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船,晕车,晕飞机,相信大家都有听说过,但是晕陆地还真是第一次听到。在东南亚地区生活着一群人,他们长期生活在海上,每天都和浪花嬉戏,跟鱼儿作伴,与蓝天白云同乐。
他们被称作是“海上吉普赛”,也是世界上最后一支海上游牧的民族,他们就是巴瑶族。
 

 
“以海为家”的巴瑶族人
去过马来西亚旅游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在海上接触过一群非常淳朴和可爱的人,旅游者都会很好奇为什么这群人一直漂泊在海上,他们难道没有家吗?
巴瑶族人不是没有家,他们只是没有陆地上的家。他们长期都是“黑户”边缘人,没有任何国籍,并且不被允许登上陆地,更不用说享受一个公民该有的权利。对于巴瑶族人来讲,只有大海才是一个可以赖以生存的海上之家。
巴瑶族主要生活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之间的海域。他们的名字“巴瑶”就是意指海上之民。巴瑶族人的生活条件十分简陋,可以用贫苦来形容,他们所谓的海上之家,也只是在浅海领域或者海上礁石上搭建起来的简陋小屋。
 

 
高超海上生存本领的巴瑶族人
巴瑶族人虽然没有明确的历史来源,但毕竟他们也在海上漂泊了数千年,也就创造了一套属于他们族人高质量的生存技能。巴瑶族人对于陆地是比较抵触的,这是因为长期在海上生活,他们早已经适应了海底的幽暗,一旦上岸,强烈的阳光就变得非常刺眼,甚至出现脱离了海洋晕土的情况。
但这也有特例的时候。我们知道,海水盐度很高并且苦涩不能饮用,所以巴瑶族人需要偶尔上岸购买一些大米和纯净水。
 

 
然而,大家可能会发现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在陆地上简单逗留的巴瑶族人,他们都会在脸上涂上一层由米和草制成的白白的“防晒霜” ,其实这并不是一种怪异的行为,充其量只是他们用作避免晕土的途径。
长期在海上生活,巴瑶族人早已练就了一身水上好本领。巴瑶族人天生就是一名自由潜高手。毫不夸张地说,别人家孩子还没学会走路的时候,巴瑶族人的孩子早已经能在海里玩捉迷藏了。
巴瑶族人在海底可谓是收放自如,畅通无阻,而且他们在没有任何辅助工具的前提下可以潜入水底30米甚至更深的海域。
 

 
下潜时,他们往往都会佩戴一种用木质和玻璃制造的潜水镜,这种潜水镜能够保护巴瑶族人的眼睛,被当地人称作为护眼镜。
当然了,由于世世代代都需要潜水,他们一般在幼年时就会把自己的耳鼓膜给刺穿,这样能减少深潜时水压给耳朵带来的疼痛感。因此,很多巴瑶族人的听力并不是很好。
巴瑶族人还是重量级捕鱼能手。因为巴瑶族的小孩无法读书,每天都对着海洋,他们从小就拿着渔网学习如何捕鱼,而到大约8岁的时候,他们也就能够独立在海底狩猎。
 

 
巴瑶族人的捕鱼手法快准狠,他们都是利用废旧船只改装的渔叉下水,而且只需要数秒钟就能潜入到海底20米的海床,并且瞄准目标,一击即中。
因为长期适应海底的捕鱼生活,巴瑶族人的脾脏的尺寸比一般人要大一半。一般情况下,脾脏的血红细胞能够储存氧气,脾脏的大小决定氧气的存储量。像巴瑶族这样的巨脾也就为他们进行水下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巴瑶族人的造船造诣也是非常的高,不需要任何图纸便能随手造出一艘渔船。像他们日常游走的Lepa小船,均出自于巴瑶族人之手。
 

 
面对生活屹立不倒的巴瑶族人
被生活所迫,生活简陋拮据的巴瑶族人,每天就是与海洋为伴。虽然社会不断地进步,但巴瑶族人的生活却一直停滞不前。他们过的是原始的生活,但他们依然坚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当勤劳。
但是,由于海洋的生态系统环境经常性地遭到破坏,大量的珊瑚礁死绝,让海洋中的鱼类数量相继减小,严重影响了巴瑶族人的生存坏境。一部分人在政府的施压下,他们逐渐把家搬到浅海区,并且开始受到政府的管辖。
 

 
但是,无论生活再艰难,在巴瑶族人的身上永远都看不出负面的情绪,也很少看到他们脸上绝望的表情,更多的却是他们的欢声笑语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巴瑶族人在生活面前别无选择,但他们始终对生活保留了一份热忱。生活并没有把他们给打垮,相反,生活促使他们继续积极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