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日国际格局亦如古之战国

曾经听一位老师讲,今天的国际局势,极似战国。诸侯间合纵连横,明争暗斗,烽烟四起。大国相争,小国纷纷选边站队。随着东西方综合国力的此消彼涨,小国也跟着左摇右摆,朝秦暮楚,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声称要开展平衡外交,其实质仍是借大国之力保护自己。我们也曾在美苏之间搞平衡,但是这两个超级大国都不可靠,最终还是得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只有自身的强大才是最好的保护。

就像战国时弱小的滕国夹在齐楚之间,两头受气。滕文公请教孟子,希望帮他分析一下,在这两个大国之间,应该选哪边。孟子说这个太难选择了,我不善于谋划这样的问题,没有这个智商。

孟子说,一定要让我想个办法的话,也只能从滕国内部想办法。增强国民的凝聚力,让老百姓死心塌地忠于祖国,誓死保卫家园。

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忠诚呢?就是行仁政,君爱民如子弟,民待君如父兄。这是最根本的办法。

滕国本是周武王封给他同父异母弟弟错叔秀的侯爵之国,春秋之前也是千乘大国。但是经历春秋到了战国之后,有些国家通过侵略兼并而成为万乘之国,楚齐秦赵等先后称王,滕国反而越来越弱小。

战国初年,腾国被越国灭过一次,不久复国。滕文公是复国之后的国君,很可能经历过这次国难,所以忧患意识很强。

02 只有自强,才能自立。求人不如求己

齐楚两个大国都想拉拢滕国,同时也想吞并滕国,令滕文公寝食难安。但是,弱国无外交,如果依赖大国的仁慈和保护,迟早会亡国。只有自强,才能自立。

一个国家的强大,必须要有团结而有骨气的国民。上下一条心,与国家共存亡。这样的国家即使规模不大,但是力量很大,在国际斗争中足以保护自己。

不过,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朱子在注释中提到的“国君死社稷”。这句话引自《礼记·曲礼》,“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国君与社稷共存亡,临危不惧;大夫与民众共存亡,生死不离;士人宁死不辱使命,临大节而不可夺。这是古代的贵族精神,也是中国人崇尚的士人风骨。

然而“国君死社稷”只是守义。南轩张氏曰:“与其望二国矜己以求安,不若思以自强而立国。凿池筑城,与民效死以守之,是在我所当为之事,为吾所当为而已。然固国以得民为本,民心不附,虽有金城汤池,谁与守之?使民效死而不忍去,非得之有素,不能然也。”

得之有素,谓国君仁爱百姓素来以久,而不是为了应对战争而临时收买人心。

滕文公是向外求,寄希望于大国;孟子告诉他向内求,求人不如求己。

03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三章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试译】滕文公问:“滕国是小国,夹在齐楚两个大国之间。我应该取悦齐国,还是迎合楚国呢?”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试译】孟子回答说:“这个问题已经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了。实在不得已,你可以考虑这样一种方法:深挖护城河,加固城墙,与国民共同保卫自己的国家。如果国民宁死也不离去,那还是值得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