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豪大诗人 @徐敏豪大哲学家

上联:先厘清概念,

下联:后考虑取舍。

横批:国学为新中国新时代中国国家哲学及其系统整体全息体系的自白。

注释:

1。何谓“国学”?其全称为“新中国新时代中国国家哲学及其系统、整体与全息体系”,此为“中国国家哲学”的内涵,其简称为“国学”。而非“大杂烩”、“大箩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其外延,包括天地自然五行木火土金水,人类社会五行经政文军民等。

2。所有一切人类社会,语言文字、哲学诗歌、科技文艺、理科社科、文化文明,皆旨归唯道是从、顺天应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生生不息、千秋永续,皆旨归“诗意”(民众创史写史,英雄天使天音,为天地、古今、苍生,历史、时代、民众,听风、发声,代言、代行,集大成),最终皆旨归天道(天道,天人合一、顺天应人、顺昌逆亡,无论人类社会认知与行知天道与否,天道皆客观存在,完全不以人类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国学,亦然。

3。世界的本质,为数学。三辞赋比兴,比最难。因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物异理同。全世界人类,只有、仅有“昨今明三天”。所有一切人类社会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皆为当代史。

不一而足、举一反三,三生万物。

结论:

1。大中小学,是否需要设置《国学》课程,取代现有的《思想政治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史学》、《常识》等,需组织专家讨论,并公示,达成共识。

2。《国学原理》,作为通识教育,对于幼教、大中小学,全体国民,特别是国家公职人员,包括公务员,中共党员及其领导干部,皆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毋庸置疑。

3。《国学》为《哲学》作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因其重要性、紧迫性、指导性而单独设置,很有必要。其外延,包括天地自然五行木火土金水、人类社会五行经政文军民等。自然国学与人类国学,为《哲学》下的三级学科。自然五行各行,人类五行各行,为《哲学》下的四级学科。经政文军民下各分子与分支,为《哲学》下的五级及其以下学科。哲学,即天道哲学的代称、别称与简称。哲学,为所有一切数理化与科技、文史哲与文艺的“分母”与“总括”;所有一切数理化与科技、文史哲与文艺,皆为哲学,即天道哲学的“分子”与“分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国学教育建议

从儿童启蒙就开始着手,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对天、地、人的态度,

对于孩子未来和社会

都是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当然可以。我们学校开设了国学课,我就教过国学课。国学这个概念比较宽泛,包罗万象。讲孔子、孟子是国学,讲诗词歌赋是国学,讲对联是国学,讲书法是国学……学校增加国学课,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可不可以的问题,而是应该大力提倡的问题。我曾参加海峡两岸首届国学教育经验交流会,从台湾专家介绍的情况来看,台湾做得早,而且比较有成就。北京也有很多学校做得比较好,他们成功的经验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完全可以,筛选精华、纳入课程,培养人生价值观念,增强道德建设、让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集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后继!让中华巨龙永远腾飞世界!

非常必要,尤其在小学阶段增加礼仪教化和乐教课程。可参见头条所发建议稿。

学校应该增加国学文化科目,选取其精华部分,贯穿教学的始终,对学生的思想有启迪作用,让他(她)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国学文化的教育是必不可缺的内容。

我认为学校增加国学文化科目非常有必要。国学是传统文化的精粹,身为华夏子民,若对本民族的经典一知半解,岂不贻笑大方。

国学中的儒学主张仁爱、宽厚待人,并以修身的“礼”来律己,以达和谐稳定的社会。以“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崇尚人必须顺应自然规律,方可与其共生。释家的善恶有报、生死轮回的戒律,召示人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之理。还有诸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经典,对个人品德的修养非常必要。

关于学校是否应该增加国学文化科目的问题,我的观点如下:

1。应该增加优秀传统国学文化,因为,国学就是指一个国家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精神沉淀,是整个国民应该继承和弘扬的文化主流思想。

2。在增加优秀传统国学文化科目时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精准的设置适合该年龄段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国学内容。

3。国家要培养相应的国学文化老师。

4。国学文化不但孩子们需要学习,家长也要同步学习。

5。国学文化的作用更多的在于启迪智慧,引导人们树立正向的价值观,培养立德、立志,立功、立言的育人思想。

6。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领域同步弘扬,不能独宠一家,要百家争鸣。

学校有必要增加国学科目吗?是负担?还是必须?

增加国学科目有必要吗?是形式,还是给孩子树立我们传统价值观。谁能给出标准呢?

五四的意义在于打开了科学和文明两扇大门,但是进步不是否定我们的以前有的东西,是有意思的筛选和汲取。

关于国学文化是不是应该进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里的问题,我觉得并不是难回答,难的是如何有效的进入,而不是变成一种形式。

此一时彼一时,中国虽然古老,但是一直进步,中国今天虽然很新,但是过去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一直在享受的他们的福荫,只是我们不自觉而已。

这一百多来,中国在闭关自守的情况,突然被打开国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土崩瓦解,一时间新思想如潮水般涌来,那个时候的国人好像突然觉得自己集体鼠目寸光,仿佛一夜之间打开了新的世界,以前我们全部活在灰暗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了就旧中国分离的标志,那一刻起在很多国人心中就主动活在被动的接受着,一种变相的“数典忘祖”,也是唯一的一次被当作开明赞誉被推动。

一时之间,那些时代的名人所展示出来的东西,都是洋为中用,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的。后来成为洋务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魏源是拥有当时第一流西方知识的大学者,1842年,他在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起初为50卷,到1852年已有100卷,广泛介绍西方知识,并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试图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富强起来。

所谓“师夷” 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且人家并没有否定我们的过去,而是更加强大自身,博采众长。

所以你能看到从洋务运动开始,到后来鲁迅等一大批留洋者,山川相异。丧失了汉唐风采,反而在异国他乡找到共鸣。虽然可悲,然而时代造就了这样的情况,并没有过错。

于是谈到广开民智,然而这个广开是通过西学而言,而并非在国学的基础上去发扬重拾。

于是今天的学校虽然我们学习的还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字,但是全部是现代观念或者西方观念,传统的中国式的东西越来越少,然而真正迸发出火花和让人出成绩的,还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但是终究在学校里面这些东西,已经成为细枝末节,并不是主要的,要学可以当兴趣爱好,自己专研。说白了,已经很长时间,我们并没有系统化去培训,好在民间还有传承,也未再有官方的标准。

而国学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它儒,释,道,中医养生甚至诸子百家,民俗风情等等,如何能重新走进校园,让老师能教,小孩能懂,并且循序渐进,才是最重要的。

做一个增加兴趣科目,那太容易了,但是如果仅仅是配盘,就是暴殄天物。虽然传统的东西也有糟粕和深奥晦涩的地方,但是那些启蒙与经典多数是值得去深究,并且让大家能更好的读懂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

一个中国人连自己民族都不了解,只是接受现代的东西,其实也能生活,但是他未必能有信仰和精神,他的内心必定有彷徨和不安。归属感会很差,今天社会道德层面,为什么许多行业和人没有规矩,也缺乏敬畏了,就是传承的东西在遗落了。大家不要以为西方人没有底线和信仰,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也是千百年下来成型的东西。而我们更有自己应该去延续的。

只是我希望,不要把这种成为一种形式主义,还得跟今天断层了这些年习惯的教育模式有机结合,这样我们的文化和信仰才能更加坚定的延续下来。

可以增加,身为中华儿女,如果没有传统文化作为灵魂,有的只是血亲。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最主要的还是自己的独特文化。

咱们自己的东西,老祖宗传下来的,不能丢了。生活在这片老祖宗也生活过的土地上,更要传承下来。

现代教育源于西方,适应于西方社会,不是不好,只是需要取求精华,适于我们当下的那一部分。

试想如果历史没有战争,中国文化持续发展下去,可能不会是现在的这个样子。虽然说文化是社会现实等客观存在而产生的,是与时俱进的,并不是停止不前。可它对社会进步也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当下稳定的和平时期,就是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稳步发展,为的是我们的子孙后代。

当下社会,西方教育,出现的问题不少了,多数人没有人生信念,有的只是不断追逐利益。人文教育的缺失,所带来的后果,初现端倪。

中国传统文化,首先以中国哲学为中心,所展开的对宇宙,人,自然,万事万物的系统认识。以人为本,首先教我们要如何做人。

文化教育从孩子抓起,如果得不到重视,后果不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