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手下第一猛将姜登选,为何最终死得很惨?

优质回答:

姜登选是张作霖的“五虎将”之一(五虎将:姜登选、郭松龄、韩麟春、李景林和张宗昌)。

讲真在五个人中,姜登选追随张作霖时间最晚,42岁时才投到了张作霖的麾下。46岁时为了张作霖的利益被郭松龄枪杀。据说最终死得很惨,菜叶网,谁看到都会为之落泪,除了痛惜外,更多的是对他的“忠诚”所感动。

过去沈阳沈河区有座“姜公祠”,民国十五年(1926年),也就是姜登选被害的次年,张作霖为了表彰他“殉义捐躯”而修建了这座占地10亩的专祠。

▲姜登选

下面咱就聊聊姜登选这个人,为何他最终死得很惨?

姜登选出生于光绪六年(1880年),他是今河北南宫市人。从小有志向,尤其爱看《三国演义》,对书中关羽十分崇拜,这对他以后影响巨大。

姜登选23岁时(1903年)被朝廷选派去日本留学学习军队日本陆军学校学制一般3至5年。

五年后,他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毕业回国,这一年他28岁。

回国后在奉天巡防统领朱庆澜的手下任职。讲到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朱庆澜,因为姜在后来14年间始终矢志不移追随其左右。

朱庆澜是清朝时期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部下,历任东三省的统领,他还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命名者。

▲朱庆澜

姜登选从28岁跟着朱庆澜混,朱庆澜去哪里任官,必然带上姜一起赴任。14年间,无论朱庆澜的仕途得意还是失意,姜登选都不离不弃,始终以朱庆澜马首是瞻,我觉得是他从小受“忠义”思想熏陶的结果。

转眼14年过去了,清朝早已
灭亡,时间来到了民国十一年(1922年)。姜登选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奉军总参议,归属张作霖。这一年他42岁。

也就在刚加入老张阵营的当年4月,姜登选迎来了首次“直奉”大战,即北洋政府段祺瑞(直系)和张作霖(奉系)争天下而死磕。

姜登选这时表现出了卓越的军队天才,他亲自上阵,率工兵修筑防线,和士卒同甘共苦……

▲影视形象

由于成绩显著,首次直奉战争结束后,被老张任命为训练总监,重要工作是建设一只精锐现代化的奉军。

两年后(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功劳归功于姜登选。姜登选被任命为镇威军第一军军长,韩麟春为第二军军长,当时同是张作霖的“五虎将”之一的郭松龄是第三军的军长。

无论在什么时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军人也如此,姜登选和韩麟春是好朋友,因为二人秉性相投,都是有情有义的人,而对郭松龄却不感冒,郭松龄这人城府太深,“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话永远没错。

在九门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郭松龄怀疑姜登选所部的陈琛旅长不听调遣,认为是姜登选背后指使的,欲将陈琛正法,郭有“敲山震虎”之意。

姜登选心中坦荡,平时又爱惜将领,战争关键时刻杀将不利。于是为陈旅长辩解,郭松龄坚决不听。

▲郭松龄

后来郭松龄的学生张学良、也是第三军军长亲自前往跪下求郭松龄,郭松龄这才作罢,免了陈旅长死罪,把他撤职关了起来。此后,姜登选和郭松龄有了隔阂。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郭松龄欲谋反奉,真相是多方面的,一说是反对张作霖发动内战,一说是欲夺取东北王张作霖的权利,一说是和杨雨霆不合,不管什么真相,郭松龄铁定心要反张作霖。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在栾南发动兵变,当时姜登选乘车去奉天经过滦州车站,于是下车去劝郭松龄投降。

姜登选对郭说:“大帅对你不薄,你又是少帅的老师,于情于理你也不能忘恩负义”。

郭松龄笑笑说“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只要咱俩合兵一处,将打一家,将来东三省就是咱们的天下,吃香的喝辣的还不随便吗??何必受制于人呢?!”

▲影视形象

姜登选最恨这种反目无情的小人,还没等郭松龄说完破口大骂“你这狼子野心的家伙,白披了一张人皮,大帅视你为亲生儿子对待,你就是三国的魏延,脑后有反骨!”

郭松龄恼羞成怒,拔出枪对着姜登选扣动了扳机,姜登选顿时躺在了血泊中,郭松龄吩咐手下,用一口薄棺材草草掩埋了他。

后来郭松龄兵变失败被张作霖枪杀。

事后,姜登选的好友韩麟春打算迁坟厚葬。当一行人刨开坟后,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众人,只见棺材的四壁布满了抓痕。

原本郭松龄的那一枪没击中要害,姜登选缓过气后试图爬出坟墓,换言之,姜登选是被活活闷死在了坟墓。众人无不落泪。

结语:讲真姜登选确实死得很惨,
古代对他的评价是:“豪爽轻财,和蔼可亲、重情重义”;对郭松龄的评价是“机敏狡诈、城府颇深、见利忘义”。

文/秉烛读春秋

其他网友观点

身为张作霖“五虎将”之一的姜登选,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手中,这个“自己人”就是郭松龄,他先是枪击姜登选,然后把他双手捆绑,装进棺材里,导致后者活活闷死。

姜登选为何会惨死在郭松龄手中?这事啊,可以借用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一首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来形容。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姜登选和郭松龄从“老相识”到“渐行渐远”

1908年,28岁的姜登选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毕业了,从此,他就回国做事,成为了一位名副本来的“海归”。

他只身一人来到奉天巡防营找了一份工作,他的上司与郭松龄的领导是同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朱庆澜。

由于姜登选军队素质过硬、战术理论丰富,不久,他就在巡防营中崭露头角,得到了朱庆澜的赏识。

而就在姜登选来到奉天的前一年,也就是1907年,也有一位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军校生毕业了,这位军校生高高的个头,时不时露出一双狡黠的目光,他就是小姜登选3岁的郭松龄。

只不过,郭松龄并不是“海归”,他读的是奉天陆军速成学堂,速成嘛,也就是“一年制”的中等学校,与早在1903年就开始远赴日本留学的姜登选相比,自然要“矮”了一大截。

但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读速成班的郭松龄学习十分努力,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奉天陆军速成学堂毕业了。

刚一毕业,他就以“实习生”的身份来到奉天巡防营见习,见习期满后,他在盛京将军衙门卫队里担任哨长,用今天的话说,这个哨长大致相当于一个排长。

由于郭松龄带兵严谨,勤于值守,逐渐得到了朱庆澜的赏识,从此,他与朱庆澜成为了亲密的上下级关系,时常伴随在他的左右。

也就从这个时候,姜登选与郭松龄算是认识了。只不过,他们的级别有点儿悬殊。

1909年,朱庆澜转任四川,两个“门生”姜登选和郭松龄跟随他一同前往。

来到四川后,姜登选成为了陆军第33混成协二等参谋官兼任四川陆军小学堂总办;而此时的郭松龄只不过是第68团的一名连长;后来,朱庆澜坐上了四川军政府副都督,姜登选升职为四川军政府参谋总长,郭松龄升任为第68标第二营营长;论级别,自然不能与“大师兄”姜登选相比。

所以,从这些经历来看,姜登选算是郭松龄的领导,在这段日子里,没有传出他们不和睦的事情。

如果两人能够发挥各自的长处,或许能跟着朱庆澜干一番大事业。可惜,“树倒猕猴散”。

不久,四川军政府的“二把手”朱庆澜倒台了,他带着昔日的兄弟们被迫从四川退了回去。

在人生的岔路口,姜登选坚持跟随“老大”朱庆澜闯荡,而郭松龄选择辞职回奉天。

1913年,姜登选跟随朱庆澜来到黑龙江,做上了黑龙江督军公署参谋长。同年,郭松龄考上了中国陆军大学

1916年,朱庆澜任广东省长,姜登选随任补佐;一年后,朱庆澜辞职,姜登选也跟着辞职,之后,被北洋政府召还,任总统府咨议,从此,开始追随张作霖。

而此时的郭松龄,从中国陆军大学毕业后,先是投奔朱庆澜和孙中山,后来认识了张学良,经张学良推荐,成为了张作霖手中的一名悍将。

可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昔日的同事也好,兄弟也罢,来到奉军后,两个人渐行渐远。

奉系也并不像铜墙铁壁一样团结,他们也有“山头儿”。

一个就是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这一派重要是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将领,重要成员就是韩麟春和姜登选。

另一个就是以张学良为核心、以郭松龄为代表的陆大派。

这两个小山头儿谁也看不起谁,谁也不服谁,逐渐产生了隔阂。

二、“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因为一句话,姜登选与郭松龄有了首次激烈冲突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学良提议让郭松龄带领5个团去支援韩麟春和姜登选,谁知,韩麟春和姜登选认为郭松龄是来抢功的。

甚至,韩麟春还暗讽郭松龄道:“这计谋好啊,你来了也能露露脸,也可以立立功”。

这话中有话,郭鬼子怎能听不出来?

倔强的郭松龄反驳道:“我郭某从来不沾别人的光,我还是从山海关正面打过去”。

说罢,将自己带来的5个团又撤走了。

这下韩麟春、姜登选以及他们的部将们面面相觑,谁也不说话,他们没有想到郭松龄如此倔强。

过了一会儿,姜登选说话了:“他破坏了我们的全盘计划,胆大包天,该当何罪?”

后来,姜登选就安排韩麟春到张作霖那儿告了郭松龄一状。

从此,一颗仇恨姜登选的种子在郭松龄的心里生根发芽了,正应了那句“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三、“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因为陈琛,郭松龄与姜登选有了第二次冲突

还是1924年,还是第二次直奉战争之际,在九门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郭松龄认为姜登选的部将陈琛不听调遣,贻误战机,想将他正法。

但是,打狗还要看主人嘛,人家陈琛是姜登选的部将,即便要处理陈琛,也应该是姜登选动手,哪里能让你郭松龄抢拍儿?

姜登选便替陈琛辩解,可是,郭松龄不管这一套,他执意要处决陈琛。

没办法了,姜登选便找到了张学良,请他向在郭松龄面前调和一下。

张学良便跪在郭松龄面前,为陈琛求情,甚至还痛哭起来。

没办法,张学良都说话了,郭松龄不能不给面子,于是,他就免除了陈琛的死罪。

不过,郭松龄心中的怨恨始终没有接触,从这以后,两人的“梁子”更深了。

四、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你来劝我不如跟我一起干,不听就把你了断”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起兵反奉,势头十足,甚至,快要打到张作霖的老巢了。

有一天,姜登选乘车赶往奉天办事,路经滦州车站。

他便想:“我要去劝劝郭松龄,希望他迷途知返”,谁知,此去危机重重,姜登选没有劝住郭松龄,自己倒回不来了。

姜、郭二人见面后,姜登选就劝郭松龄不要再闹下去了,可是,此时的郭松龄“反心”已决,不肯回头,他还力劝姜登选与自己合作,共同反张。

姜登选不肯就范,便开口大骂,什么欺上瞒下、见利忘义等贬义词,能用的全给用上了。

心胸狭隘的郭松龄其实与姜登选就有梁子,岂能再忍下姜登选的这顿臭骂?

于是,他大发雷霆,将姜登选给关了起来。

11月26日,郭松龄不念同僚旧情,直接毙掉了姜登选。

然后,将他装进薄木棺材里,放置于荒野之外。

从此,两人的恩怨淹没在了这荒野的落叶之中。

后来,郭松龄兵败,韩麟春出面为姜登选迁坟厚葬,当打开棺材时,众人大吃一惊,甚至不禁落下泪来。

大家看到姜登选的遗骸双手绑绳已经挣脱开来,棺材两边的木板尽是一些爪痕,看到这一幕后,大家就明白了,原本是姜登选虽然被枪击,但是,没中要害,他是被活活闷死在棺材之中的。

五、总结

姜登选死得真是惨烈,他这种死法着实令人骇然。不过,三悟认为,虽然是郭松龄杀害了姜登选,但是,郭松龄也不会想到姜登选最后是在棺材里闷死的。假使郭松龄知晓的话,不知道他内心会不会有一丝悲叹?

其他网友观点

姜登选之死,实际上是郭松龄和张作霖处世理念上深深的裂痕,还有士官系和陆大系之间强烈的矛盾。

张作霖手下五虎将之一的姜登选投靠时间最晚,但是最义气,最忠诚。姜登选23岁留日,早年间的同盟会员。但是42岁才投靠张作霖,这个中间,他是接受过性格和价值观上的沉淀的。

因此他比郭松龄懂得张作霖为人处事的价值,所以他同样仗义、忠直、刚烈,而且更关键的是,他比韩麟春、李景林和张宗昌等人少了很多私心。

个人以为郭松龄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军人,但是是一个蹩脚的政治家,他的性格存在很大缺陷。他由于出众的军队指挥能力,所以在五虎将中,他的内心实际上是孤傲的。

所以在二次直奉战争赢了以后,没有得到他认为应得的奖励;加之内心不同意张作霖把手伸进关内逐鹿中原的战略;还有和杨宇霆为首的士官系矛盾也巨大,种种真相,导致了郭松龄的反奉。

时人叫郭松龄为“郭鬼子”,可见喜欢郭松龄的人并不多。这和郭松龄的为人处事有巨大的关系。

但是对于郭松龄而言,他所有的资本就是他部队的纪律和战斗力。这恰恰是奉军里最缺乏的东西。但是随着姜登选等人的加入,他的优势变得不再垄断。但是总体而言,陆大系仍然是强悍的存在,他们背后站着张学良。

士官系和陆大系的矛盾一直到郭松龄死了、张作霖死了、杨宇霆死了,都未最后化解。最后成了东北军彻底分裂的隐线。

所以有时候是可以理解郭鬼子的,他认为只有武力解决所有矛盾,把反对派消灭了,只剩下自己,那就没有矛盾和无法预知的危险了。

但是张作霖恰恰相反,他认为矛盾实际上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他存在的意义。从这一点来讲,张作霖本来理念还是比较符合当时古代情境的。张作霖的最大价值恰恰也如他的认识那样。

张作霖是当时在东北地面上,把各路鱼虫混杂,相互敌对分裂的各种势力聚合在一起的主要因素。

所以如果郭松龄反奉赢了,结果也决不可能像他希望的都成为铁板一块,整个东北的奉军就完全讲纪律了,整个东北就成一块铁板了。而更大的可能就是东北各种势力重新分裂,而到时候,东北可能也会自己先乱起来。

所以姜登选明明知道和郭松龄之间有着本质上的矛盾,但是仍然只身去劝郭松龄罢兵言和。这恰恰是姜登选的大义。

他们之间像两条平行线,二次直奉战争期间,本以为榆关很好打,结果因为打佯攻,郭松龄部伤亡惨重;而姜登选侦知九门口直军的守备力量比较薄弱,便转而集中兵力猛攻九门口,姜部的一个团长率先攻下了九门口。率先打开了直军的缺口。姜登选打算扩大战绩,结果发现预备队被郭松龄未经请示调走了。

但是毕竟姜登选摘了桃子,抢了张学良的风头,心里过意不去。于是要买张学良的好,让郭松龄亲自率军增援。结果商议的时候,偏偏韩麟春把郭松龄调走预备队的话说出来,因此说了些难听的话。

郭松龄扛不住,直接表示自己不占别人廉价,要亲自正面打过山海关。这就搞的很尴尬,毕竟大家谁都下不来台。

结果姜登选千想万想,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去劝个和,竟然被郭鬼子下令毙了。而且一枪还没打死,就扔进棺材了,这是有多大仇多大恨啊。

姜登选理解不了,郭松龄为何要吃老张家的,还要反老张家。

郭松龄理解不了,姜登选为何情愿被自己杀掉,也不愿跟自己一起反老张家。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