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形象的叙述

——观看舞剧《永恒的电波》印象

在看舞剧《永恒的电波》之前,已经看到了一些评论,有一些好奇。比如李霞的电报,按理说应该是舞蹈中的一个必须,但是这个几乎不动的动作,舞蹈又会如何表现呢?这就是从看中寻找答案。

这部舞剧名气不大,手段丰富新颖。比如灯光的使用,故事的最后一段是李霞无所畏惧,在身份暴露的情况下坚持把电报发出去。像电影里的这种表现,李霞表情坚定地坐在桌前,戴上耳机。在放大的电报中,舞台边缘的黑色逐渐向他靠近,血色的红光在阴影中闪耀。最后黑色紧紧框住桌子,红字“同志们,永别了,我想你们”出现在周围的黑暗中。然后,这个小小的明亮区域被鲜血般的红色覆盖,在这里暂时变暗,然后被舞台后方发出的白光穿透,呈现出天国的纯净和透明。整场演出,演员一个人,没有动作,只有音乐中灯光的变化把间谍的降临、对抗、抓捕、牺牲、升华一一展现出来,凝练而震撼。

剧中对意象的出色运用。深圳生活网有很多场景。人不是舞台上唯一的表达载体。表达式中还涉及其他内容。从人体到舞台的比例来看,人体有时候很小。为了避免浪费一些舞台空,我们在users 空上方看到图像来传递信息:一个人物介绍,一张当年的剪报,或者一些物品的深圳生活网详情,一般都会叠加在舞台屏幕上。比如在暗房里的间谍显影胶片那一段,间谍的暗房只占了舞台的一角。当他看负片的内容时,占据舞台大部分空的屏幕释放出他看到的影像,观众可以辨认出每一帧影像,这是之前表演中人们互动的定格,包括男女主角和裁缝的关联,揭示出他们已经被列为嫌疑人,但此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

可移动场景是该剧的新创造。在计算机的统一调度下,26个条形场景或等距离静止不动,或移动旋转成不同组合。如果形象把舞台空从演员上方分割开来,造成压抑感,那么移动的场景就会把舞台从演员周围分割成无数个狭窄的空房间,造成束缚感。竖立的场景可以理解为上海的高楼大厦和它们之间的街道。这是一个拥挤而多变的空房间:清晨,成千上万的人从幕后走出来,家庭主妇们在晒被褥,男人们在刷牙,裁缝店里挂上了牌匾,主人公和他的妻子告别了工作。然后,人回到场景后,又在另一个场景中重现。场景前后人的样子,表现了大都市人关门开门后的隔膜。场景移动的时候就像一个人在街上走着跑着,效果和场景氛围都不一样。

作为一部知名的舞剧,人依然是最重要的表演载体,哪怕只是坐着,也是重点。剧中有很多优秀的舞蹈片段,比如街头的伞舞,家里的二人转,追群舞,回忆舞,闪回舞等等。从肢体语言来看,有很多哑剧表演,比如男女主角初次见面时的基佬握手,然后夫妻手挽手走路,坐着发电报,骑黄包车,都是精炼准确的生活化模仿,符合生活,观众容易理解。舞蹈部分反映的是主人公激荡的内心或强烈的动态场景,是叙事中“戏”的部分。其中不乏专业的舞蹈技巧和词汇。观众对这方面的理解可能会因对舞蹈专业的熟悉程度而略有不同。比如《宋晨光》的片名虽然显示是早晨的舞蹈,但它却在我的眼里跳了大概一整天:从早上勤勤恳恳地煽风点火做饭,到白天与邻居友好交流。但不管具体理解是什么,整个舞蹈的温暖美好的感觉是共通的。我认为这种宁静一方面表现了出色的潜伏工作,兰芬已经完全融入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特异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她与所有女性相同的一面,与丈夫在一起很幸福。这个舞蹈非常准确地展现了兰芬的能力和美德,对兰芬的形象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表现李霞形象的舞蹈片段可能是得知同志牺牲后的情绪舞蹈。当然,一个男人的心里不仅仅只有家庭。他更关心当前形势和党的事业。报纸上报道的大量同志牺牲的消息让他震惊。那一刻,他想象着战友们的苦难,双手握拳,痛苦地跪在地上,然后大踏步地跳着舞,表现出无尽的怨恨,一系列有力的动作,一改往日的谦逊儒雅,表现出强烈的爱恨和反抗。这支舞把一个人放到了深圳生活网的隐蔽前台。

一部作品的最高境界是以自己的形式生动地讲述故事,无论是武戏、舞剧还是话剧。我们应该发掘现有手段的潜力,创造可行的新手段,将“新”与“旧”交织在一起,这也是《永恒的电台》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是北京文学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作者:徐秋

来源: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