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荔枝的好词好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夏末,荔枝树结果了。刚结出的果zd子又小又青,后来慢慢长大变红,一簇簇沉甸甸的,把树枝压弯了腰。一阵风吹过,荔枝像羞红脸的姑娘,拉过绿叶遮住自己的脸。

荔枝的外壳是红色的,长满了许多疙瘩,版摸起来非常刺手。剥开果皮,看见一颗晶莹剔透的白嫩嫩果肉,就像夜明珠一样。当你把夜明珠放进你的嘴里,会感到有一种清凉的感觉,当你咀嚼它时,会觉得香甜可口,清凉多汁,回味无穷。

剥开鱼鳞似的荔枝皮,看到了白亮的荔枝肉。荔枝肉新鲜、透明,上面好像抹了一层油,尝权了一口,感到有一种独特的清甜味。

2.描写荔枝的句子

1、荔枝的外壳又红又艳,还布满了一个个小刺般的凸起物,摸上去还真有些扎手呢。我小心翼翼地剥开那华丽的红装,荔枝的果肉被一层淡粉色的薄膜紧紧的包裹着,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我迫不及待地把那层薄膜剥开,那一颗透明珍珠不停往外溢着汁水的果肉在我眼前一览无遗。我把那果肉轻轻的放进嘴里,一咬下去,汁水满溢嘴,甜滋滋地味道渗进心底……

2、荔枝的颜色是深红色的,没过几天就转变成暗红色,再变成土黄。.白居易曾经说荔枝是: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

3.形容荔枝优美句子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朝苏轼《惠州一绝》)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明代徐《咏荔枝膜》)

“甘露凝成一颗冰,露浓冰厚更芳馨” (范成大的《新荔枝四绝》)

“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 (蔡襄)

“荔城无处不荔枝” (郭沫若)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张籍《成都曲》)

“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 (苏轼)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可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白居易《种荔枝》)

“南州六月荔枝丹” (明朝陈辉《荔枝》)

“飞焰欲红天” (郭明章《荔枝》)

“红云几万重” (北宋邓肃《看荔枝》)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宋徽宗《宣和殿荔枝》)

“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明朝文征明《新荔篇》)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第一首)

4.描写荔枝皮的优美句子100字

成熟的荔枝穿着红色的“盔甲”,剥开它,里面是又香又甜的、晶莹剔透的果肉,放进嘴里,满口溢满着香甜的果汁,真美味!

荔枝先是青青的绿绿的,随后变成青中带红,最后几乎都变成红的了。你轻轻地咬开它的果皮,就可以看见那洁白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清甜的汁水。

荔枝未成熟时,皮是绿色的。成熟以后,才会变成鲜艳的红色,光彩夺目。荔枝的果肉甜美多汁,营养丰富。当你剥开荔枝皮时,就能看到那足够使你垂延三尺的果肉,顿时一股清香扑面而来,使你忍不住,赶紧把它放入嘴里,一会儿时间,一股甜蜜,凉爽、清香的感觉油然而生,使你吃了第一个想吃第二个。

荔枝外表很粗糙,全身布满细小决状裂片,好像乌龟壳上的龟裂。荔枝的蒂部较大,顶尖稍小,看上去整个儿像心脏形,也有的略像椭圆形。

5.描写荔枝的片段

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

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

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决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

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

荔枝的成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

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

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

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

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

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

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

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

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

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诱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

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骨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广东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

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

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

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

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

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所重视。

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有少有人说起。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

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一种现在在仍然广为栽培。

“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

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

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徽宗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