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写祖国名山大川的诗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李白 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鹳雀楼〉王之涣 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山坡羊〉张养浩 元朝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赤壁怀古》)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到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二、描写祖国名山大川的古诗句 只要一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李白 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鹳雀楼〉王之涣 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山坡羊〉张养浩 元朝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赤壁怀古》)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到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三、描写祖国名山大川的诗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李白 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鹳雀楼〉王之涣 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山坡羊〉张养浩 元朝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赤壁怀古》)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到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山居秋螟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是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唐]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去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

四、关于祖国名山大川的诗句

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

望洞庭 独坐敬亭山 忆江南

刘禹锡 李白 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 众鸟高飞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潭面无风镜未磨。 孤云独去闲。 日出江花红胜火,

遥望洞庭山水翠, 相看两不厌, 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银盘里一青螺。 只有敬亭山。 能不忆江南。

自己选句

鹿柴 望庐山瀑布 望天门山乌衣巷

王维 李 白 李 白 刘禹锡

空 山 不 见 人, 日照香炉生紫烟, 天门中断楚江开, 朱雀桥边野草花,

但 闻 人 语 响。 遥看瀑布挂前川。 碧水东流至此回。 乌衣巷口夕阳斜。

返 景 入 深 林, 飞流直下三千尺, 两岸青山相对出, 旧时王谢堂前燕,

复 照 青 苔 上。 疑是银河落九天。 孤帆一片日边来。 飞入寻常百姓家。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