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草原的作品(描写草原的文学作品)

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提起契诃夫,大概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和“俄罗斯专制社会的控诉者”的标签。

我们读了《变色龙》、《胖子与瘦子》和《公务员之死》。在搞笑夸张的故事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能让人感到卑躬屈膝、卑微的战斗作家。

然而,那些没有明显批判边缘的作品,那些带有“淡淡忧伤”和怀疑氛围的作品,几百年来被批评家有选择地边缘化了。

但按照旧的批评框架,他的《大草原》就是这样一部看似“不着边际”的作品:从对世界的描述来看,并不侧重于勾勒人性的病态本质或用批评来反证理想。

从对自然的描写来看,并没有陷入单纯“讴歌自然”或劝诫保护生态的意图,而是通过对世界与自然神游般的对位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契诃夫独特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精神意蕴。

其实我更喜欢欣赏《草原》这种优美的散文。看完整篇文章,你找不到人物之间的任何对立,也找不到一般小说中常见的尖锐冲突。

简洁、清纯、鲜明的文风,散文诗式的结构,大量的景物描写,都让《草原》看起来像一首干净朴素的散文诗,美中有苦,纯中有神秘。

草原本身没有复杂的结构,全文从头到尾都被“旅行”牢牢占据。正如作者所说,它只是“一个旅行故事”。全文借助风景的大美与人们的生存诉求的对比,呈现了小说的主题。

大自然是如此令人陶醉和向往,但其中的生活却承载了太多的苦难和艰辛,一切在大自然面前都是那么渺小和无力。

九岁的郭烨·鲁西卡怀揣梦想,和一群成年人一起外出。当他第一次独自离开家时,他的心里充满了困惑和忧郁,也充满了快乐和好奇。

迷茫是因为第一次出门,看不清前方的路在哪里,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幸福是因为他只是一个孩子,在人生无忧无虑的季节,还没有经历过成年人为了生存的竞争和烦恼。他看到的和关心的都是风景,这种快乐与草原的美丽融为一体。

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自然风光,这对于一部小说来说似乎不太合适,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无聊,反而有一种亲切细腻的感觉。看完之后,就像一阵凉风吹过浮躁的头脑,让人感到平静舒适。

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农民,一个可怜巴巴、摇摇晃晃的乞丐,也让人觉得充满敬畏的生活,没有一点卑微感。

然而,透过美丽的风景,我们也可以看到草原并不充满活力和美丽。生活在草原上的穷人和无家可归的人在生活的痛苦中流浪、挣扎,他们的命运让人感到悲哀和同情。

自然与世界的双线索对位结构,让风景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相反,草原在提升文本的内在意义方面发挥着潜在的重要作用。因为人类的介入,风景得到了关怀和体贴,世界也因为风景的对比而获得了自我解读的新尺度。

这部小说中的冲突并不体现在世界内部的矛盾,更多的是在自然与世界的对比下,对命运残酷真相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