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还会造汽车?
车轮标配的是风火轮吗?
 

 
好了,开个玩笑,在如今新能源汽车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当下,相信很多朋友还不知道有个品牌叫哪咤汽车。
 
对,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新能源汽车品牌。
只不过,这个品牌今天突然出圈靠的可不是什么值得称颂的手段。
 

 
虽然从结果来看,是非常成功的。
一分钱的明星代言费都没花,却直接借着明星的事件冲上热搜,我不得不承认,这波操作……
嗯,高手!
 
不过,作为曾经在广告营销圈讨饭多年的我,今天就借这次的事件,想和大家来聊聊品牌广告营销领域的伦理问题。
 
先给还不了解情况的网友来复盘一下事情的大致经过:
 
事件起因是8月3日晚的一张“哪吒品牌中心管理群”微信群聊天截图,其中有一位名叫“彭钢”的人表示是否给吴亦凡一个机会做代言人,“坏人也需要机会,哪吒精神就是给所有人重新做人的机会。”随后又表示,这件事情五分钟出圈,大不了回头官方道歉开除相关人员。
 

 
这张群聊天截图的泄露,迅速将哪咤汽车一度送上了娱乐版热搜前三。
比前几天小S翻车事件的热搜还要火。
 
对此,哪吒汽车官方微博迅速作出回应称,声称哪吒汽车个别人员相关言论严重挑战社会价值观,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违背公司原则和宗旨,“现决定立刻开除市场负责人彭钢,群里所有发表不当言论的人员同时开除!我们始终相信,企业应该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履行应该有的社会责任,请大家监督!公司将深刻反省,抓好员工思想教育,在此,向社会表示诚恳的歉意!”
 

 
随后,360公司转发了这条微博并声明,360集团一直倡导积极向上、遵守公序良俗的主流价值观,坚决反对为博眼球而利用负面娱乐事件、没有底线的恶意炒作。 哪吒汽车首席执行官兼CEO张勇表示,“这帮人觉得瞎炒作的代价无非就是开除一个临时工,我们的回应是把出这个主意的市场部负责人和参与讨论并发表不当言论的半个品牌公关团队负责人团体开除掉!让他们为自己的言论付出代价!”
 

 
这番发酵下来,#哪吒汽车高管建议请吴亦凡代言被开除# #360回应哪吒汽车代言人事件#
等相关话题火爆,真是名副其实地踏上了哪吒风火轮。
 

 
当然随后也有一些网友在质疑,哪吒汽车是否在“自导自演”一场营销作秀?
 
从我的经验判断,这种“自导自演”的可能性非常大。
原因很简单,我的判断基于几点:
  1. 这位名为“彭钢”的负责人,从他的从业经验来看,这种做法对他而言算是轻车熟路。
  2. 在一个品牌市场部的群里,如果有人泄露出去,往往对他而言,后面的职场道路会很艰难,基本没人会傻到这样做。
  3. 哪咤汽车的响应速度极快,虽然说很多大公司都有危机公关团队,但从后面回应的顺序来看,遵循了一个逻辑。先让哪咤汽车出圈,然后是其后面的360集团,这进一步为哪咤汽车的大公司背景作了背书。最后是很多公关软文都会介绍到哪咤汽车目前在市场中的地位、车款、产量以及实力。
  4. 从火爆话题的设计和操作来看,更像是有话题设计思考在里面。
 
以上只是猜测,所以,我在讨论下面的问题之前先声明两点,以免又有杠精来跟我掰扯:
  1. 我也没有证据证明这件事是一场“自导自演”的秀,只是以经验做出的分析,我更希望我的猜测是错的,不然就得怀疑这个品牌的价值观了。
  2. 我本人非常反感挑战社会大众价值观,或者有违社会道德的营销行为。后面也会谈到我关于广告营销伦理的看法,也是这篇文章主要想讨论的话题。
 
类似的做法在营销领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以下内容仅为了剖析这类营销方式的逻辑。
那么,假设这件事是策划好的一场秀,品牌这样做真的值得吗?或者说品牌能得到什么?
 
先解释一下这种操作的一个逻辑和流程。
  1. 第一步:选择一个能引起公众关注与讨论的话题,这个话题的选择原则往往要有一定的社会尖锐度,能刺激到大众的神经。正因为话题的挑衅特点,往往不会用官方渠道来发布,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比如这次的内部员工泄露,被外部人员通过偷拍或者其他非正常手段获取资讯,然后造成公众知晓。(这些方式是为了方便品牌与后续事件做切割)
  2. 第二步:引导正向舆论,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品牌公关文,树立品牌正向的价值观。然后通过购买的媒体对公关文做第一波启动式的发布,散布一些种子(这个过程有个专业说法叫 seeding),如果话题够劲爆的话,后面基本就靠第一批种子的病毒式生长和产生自发的二次传播了。
  3. 第三步:带入品牌软文性内容,常规做法就是在新闻稿中植入品牌实力的内容,比如产品信息和图片、背后可信的母公司以及品牌软实力等。其实,在第二步就会有品牌内容植入,但有一个度,如果过多则会让人怀疑你借机宣传自己,给人造成态度不端正的印象。所以,第二步有品牌植入,但相对内容会简单。如果舆论在品牌的掌握之中,那么在第三步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宣传品牌了。
 
这类的营销方式对知名大品牌和不知名的小品牌来说操作空间是不一样的,大品牌往往这样做得很少,小品牌采用这类手法出圈的却是很多。
那么问题来了,这类营销方式会有一定的风险在里面,品牌能冒险吗?如果失败,品牌会不会损失惨重?为什么小品牌会愿意采用这种做法去冒险一试?
这便引伸出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了,这个现象可能会颠覆你以往的认知。
那就是,根据对众多营销实验进行的数据分析,对于不知名的品牌产品来说,负面新闻带来的流量从结果来看依然会给产品销售带来很大的增长。
你可能会疑惑,因为你觉得如果是你,你看到品牌的负面新闻后,一定不会消费它的产品啊,别人肯定也和你一样想啊,怎么可能销量增长呢?
我想跟你说的是,也许真有一些“别人”跟你不一样,就像你可能很讨厌川普,但也有很多人喜欢他。所以,一旦流量带来品牌的曝光度,就会让更多可能喜欢它的潜在客户成为他的真正客户。
基于这个原因,对于小品牌而言,即便失败,引发了大量的负面新闻,对品牌出圈和产品销售来说,结果依然是正向的。
当然,如果能正向成功,那自然是更好。
但对于大品牌来说,情况就不同了。
 
因为大品牌本身已经累积了足够的日常曝光和足够广的用户覆盖,如果产生负面新闻,则不用说结果一定是反向的。
这也是为什么大品牌往往不太会采用这种营销手段的原因。
OK,既然这种营销手法对小品牌有效,那么不断炒作挑衅性的话题出圈不就可以了吗?
道理上是对的,这也是为什么你经常会在生活中看到一些让你无法接受的炒作事件了。
然而,这就延伸到我今天想探讨的主要话题了,那便是广告营销的伦理问题。
做广告营销行业多年,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产品第一,营销第二,品牌要有自己的信仰。
 
产品好,广告营销是翅膀,产品不好,营销只是伟哥,只不过助你一时之兴,嗨完也就完了。
如果产品好,品牌又有信仰,再加上正确有效的营销,那么这个品牌就必然无敌了。最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苹果了。
然而,可惜的是这类的品牌太少太少!
所以,作为品牌营销人员,需要为品牌的健康长期成长负责,虽然大部分情况下,这个责任是落在品牌创始人身上的。
但如果你是品牌营销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人员,作为品牌顾问的角色,人品、审美、道德,对品牌主的影响都起到了直接的影响。
在国内,有太多品牌希望借助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快速出圈,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有一些让人感到非常低趣味和非常不适的广告营销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之中了。
比如,之前就有一个安全套品牌和某个奶茶品牌的跨界合作案例,从广告文案上就可以看出品牌方浓烈刺鼻的恶趣味,最终导致广告下架,官方发道歉声明。
什么品牌我就不讲了,大家感兴趣可以自行去搜索。
我一直相信做品牌,如做人,一个人的处世原则,为人方式与道德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决不是短期包装出来的,否则就是一个虚构的“人设”。
品牌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从做人的角度去思考品牌的长期运营,品牌产品就是品牌的代言人,品牌在产品设计上面的各种思考都会体现出品牌的细心度、文化以及个性。
当然,我这里说的产品可以把定义扩大一点,品牌的服务也属于品牌产品。
营销只是将品牌的独特性用创意和视觉及营销方法呈现出来罢了,这便是我为什么会认为产品第一,营销第二的原因。
回到今天开始聊的哪吒汽车这件事情上来,我更希望我的猜测是错的,这不是一场营销。否则,长远来看,我真心不看好哪吒汽车这个品牌。
因为,他的行为告诉了我们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