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痂之癖这个成语大家肯定很少见到,有些人甚至听都没听说过。嗜痂之癖这个成语出自古代的诗词,意思是形容有特殊癖好的人。嗜痂之癖这个成语最初是用来形容谁的呢,嗜痂之癖这个癖好到底有多恶心,嗜痂之癖在现代又代表了什么,今天就让我带大家了解。

嗜痂之癖

嗜痂之癖,读音:shì jiā zhī pǐ,汉语成语;释义:原指爱吃疮痂的癖性。后形容怪癖的嗜好。出自《南史·刘穆之传》:“邕性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鳆鱼。”嗜是喜爱的意思,痂是疮口结的硬壳,癖是积久的嗜好。出处《南史·刘穆之传》:“邕性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鳆鱼。”

嗜痂之癖
典故

嗜痂之癖这个词语典出《唐·李大师、李延寿·南史·卷十五·列传第五·刘穆之传》:“ 邕性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鳆鱼。尝诣孟灵休,灵休先患灸疮,痂落在床,邕取食之。灵休大惊,痂未落者,悉褫取饴邕。邕去,灵休与何勖书曰:“刘邕向顾见噉,遂举体流血。”南康国吏二百许人,不问有罪无罪,递与鞭,疮痂常以给膳。”

嗜痂之癖也出现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四·罗刹海市》:“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

南朝刘邕性喜食痂,感其味似食鳆鱼。一日,邕拜望正患疮疾之友孟灵休,见床上颇多落痂,辄取而食之。休感心惊,便将其身上未剥落之疮痂,尽数剥下贻之,致使疮口复流血矣。后邕命所属南康郡之二百多名官吏,不论有无罪愆,每人须轮番挨鞭,致伤以成痂,供其食用也。于是就有了嗜痂之癖这个词。

《嗜痂记》

《嗜痂记》仍旧属于较为传统的世情女性小说的范畴,以“地方志”书写和女性视角两种“小叙述”的结合,描绘着当代中国女性在男权法则中无可奈何、难以抗拒的“嗜痂之癖”。

痂,疮口结的硬壳,中国女性成长史中这样的疮口不断愈合、不断结痂,然后又有新的疮口、新的愈合、新的痂,以满足社会心理各种复杂的“嗜食”创伤的癖好。多年前,苏青把“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改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多年后,这种改动仍旧是“正确的”,而且比以前更“正确”。

女性,就像是一个永远舔舐创痛甚至“嗜痂”的困兽,一方面满足着自身成长中各种复杂的认同机制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还要迎合那些男性“他者”们围观女性时滋生的“嗜痂”话语。

欢迎转载奇闻趣事网的文章,请注明出处:奇闻趣事 (qiwenqush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