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不包括(子同治简是什么样的史书)

历史不包括清朝的历史。为什么清朝灭了一百多年,史书还没修?

众所周知,目前公认的研究中国历史的工具书是二十四史,其中包括《史记》、《韩曙》、《后汉书》、《元史》、《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这些史书属于正史,其他来源的史书记载往往被认定为野史,不被主流学者采纳。

时间跨度大约从公元前2550年开始,到公元1644年结束。采用司马迁的传记《史记》,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止于崇祯十七年。

既然二十四史不包括清史,那么我们现在的史书中关于清朝的史书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就更复杂了。一方面来源于《大清实录》,即《大清实录》。是历代史官记录的一系列记载,记载了皇帝的行为、言行、奏折、诏令、地方经济、军事、政治等。还有一些地方志,包括省、县甚至是一座寺庙,比如《灵隐寺志》。然后还有一些文人写的书。清代文人所写的书实在太多,以至于在编纂《艺文志》时,仅书名就罗列了几十万字。

当然,外国有很多记载清朝历史的国家。毕竟随着交通、通讯的发展,尤其是晚清时期,无论是战争还是贸易,一些史料都会被记载在外国的书籍中。

自古以来,修史就是一件大事。基本上是新朝对旧朝做的,花了很长时间。比如从顺治皇帝开始,乾隆时期完成的《明史》,就说明工作量巨大。

目前清史草案被大家采纳。之所以用“稿”字,证明它只是一部手稿,一部未完成的历史书。由于这本书大部分是清朝遗民写的,其中包含了美化清朝、反对农民起义、宣扬清朝正统的思想。

而且,这本书太散了,作者混杂,内容不统一,错误很多。因此,《清史稿》并不被视为正史,而只是一部手稿。

那么,清朝已经灭绝100多年了,为什么还没有写正史呢?

新王朝为旧王朝编纂历史是规矩。袁世凯当上总统后,第三年就挥了手,为清朝编纂历史。这本书就是前面提到的《清史稿》。

这部史书之所以没有被列入第二十四部史书,从而成为第二十五部史书,除了前面提到的内容错误之外,还有这些方面更重要的原因:

第一,历代在编纂史书时,大多设立国家历史博物馆,有一个总经理和许多历史学家和记录者。由总经理统一协调,从而保证史书的统一,然而民国时期的史书编纂是由国内学者编纂的。这造成了大量的重复,以及分散和不团结。而且,学者们的知识水平也不统一,所有的手稿都混在一起,内容参差不齐,不完整。

二是因为清史稿没有写完,还有人为美化清朝,后来江同志也想修书,但是国家不稳定,战争还在继续,最终没有实现。

就这样,在民国时期,历史学家是有报酬的,但他们谈论的是旧王朝的美好。自然,这样的史书不可能成为正史,他们直到最后才编纂正史。

那时民国已经70多岁了。为什么清史还没写?

事实上,这项工作始于2002年,预计需要10年时间。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已经快20年了,但是还没有出来。你遇到过什么困难?

首先,清朝的史料那么多,除了国内外,除了中国,还有满族,除了皇宫,还有无数的地方。一方面,我们要把它全部整理出来;另一方面,还要判断真假,筛选内容,引用单个类别,比如《清代诗文集》,可能不适合放在一个房间里。

其次,二十四史都是传记史书,都是用文言文写的。现在用文言文编史书不合适。另一方面,在这个时候,能编修文言史书的人才也是凤毛麟角。往往文言文几句话就能表达清楚内容,一大段要用白话文写,更不用说编撰清朝历史了。即使你翻译明朝的历史,字数也会增加几倍甚至十倍。

结果,清史编纂字数太多,写得越多,写得越多。于是,在《清史》编纂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字数又开始压缩,以至于白话文不是白话文,文言文不是文言文,这无疑为整体的统一增加了很多时间。

除了巨大的工作量,客观性和严谨性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民国时期没有完成编纂的原因与幸存者的存在有关。有些东西需要盖起来才能下结论,这也是很多前朝的历史往往需要几百年才能编纂的原因。

对于清朝历史来说尤其如此。一方面要赶进度,另一方面要保证质量,所以很多史料需要反复论证才能写成。毕竟史实来源太多,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筛选,同时编纂历史的进度也被拉长了。

无论如何,所谓慢工出细活。毕竟,朝代的历史编纂故意抹黑了前朝。朱元璋编纂《元史》,多是参考《元史实录》,不到一年就编纂完成了。与其如此严谨细致地编撰史书大纲,不如像现在这样认真研究编撰一部实事求是、严谨的清史。

据说清朝的历史很快就要出版了。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