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子生咳提,师保固明仁孝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动,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

〔译文〕

智力超拔的人,靠养成教育就能成才;智力低下的人,用强化教育也没有用;一般的人,教育在他们身上大有作用。因此,教育,只是相对于一般人而言的,在古代,圣明的君王推行胎教:后妃怀孕三月后,就要移寝别居,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乐娱情,淡泊养性,日常起居都依照礼节有规律地生活。而且,还把胎教方法刻写在玉片上,珍藏在铜柜里,世代流传。王子初生,尚在襁褓之中,王宫就张罗教育了,负责此项工作的太师、太保等人用孝仁礼义来引导他。老百姓纵然不能如此,也应该尽量在小孩有初步的感知、辨别能力的时候,及时加以教育引导,从小就要使孩子知道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潜移默化地用做人原则影响他。这样,就可以使小孩长到几岁时少挨些体罚了。做父母的既要慈爱,又要威严,使孩子敬畏父母,并产生孝敬心。我发现现在很多家长疼爱小孩失当,只知溺爱,没有教育,这是很不对的。譬如说,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起居、行为举止、私心欲念,本应教育引导,甚至是批评劝阻,但是,家长却视而不见,默许助长;本该严厉批评甚至是责罚的,却一笑而过,轻轻了之,这就误导了孩子,等到小孩懂事的时候,他们的是非正误判断就错位了、扭曲了,就会把习以为常不对的、不好的行为、观点当成是本该如此的。俗话说得好,早管轻松,晚管不动。等到孩子长大成人,骄横轻慢的坏习惯形成了,随意率性坏毛病习惯了,再试图严教严管孩子,使之改正这些不好的东西,那就很难了,即使拳脚棍棒相加也难以树立父母的威信权威,当然无济于事。更有害的是,这种情况还会恶性循环,父母对孩子的恼怒日甚一日,而孩子对父母的怨恨也会日增月涨,造成父母与孩子的情感对立,最后受害的还是孩子:由于长期对父母的逆反,孩子到成人时就是一个道德败坏的废人。这就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俗话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这话讲得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