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唐诗中“以汉代唐”的艺术手法

借用前朝某些有代表性的事物,来隐喻、指代当朝的人事,这在古典诗词中是屡见不鲜的。

诗人基于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需要,巧妙地将非眼前之时空、非现实之事况的内容熔铸于诗作之中。借用汉朝的人、事、物来指代唐朝的人、事、物,则是唐诗中颇为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以汉代唐,在人物方面是上至皇帝,下及将相兵士皆有。像白居易的脍炙人口的长诗《长恨歌》,全诗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而开宗明义第一句却是“汉皇重色思倾国”,汉皇本为汉武帝刘彻,诗人说汉武帝“一心要想寻找美女”,实际上是指唐玄宗李隆基的所作所为。

还有像杜甫《兵车行》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和《秋兴八首》中的“武帝旌旗在眼中”,其“武皇”、“武帝”原都是指汉武帝,都被诗人借用来指称唐玄宗。 诗人们在叙写唐代将领时,常提及汉时的著名将领李广。

刘禹锡的《平蔡州》,叙写了李愬攻下蔡州生擒叛将吴元济的故事。“汉家飞将下天来,马棰一挥门洞开”,这里的“汉家飞将”就是西汉时被称之为“飞将军”的李广,诗人以此指称李愬。

王昌龄的《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把能保卫边塞安宁的唐代将领统称为“龙城飞将”李广。高适在《燕歌行》中,则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的诗句,借赞叹汉代名将李广,以讽刺当时不体恤兵士的唐代将领。

至于泛泛地用“汉兵”、“汉将”、“汉军”等来指称唐代的将士,唐诗中就更为普遍了。柳宗元《古东门行》中“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其中的三十六将军,原来指的是汉景帝当年派周亚夫率领三十六将军攻击吴楚一事,这里诗人用它来指唐宪宗调兵遣将规模之大。

唐代边塞诗人的诗作中则常出现以汉兵、汉将指代唐兵、唐将的诗句,像高适《燕歌行》中的“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等即是。 另外,唐诗中又常用刘汉王朝与北方“匈奴”的战事来指称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的冲突。

像王维的《塞上作》,全诗借汉朝与匈奴的对抗来指说唐朝对吐蕃的斗争。张籍在《征妇怨》中反映唐代战争的残酷,也有“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的诗句。

王昌龄《从军行》中“不破楼兰终不远”,描写的是唐代将士在战场上的情况,而“楼兰”却是汉时西域少数民族的政权。岑参的诗作中也有“前年斩楼兰,去年平月支”的述说,其中的“月支”与“楼兰”用法完全一样。

还有“单于”,本为汉代北方匈奴的首领,唐诗中也常用来指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高适《燕歌行》中“单于猎火照狼山”,说匈奴的军队已开到了狼山,实际上是说唐代北方的契丹已打到了狼山。

李欣的《古从军行》,咏的是汉史,讽刺的却是唐代轻启战争,致使将士生命涂炭的统治者。“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说无数战士的生命所换来的只是向汉家王朝进贡葡萄–借汉代的故事来说明唐代穷兵黩武的做法是毫无意义的。

用汉代某些建筑的名称来指称唐代的建筑,是以汉代唐的又一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诗中所提到的“太液池”、“未央官”、“椒房”、“鸿都门”、“昭阳殿”都是汉朝宫苑之名,诗人都借用来指称唐朝的池苑和宫殿。

王昌龄《少年行》中的“长杨”、“建章”,杜牧《早雁》中提到的“长门”,也均为借汉代唐的宫名。 唐诗中以汉代唐如此之多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就唐代诗人自身而言,本朝人叙写本朝事是有诸多不便的。在我国古代,下笔行文时对当代君主以及所尊敬的人不得直称其名,而必须用其它方法称呼。

这种严格的“避讳”,使得诗人不便直陈其事,而讽刺、暴露一类的诗篇则更不能指名道姓直述胸臆了。所以诗人们就采用了明说汉实指唐的借代手法,用超越时空的联想手法来创造一种意境——诗中写汉是虚,诗外之意指唐才是实的。

那么,唐诗中为何又多以汉来代唐,甚至把那些并非汉、唐相关相联的事物也冠之以“汉”?像“汉使亦来稀”、“能兼汉月照银山”中的“汉使”、“汉月”等。这是由于,在中国历史上,虽然秦王朝首次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封建帝制,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蓬勃发展,则是汉代才有的情况。

汉代(尤其是西汉)的强盛,不仅当时威振四方,而且影响久远。我们仅从中国的语言文字等自汉代始被冠以汉字、汉文、汉语之称,并传诸后世,就足可见汉代威名影响之大。

而从汉代至唐代,其间虽有数百年之久,但魏晋南北朝的许多年月,社会都处于动荡混乱之中;隋朝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直到唐朝,中华民族才又开始真正统一强盛起来。唐代的人自己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实力。

回顾历史,唐代人毫不含糊地认为:无论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前朝能与唐代相类比的只有威名久远的汉朝。史实也证明了唐代人的这种自负是有一定道理的——汉、唐两朝尽管相距数百年,但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并齐名于世界。

所以,“唐遵汉法”既是唐王朝统治者建立、巩固其封建帝制的一个出发点,也是唐代人常常以汉代唐的重要原因。

二、为什么唐诗中多以汉代唐

就唐代诗人自身而言,本朝人叙写本朝事是有诸多不便的。

在我国古代,下笔行文时对当代君主以及所尊敬的人不得直称其名,而必须用其它方法称呼.所以诗人们就采用了明说汉实指唐的借代手法,用超越时空的联想手法来创造一种意境——诗中写汉是虚,诗外之意指唐才是实的。 而,唐诗中多以汉代唐,这是由于,在中国历史上,虽然秦王朝首次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封建帝制,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蓬勃发展,则是汉代才有的情况。

唐代人毫不含糊地认为:无论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前朝能与唐代相类比的只有威名久远的汉朝。唐代人的这种自负是有一定道理的——汉、唐两朝尽管相距数百年,但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并齐名于世界。

所以,“唐遵汉法”既是唐王朝统治者建立、巩固其封建帝制的一个出发点,也是唐代人常常以汉代唐的重要原因。

三、为什么唐诗中多以汉代唐

就唐代诗人自身而言,本朝人叙写本朝事是有诸多不便的。在我国古代,下笔行文时对当代君主以及所尊敬的人不得直称其名,而必须用其它方法称呼.所以诗人们就采用了明说汉实指唐的借代手法,用超越时空的联想手法来创造一种意境——诗中写汉是虚,诗外之意指唐才是实的。

而,唐诗中多以汉代唐,这是由于,在中国历史上,虽然秦王朝首次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封建帝制,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蓬勃发展,则是汉代才有的情况。唐代人毫不含糊地认为:无论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前朝能与唐代相类比的只有威名久远的汉朝。唐代人的这种自负是有一定道理的——汉、唐两朝尽管相距数百年,但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并齐名于世界。所以,“唐遵汉法”既是唐王朝统治者建立、巩固其封建帝制的一个出发点,也是唐代人常常以汉代唐的重要原因。

四、带有唐字的诗句

此去得非穷李广,向来元是老冯唐。——宋·陆游 【午晴试笔】

醉尉径能欺李广,冷曹应共笑冯唐。——清·丘逢甲 【客邸晚怀 其二】

通家惟沈氏,谒帝似冯唐。——唐·杜甫 【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

愁来嗟伯道,老去忆冯唐。——元·李元圭 【客海陵光孝寺秋深感怀二首简盛克明 其二】

妙术远惭周柱史,衰容争奈汉冯唐。——宋·王禹称 【饶州马殿院频寄黑髭药服数千丸斑白未减作诗以报之】

漫说汉庭思李牧,未闻郎署遣冯唐。——元末明初·刘基 【感兴七首 其六】

不知汉天子,曾复问冯唐。——明·朱邦宪 【张左虞燕京惠诗却寄 其二】

供奉昔曾淹李白,度支今复滞冯唐。——明·张元凯 【酬黎户部见赠】

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唐·曹邺 【捕渔谣】

自是君心知魏尚,不应微谏待冯唐。——宋·张嵲 【喜刘宝学彦修得归因叙初别时凄怆之意十首 其七】

幕客可能淹杜甫,郎官谁复识冯唐。——宋·王十朋 【送参议吴郎中】

可但苍生思谢傅,未应白首愧冯唐。——宋·虞俦 【章枢密挽诗 其二】

垂橐金无余陆贾,盈头发已变冯唐。——清·朱景英 【除夕】

一朝谈笑生羽翼,至尊投袂呼冯唐。——明·胡应麟 【寄俞声父广文俞君六十而意气壮甚投余万言之书愧无以报报以短歌】

五、关于汉代古诗

江南 汉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①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注释】 ①田田:形容莲叶茂盛的样子。

【品评】 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 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问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 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

格调清新健康。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 江南景致。

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 显得活泼、自然、有趣。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 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

诗中没有 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 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 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 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 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 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 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 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 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古 歌 汉乐府民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 入亦愁。

座中何人, 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① 树木何修修。

② 离家日趋远, 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 肠中车轮转。

③ 【注释】 ①飙(音标)风:暴风。 ②修修:鸟尾干枯不润泽貌,这里藉以形容树木被 风吹得干枯如鸟尾。

③思:悲。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好象车 轮滚来滚去。

【品评】 这是一首客居胡地的游子思乡之歌。诗歌用质朴的语言抒写了浓重的思乡愁绪,气氛惨烈。

诗的开端即以萧瑟秋风与一天愁云惨雾,以羁旅之身而置此 秋风落叶之时怎能不感到乡思难任,“愁杀人”也!“出亦愁,入亦愁”,真是愁肠百结,凄苦万状,无由解脱。面对瑟瑟秋风,举座之人“谁不怀忧”? “我”更是乡愁莫释,愁白了头!“胡地多飙风”写出了边远之地的荒旷,同时也透露出漂泊者心境的凄凉,他就象、被胡地飙风吹枯的树木一样,是那么 的委顿不堪。

“离家”二句直点主题,离家越远,乡愁越重,以至身体消瘦,衣带渐宽。如此乡愁难以言表,它就象那车轮滚来滚去,把一颗心辗得粉碎, 令人痛楚不堪。

这首诗以景与情,情怀激动,一泻而下,扣人心弦。尤其是最后两句以“车轮”比喻回环于心的悲哀,形象而深刻,令人仿佛也能感受到那往复辗转的无限痛楚。

六、七月七日长生殿;昭阳殿里恩爱绝;太液芙蓉未央柳这诗句是不是以汉

长恨歌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七、凉州词唐王之涣诗句

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白话译文:其一: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其二: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创作背景: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

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

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