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谐音英文fan,意为粉丝、追星族之意,但将其固化为一个圈层之后,随即诞生了“饭圈文化”——外界谓之疯狂,圈中人士甘之如饴。近些年来,有关饭圈文化的报道层出不穷,“光怪陆离”不足以形容圈中之人的举止行径,选秀节目打榜倒牛奶事件,再把“饭圈”乱象置于聚光灯下——这其中,不仅仅是超越想象的疯狂,更有法律、伦理、道德边缘的试探。近日,国家网信办回应称,今年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将 “饭圈”乱象列入整治重点,“严厉打击网络暴力,引发网络粉丝群体非理性发声、应援等的行为”,人民日报更是发表锐评《“饭圈”乱象的账,该好好算一算了》。畸形的饭圈,迎来了阻击战。

怪现状1

向流量投诚

追星不再是喜欢那么简单

饭圈文化最早从日、韩舶来,其核心就是养成式,粉丝和偶像不是单纯的支持、崇拜和喜欢,其中还有更多延伸的意义。青岛本土资深追星族Aaron曾经在周杰伦如日中天时成功追星,在其酒店房间内对谈很长一段时间,有签名、有合影,当然对其音乐作品也是如数家珍,但这些行径在现如今的饭圈粉丝们看来是很不齿的,“因为饭圈粉丝们认为,支持一个偶像艺人,就必须得为他花钱,送他出道,这里的花钱,不是说买唱片,或是买影票,支持他的作品就可以了,你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给他花钱,看他慢慢长大,否则,就属于坐享其成。 ”

饭圈是一个有着严密体系的组织,负责人类似于以前所说的歌迷会会长,现如今通常叫“站姐”“粉头”,他们的操作以线上为主,控评、投票、打榜是日常工作,“站姐”的工作之一就是制定打榜计划,通过各种形式提高自家爱豆(英文“idol偶像”音译)的网络影响力,包括每天签到、投票、发表带有爱豆名字标签的微博或是视频,到提及他名字的微博下面点赞,他们每天就跟上班完成任务一样,每天都有着发表条数的要求。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微博等网络平台有着自己的一套计算逻辑,流量代表着影响力、代表着吸金能力,以及代言指数。

现如今的娱乐圈早已向流量投诚,不论是广告商、赞助商,亦或影视公司,大多通过网上虚拟的影响力来选择作品和投资,回报产出比是娱乐产品在商业资本运作下赤裸裸的现实,这也是为什么当下流量艺人频出难以突破的桎梏——这些流量艺人本身没有太具影响力的作品,或者说他们的实力与热度并不匹配,但是因为有饭圈的投钱和支持,机械式地上网刷数据,造成了一种变相的数据做假。在饭圈粉丝们看来,数据和流量就代表着影响力和人气值,即便是这样的数据和流量是人为刷出来的,但其逻辑自洽的地方在于我刷出来的数据比你高,就说明我家爱豆的影响力比你家爱豆大。而微博上每天都显示着影响力排行榜的动态排名,为了将自家爱豆捧上“山顶”,就必须踩贬其他同类艺人,打个比方来说,自家爱豆的排名位居第四,那么排名第五、第六的爱豆就会成为假想敌,双方粉丝的对立、互撕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怪现状2

铤而走险

饭圈催生灰色产业链

非理性的追星,远比我们想象得更疯狂,以时代少年团TNT为例,演出舞台全部采取会员准入制,只有充值家族币最高的限量粉丝才有资格进入到演出现场,采取竞价机制的演出门票也一再创下新高,据称,一两万的价格在竞价中并不算太高。

“刷关”,也是饭圈的常规操作,通俗说来,就是在机场海关出入口接机,或是与爱豆乘坐同一趟航班。为此,这些疯狂的粉丝不惜以各种途径获取爱豆的身份信息,或是行程信息,以期能够买到与爱豆同行的航班,或是将自己的航班座位距离爱豆更近一些。据透露,北京、上海的机场,是明星艺人们经常出没的地方,“通常机场的出发和到达口都是互通的,许多粉丝接机最为常规的操作就是购买一张当地出发的机票,经过安检混至飞机到达口,对爱豆围追堵截;还有更过分的则是‘卡座位’,从而也催生了倒卖‘卡座’的黄牛党。 ”具体说来,在机场安检过后,登机只需持有登机牌而不用再验证身份信息,有人就钻了这个空子,头等舱的座位以距离爱豆座位的远近划分出三六九等,持有不同座位的登机牌也因此被标价上三六九等,加价卖给乘坐此趟航班的粉丝们,换个座位,就可赚取三千到五千的差价。目前,北京、上海的机场也加大了对这种倒卖登机牌的行为的打击力度,还有人因此被抓了起来。

饭圈文化催生的灰色产业链条不止于此,爱豆所在剧组的群演招募也被盯上了。据透露,2018年某明星所在剧组的群演名额就被炒到了5000元左右,按说做群演本应该赚钱的,但是倒卖群演名额的“黄牛”不仅将从剧组领到的群演工资私自昧下,群演招募的名额也是一席难求,“毕竟做群演也是有门槛的,首先得符合角色要求,其次还不能被爱豆身边的工作人员认出来,否则假借工作之名混进剧组分分钟就会被赶出来,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

专家说法

倒不完的牛奶,淹了孩子的心

蒲蕊心理创始人 王恒晋

在“网红经济”“倒奶事件”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的当代年轻人,青少年的浮躁与情感的冷漠。那些倒掉的牛奶在他们眼中和污水没有区别,真正有价值的只是瓶盖内部的二维码而已。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青少年愿意花这么大的时间、精力、金钱,甚至是拿父母的钱去追星?追星的背后到底满足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呢?

在蒲蕊心理多年的青少年心理工作中,我们发现,追星首先满足了青少年被看见和被陪伴的情感需求。在生活中,学习成绩往往成为评价青少年的唯一指标,青少年的需求和情感表达经常处在被压抑的状态,而追星成为了其一个合理的出口。追星会让青少年体会到情感上的关注和看见,这种看见和成绩无关,和自我的个体属性有关,这种真实自我被看见的需求和情感陪伴对青少年来说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次用粉丝的话说,就是用爱发电。偶像很大程度上是作为榜样的形象出现的,我们听到很多青少年粉丝表达:偶像给了我这么多,给了我快乐的感受,那么我用什么回报他呢?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爱本质上其实是给予。在追星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被需要的感觉,会让青少年更愿意去承担责任,无形中也加深了与自己偶像之间的链接。我们看到很多家长经常对孩子说:你只要学习就行,其他的你什么也不用操心。但不去承担不去付出,又怎么能让孩子体会价值,能够真正的成长呢?

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以及年轻人来说,成就感与归属感是这个年龄阶段的难题。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对世界有什么贡献?这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大部分青少年的学业压力已经不堪重负,又哪里有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呢。只盲目地追求成绩,就会导致青少年对自我的认知发生困惑。而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榜”“打call”,最终让自己喜欢的偶像出道大大满足了孩子们的成就感。

粉丝的很多行为,我们就能看到背后的心理需求。但对于当代青少年而言,真正缺乏的是爱的教育、是情感价值的教育。这才是青少年自我价值与成长的基础。

在我们帮助的青少年家庭中发现很多父母都会强调:你考好了,我就给你买xxx,你考不好什么都没有……这些逻辑和很多青少年对偶像的爱是一样的。所以,饭圈文化的问题也是我们成年人对青少年错误的爱的教育的结果。

放下评价与判断,爱是无条件的,爱里是没有学业和分数的,简单的陪伴,无条件的信任,看得见的在乎,才是让我们与孩子的爱变得靠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