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交流的基本原则是符合单位员工的身份,更不能与自己的员工身份相冲突,这也是职场交流的基本伦理。

单位员工的身份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每一位员工,都有责任、有义务实现单位的工作目标,称之为任务身份(task roles)

任何单位都是因为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承担一定的任务而存在的,譬如,企业是生产产品的,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政府部门是提供公共服务的,等等。

所谓任务身份,首先是指作为单位员工,必须为实现单位的任务承担一份职责,否则就是一个吃闲饭的人,是不受单位和同事待见的人,单位通常也是根据对完成任务贡献的大小来评价员工的。承担并履行工作职责,这是任务身份最为基本的含义。

其次,作为单位员工,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单位任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善于争取单位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关心集体,为单位完成任务出谋划策,包括接受对自己工作的指导、批评、建议和评价等等。通常,单位对职工关心集体并没有硬性的规定,但是,一个职工如果只是满足于做好本职工作而对单位的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就会逐渐失去对单位决策的影响,慢慢被边缘化,沦为沉默的多数(silent majority)。不关心集体的职工,其职工身份是不完整的,其职业生涯也是被动的,不由自主的。

第二,每一位员工,都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单位的团结,称之为团结身份(maintenance roles)

单位虽然是因为完成任务而存在,但单位毕竟是由人组成的,每位职工都需要体面地工作,单位也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员工的尊严和荣誉。所谓团结身份,就是我们应该成为促进单位团结的因素,而不是导致不团结的麻烦制造者,这就要求我们摒弃那些攻击性的、霸道专横的和吹毛求疵的交流方式,而倡导友善的、理性的和建设性的交流方式,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交流中都需要尊重对方,也就是要具备他人倾向(others orientation),或者说具备适应他人(adapting to others)的能力。现实生活中,一个人际关系紧张、鸡飞狗叫的单位通常是不受员工欢迎的,也是难以持久的;同样,要求多、意见多、是非多、矛盾多的员工,在任何单位也是不受欢迎的。

第三,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的职业目标,都可以通过单位实现自我价值,称之为自我身份(self-centered roles)

需要说明的是,英文“self-centered roles”这个术语直译为“自我为中心的身份”,原本是指员工因为个人利益而与单位目标相冲突的交流方式,包括阻碍任务的实现和破坏团结,如敷衍塞责,专横跋扈,无端攻击、搬弄是非、投机取巧甚至弄虚作假等等。我之所以采用“自我身份”这个比较中性的术语,旨在强调职工的个人目标无可厚非,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倡导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有事业心,有上进心,通过努力工作而成就自我,成就单位。

所谓职业目标,主要是指事业心和上进心。我们在单位内承担的职责就是工作,这份职责通常是简单的,可重复的,按部就班的,所以,工作也叫上班。然而,简单的职责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得过且过,无所作为。恰恰相反,分工的好处是使我们专注于特殊的技能,使我们每个人有更高的工作效率。所谓事业心,就是对工作满腔热情,对技术精益求精,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职场上,许多技能和岗位都是分等级的,譬如教师的职称制度等,其目的就是鼓励员工有事业心,通过对个人职业目标的追求实现单位目标。

另一方面,现代组织通常是层级结构的,所谓上进心,就是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单位的骨干和领导,并且走向更高的层级,在更广阔的天地一显身手,为单位作出更大的贡献。现实生活中,事业心和上进心是互相联系的,单位的业务骨干往往容易走上领导岗位,处于领导岗位的员工容易走上更高的层级。

总之,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养家糊口,也是实现自我满足的需要,包括经验的积累,职务的晋升,单位的嘉奖和社会的荣誉等。在现代社会,个体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主要来自于工作。如果失去工作,不仅会失去收入的来源,也会失去社会地位,这就是失业的悲哀。

单位员工身份的三个方面是单位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对立统一,大体上说,任务身份和团结身份体现了单位对员工的要求,自我身份则体现了员工对单位的期待。员工的三重身份或者单位目标和个人目标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单位欣欣向荣,员工的福利待遇就好,个人职业前程就光明;反之,如果单位要死不活,职工的收入和前途都会黯淡。

同样的道理,员工的事业心和上进心是单位兴旺发达的引擎,如果员工普遍缺乏事业心和上进心,单位就会无所建树,甚至奄奄一息。任何辉煌的企业和产品,背后都是普通员工的勤奋与智慧,单位的生存状态与员工的精神状态紧密相连。现代单位都在努力通过薪酬激励机制将个人目标与单位目标紧密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