视的原因。复印件被列为单一版本,以强调这一特点和优势。

当然,作为复印件,质量还是参差不齐。这有很多原因。

首先是影印的选择。无论是在版本意义上还是学术意义上,原作的质量都是一个根本的决定因素。然而,影印的简单和低成本也使它成为许多出版商获利的手段。在清朝的最后几十年里,几乎所有代代相传的中国经典古籍、名家题跋、书画都被影印,有的甚至不止一次。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出版商往往会用最常见的流通图书作为基础图书,而不是花大价钱去找最好的版本。虽然这种影印可以暂时满足普通读者的需求,但很快就会引起学术界的批评。一旦有了选本的复印件,必然会被淘汰。

然而,更严格的出版机构使用影印作为保存稀有古籍的方法,并广泛传播。例如,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四集》,即《四馆第一辑珍本》,由张元济和傅增湘两位学者和出版商经营。他们精挑细选善本,不惜代价向公私藏家借书,成为民国古籍善本最重要的影印品。

刘堂珍本影

其次,印刷技术也影响影印质量的参差不齐。如前所述,科洛印的质量明显优于石印本,但由于成本较高,晚清影印本几乎都出自石印本。例如,1929年出版的《吴兴刘家业堂珍本影》五卷中,摄影石版画是在上海制作的。所选手稿多为宋元时期雕刻,格式较宽,高296毫米,宽184毫米,但毕竟石版画效果稍逊一筹,所以流传的地方很多。本书以傅增湘先生撰写的长篇序言为先导,系统介绍了晚清以来几部重要珍本《影》的出版情况,是影印出版史的重要资料。

照相铜版也是一种精美的影印技术,利用照相底片通过化学腐蚀获得铜版。属于凸版印刷,如用铜版纸或高岭土纸印刷,效果类似照片。然而,由于几天制版成本高,当时很少使用,至今流传下来的照相铜板复印件更少。其中,著名的是明凯书店1941年出版的12卷《明代版目录》。胶印兴起较晚,是一种间接平版印刷方法。同样,金属板或石板也是通过摄影制作的。但在印刷过程中,印版上的图文通过橡皮布转移到纸张上,印版不与纸张直接接触。第一,可以减少印版的磨损;二是光滑的橡皮擦与纸张接触更紧密,印刷出来的图文更清晰,但胶印的成本相对较高,所以民国时期主要用于彩印和相册印刷。

明代版本目录

此外,影印的纸张和装订也有区别。

现代影印和排版方式也不一样。以原版为例,上海文同书店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用石版画复制武英堂的青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这是石版画中规模最大的项目。比如民国五年(1916年),罗振宇先生在日本影印出版了一批珍贵的中国古籍,采用了京都小林先进的Koro版技术,用日本皮纸精细印刷,保留了原版的原版,将原版组装成统一的小册子。作者的著作,如六朝的《礼记》、《礼记》、《唐代的写世书》等。,都是368 mm高、246 mm宽,但每个版本的核心还是一样的。据说当年罗氏每种书只印了100本,并表示绝不会再版,所以当时估计这些影印本会“比古籍还贵”。

唐写了一本关于这个世界的新书。

但最常见的是收缩印刷。用机制纸、平装本或精装本印刷的影印本通常是缩印本。比如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中的很多影印件,无论原格式有多大,去掉版本核心后都会缩减到32种格式。严格的出版机构,在减少古籍影印时,会注明是基于哪本书,原版的大小,甚至原版的主人。商务印书馆《四大系列期刊》将影印的古籍全部缩小为高200毫米、宽132毫米的小版式,但每本书的正面都有相关说明。比如《孔子宗祠志》中的卡片上写着:“上海汉芬楼静音常熟曲石秦铁青铜剑楼有蒙古文出版物,原板高22厘米,宽15厘米。”

一种比较经济的影印方法是拼版,即把原书的两页在上下两栏安排在同一页上。你也可以在《系列集成初步汇编》中看到这种马赛克页面的复印件。当代很多大规模影印书籍都采用这种方法。此外,还有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四库全书总目》等重新编排原书版面的,即把原页从版心去掉,以一页半为一栏,上、中、下三栏减影打印成一页,即影印一页,相当于原书四页半。清末,文同书店影印《康熙字典》时,完全打乱了原书的线条,重新设计了版面,只有文字保留了本来面目。此后,《康熙字典》出版,均以文同出版社为蓝本影印。

孔子宗祠记录

影印本出现之初,是一种时髦的新事物,深受读者欢迎。因此,出版机构并没有将它们隐藏为影印件,而是在扉页、版权页甚至衣服上标注影印件,以吸引读者。近年来,雕版和影印版的价格差距越来越大,只有影印版作为雕版使用时,事情才会发生。这主要只是原版书用的大影印和线装订宣纸,对初学者来说会比较混乱。其实稍加留意,就不难分辨了。传统雕刻是活版印刷。雕版刷墨时,油墨浓度不可能完全均匀。因此,干燥后,可以在同一页文字上感受到不同厚度的油墨堆积,这是用于影印的平版印刷所不具备的现象。

近三四十年来,影印技术变得越来越先进和简单。不仅有经典古籍和著名书画,还有许多现当代优秀出版物被影印出版。不幸的是,一百年前书商的坏习惯被一些出版社继承了下来。影印时,他们只希望版本容易获得,不询问优劣,以至于一些早已确定的劣质书籍被印刷印刷,成本高昂,容易产生误导。

影印带插图的书

影印插图是现代影印中值得关注的一类。不言而喻,传统的雕版图画书把版画的精致作为世界的优先事项。清朝中期以后,国力衰弱,雕版技艺水平大大降低,许多新的雕版插图不尽如人意。然而,使用影印技术复制图片远比复印和打印生动。而且简单易操作,成本低,所以用版画代替了石版画插图。在这个阶段,石版画插图的影响最大。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第二版》所收王汉章《出版总述》中,说石版画书“保留匡庐真面目,传经古右文功过,真敬艺术进化之礼”。这种雕版线装本图文并茂的图书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价值不言而喻。

影印图画书实际上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个是基于过去的图画书的影印,另一个是包含影印插图的新出版物。

女士模特的插图

清末,以石版画复制的古籍图画书风靡一时,一些篇幅很长的图画书,如南巡节、万寿节、洪雪因缘图、圣旨图像解读等。,都因石印本的出现而广为流传。石印本有的质量很好,比如民国时期石印的四卷本《归范图说》。原作为明代万历年间徽州黄的工匠所雕。影印机的框架高202毫米,宽139毫米,单边边缘,中间是白色鱼尾。书的书名刻在上面,卷数和页数刻在上面,名字刻在上面。可以说是用棉花和纸印出来的,不失原始魅力。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上海文同出版社平版印刷了《任伟长四传》。框架高151毫米,宽110毫米,有单边边缘。版本中心简化,只写了书名、书名、页码。比如《侠客行传》中,影印本对原画中的人物稍作删减,将传记或赞美转移到书页上,用篆书、隶字、字母、线条、草,或上下画,或左右画,或图文交织。图案巧妙,充分发挥了光刻技术的优势。

侠客传

石印本的小说、戏曲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公共书籍也纷纷印上插图争夺市场。当时有些书,就在印刷版出版之前,出版社里有大量的石版画,低价倾销,引发了纠纷。各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或《石金元故事》),除了每次前两张插图外,卷前常以绣像为主要人物,有的还有另一幅宽590毫米、高480毫米的巨幅大观园全图,光绪十四年(1888年),上海弘文府, 据藏文版《魏千斋》所印《三国演义全像》,广陵有一个高128毫米、宽103毫米的花边框,四周是花边,中间没有鱼尾,上标有标题、中奖卷和下标页码。 在这本书的前面,144个绣像的角色被印刷出来,分别包装成一本书,并附有序言和目录。2000年(1913年)上海文华山房石印《绘燕子笔记》,画框高173 mm,高118 mm,两面环绕,版型中央单鱼尾,上面写有书名,卷数、书名、页数编入索引。四卷分为两卷,每卷前面有十幅插图,这是另一个例子。阿英先生编著了《晚清石印美图小说集》,在这一类中有详细的描述。

三国全貌

还值得注意的是,儿童读物是印在一个有图片的小本子上的。以上海为例,有文献处石印的《谜语大观》,封面标注“童书”。我拿到的第二十一本书不是谜语,而是在版心标注了“搞笑”,类似于后来的漫画图片。这本书高78毫米,宽64毫米。页面分为上下两栏。下图显示了四个故事,最长的十二张图片和最短的四张图片。

谜语大观

带有影印插图的新出版物不仅有《石印本》,还有版式。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10集、51种、80卷的《汉分楼秘籍》,其中包括影印和排版本。在第四集《山居集》中,根据瓶花斋吴城明弘治刻本借出的钞票,原书临摹了五幅弘治刻本插图,均为石印。其中一张长达三页的《山景图》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画中的客家龙屋形状与现存的客家龙屋不同。因此,有学者认为,现存的卫龙府实例都是清代以后的,根据现存的卫龙府很难确定客家民居的来源。据《山居集》记载,弘治刻本原藏于天一阁,至嘉庆时期即已消失。况且这本“秘籍”也是难得一见。

《山居集》中的“山居图”。

以古书影为插图的新书甚至更多。比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一月的《纪念张居生先生七十大寿随笔》第一版中,“历代藏经考释”一文,就配有历代二十五本书,精雕细刻在铜版纸上。

民国时期,旧式文人出版诗集,更高雅的形式是将版式做成仿刻的线装书,再配以现代科洛插图。比如1945年春,连建中、回为了庆祝水晶婚礼,出版了《榕湖小鸭颂·水晶婚礼唱和集》一书,印在高190 mm、宽125 mm的流苏纸上,插画和照片全部用锌板制作,有的像字一样印在边纸上,另有8页印在铜版纸上。照相锌版属于活版,所以可以和铅字组合在同一页上,其特点是图片上有明显的点。这种锌板插画价格便宜,制作容易,所以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在书报上长期使用。和锌版插画一样,流苏纸的印刷效果远不如铜版纸。书前,同乡钱后稷先生题词最后写道:“祝你和你的妻子幸福美满,双修双修。故国光荣,老梁重生,就像赵文敏夫妇,只以书画寄怨。”文薇的付款是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四月四日。当时日寇还没有投降,这些生活在上海的知识分子都有一个清晰的预感,“祖国光荣”的日子不远了,连夫妇也不会再像夫妇那样生活在异族统治之下。

颂歌杂志,水晶婚礼演唱和荣湖比哈比特地图收藏

在影印插图中,除了科洛版,照相铜板的效果比石版画好。当用铜版纸打印时,它看起来像一张照片。1892年,美国人孔氏发明了三色摄影网板,其方法是根据不同的颜色进行制版和套印。《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载有何胜耐《近三十五年中国印刷术》,认为“光绪三十二年,涂山湾印办赴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制作铜锌版,而徐康德于光绪三十四年赴商务印书馆制作教科书摄影锌版”,至于工艺版画的试生产,则晚于年间。但作者获得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一卷《妇女语文教科书》,版权页标注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六月第一版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第四版。书中插了一张三色摄影铜版图片,色彩十分丰富,说明其技术成熟。

女性语文教科书

此外,一些原本作者很难印刷的学术和专业图文并茂的书籍也因为平版印刷而出版。比如民国(1930)冬月,北平商务印书馆的分支是陈先生印的,框高256毫米,宽176毫米,一面环绕。鱼尾的版本简化为双线,标有书名,记有页数,印在宣纸上。这本书是根据陈收集的79件青铜器拓片和85件三代青铜器拓片写成的。摄影石版画和优秀的印刷仍然可以感受到拓片的魅力。书前有罗振宇先生的序言,后有陈的后记。影印的原因很清楚。不过,这本书虽然是石印的,成本却不低。当时定价是“万能大银元六元”,普通读者是无法接受的。

金吉秋亭地图

本文内容节选自《书局:现代版杂谈》经领先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授权。

作者薛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