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三两瓶啤酒加数几好友,大排档一起唠嗑的宵夜餐少不了美味可口的“田螺”。然而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追求暴利,将福寿螺当作“田螺”售卖给消费者。导致寄生虫入侵人体,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为了避免大家受到伤害,今天四眼哥为大家科普求真。
福寿螺,又称大瓶螺、金宝螺。外表与田螺相似,但比田螺大的多。名副其实,只要在淡水或者浅水领域就能自然生长。食性较广,以各种植物为食,有时候连动物尸体都不放过。最喜欢吃的就是稻田里的幼苗,如果水里食物缺乏,它们还会潜伏上岸,啃食岸边的植物。可谓是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据资料记载,福寿螺在登陆台湾的两年里,台湾农田受灾面积达到2700公顷。

 
 
虽然名字上听起来很接地气,但并非中国原土土著。1980年,台湾高雄一位妇人从南美亚马逊流域的阿根廷引进推广养殖;第二年随之进入广东,部分养殖户开始了福寿螺养殖的致富之路。人们都愿景着它能超越田螺,成为餐桌第一食用螺。
作为入侵我国的外来十大物种之一,福寿螺却并没有完全成为餐桌上受欢迎的美食。原因在于它口感差,肉质松散;体格较大,不容易煮熟。而2006年北京“福寿螺事件”,更是让人们对福寿螺失望至极。
87位市民在使用完未熟透的福寿螺后,相继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病。据餐馆透露,当时他们是想尝试推出一道凉拌螺肉的新菜。而由于海螺的价格太贵担心顾客不买账,于是换成了福寿螺。
再加上担心螺肉煮的太久,肉质就会发硬,导致口感不好。所以最后上的菜是没有完全熟透的螺肉。买单的顾客却苦不堪言,即被当成了“小白鼠”,还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病”。而广州管圆线虫一旦进入人体,便会通过消化道进入人脑的中枢神经系统,上蹿下跳,并游走于脑髓液之中。想想都感到害怕。
 
 

 
 
此次事件轰动全国后,北京和上海当即下达了福寿螺的“禁售令”。人们对这“夭寿螺”也越来越反感厌恶。呆不了农田,上不了餐桌。可咋办?在浙江近些年受灾严重的地方,村民却意外发现了它的克星。在专家的推荐下,这片农田养殖了一种本土水产—甲鱼。这原本经济实惠、富含营养被“食用”的甲鱼,却意外地吞食了当地水域大量的福寿螺,不到三年时间,这片农田的福寿螺基本就看不到了。除此之外,本土的一些野生鱼:如青鱼、黑鱼、鲤鱼等都是吃福寿螺的“好手”,在农田投放鸭苗也可以消灭福寿螺。每年4-6月和8-10月是福寿螺产卵和孵化的高峰期,在稻苗的表面附着有福寿螺产下呈粉红色的初产卵。人们此时进行捕螺摘卵则是控制螺量扩散最有效见快的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却很难区分出中国田螺和福寿螺的差别。总的来说,福寿螺体积比田螺要大的多,外壳呈青黄色。而田螺外壳则为青褐色。其次福寿螺的尾部比较平且短。螺口也比较大。而田螺的尾部较尖长,螺口较小。如果你用力捏螺,会发现田螺较硬不易碎,而福寿螺则可以被轻松捏爆。
可无论是哪种螺,其感染管圆线虫的概率都是有的,科学研究表明,福寿螺放在75℃以上的水中,持续煮30分钟以上,才能将其体内绝大部分寄生虫杀灭。所以即使是食用普通田螺,也应该注意饮食安全,务必煮熟煮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