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古诗句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求

更持红烛赏残花

人们常在盛唐的诗歌中流连忘返,怀想这个世界曾经有过的辉煌,曾经有过的奔放与自由。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章。

繁花落尽,一派萧索,茫然四顾,没了主张。精神上的失落,与社会的整体衰落成正比。中唐之后,诗歌再无盛唐之流畅洒脱,没有了滚滚而来,没有了浩荡而去。自盛唐之后,是否再无诗歌之美,艺术之魂了呢?

盛唐,诗人总是直抒胸臆,无论各自景况如何不堪,也都是心志坚强,神态自若。中唐之后,犹到晚唐,更多的诗人则是俯首低视,近距离地审视自身,拉近自己和外界的距离。人性的回归在这种低调的色彩中有了新生,一些属于自我的文学美开始被发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样辞藻华丽、音韵悠扬的词句若从李白杜甫口中,断然是脱落不出来的,隐晦艰涩不是盛唐之风,而在晚唐就有了和谐之美,与社会整体的调子达到了统一。亮丽的流彩逐渐归于平和、柔美、含蓄,视野变小了,心灵的空间更大了,客观事物的陈述往往被虚化,性灵凸显出来了。即便有长剑当歌,起舞弄影,也是孤单和清寡的,是一种不胜寒风的苍凉与落魄,凄婉与愁怨在字里行间渗透,在情绪的渲染中扩散。

把这种低冷色调的美发展成熟并到极致的,当推晚唐诗人李商隐。盛唐的铺陈与挥霍,饱满与激昂在晚唐之后已鲜见踪迹,从阳刚到阴柔,诗人的审美情趣也逐渐回归到了一种自然状态,“身无彩霞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完全由心象所构筑的形象,看似匪夷所思,实则相当精妙地把内心情感表露出来,达到与读者内心强烈共鸣的艺术效果。这些用内心幻象寄于客观事物的艺术表达,把中国文字的意境美推向了高峰,文字更有了多角度展现客观与主观之间相互替换、相互映衬的表达手法,在心象与外物之间构筑了一道互通的桥梁。人的内心情感和体验用朦胧凄艳的语言表达出雾里看花般更为悠远的情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诗歌如含泪的美女,哀而不伤,艳而不靡。在缠绵与清幽中让人顾盼回首,低眉浅语,有万般风情万种情思,你可以任由心象在诗句中幻化飞舞,在内心情感的跌宕中起伏无定。

李商隐的诗歌在阴柔之美中不乏病态,但是这些丝毫不减损其诗歌的温润而成熟,绚目而沉郁,回味绵长,意象万千。“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若断若续中,把人引向遐想,引向对自身世界的感悟。他的诗歌无须去读懂,而是体会,是真正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在他所营造的情境中感悟自身世界,回味诗人所要表达的情绪与心象,才能在似懂非懂之间感受到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题目自拟,运用古诗词超过五句的作文700

遇见最美古诗词题目作文700字精选

唐诗宋词风光旖旎,在我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光影……

唐宋是我们诗词文化最鼎盛的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高峰。孟浩然、王维的宁静淡泊,岑参、高适的边塞长吟,李白的浪漫奔放,杜甫的乱世悲歌……星光灿烂的诗坛是唐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誓言给我鼓励;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让我向往;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乡愁让我心酸;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理给我启迪……

宋代词人们高奏过悲壮威武的慷慨悲歌,低吟过委婉动人的缠绵情话,悲叹过心疲气短的穷途末路……

我渴望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悲叹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向往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我感慨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唐诗短而精炼,掷地有声;宋词长而有韵,回味无穷。

迷人皎洁的汉宫秋月令我心驰神往,倾国倾城的燕瘦环肥使我魂牵梦绕……

唐诗宋词那或雄壮或惆怅的意境是否让你身临其境?唐诗宋词那或勉励或警示的言语是否让你有所感悟?

唐诗宋词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段历程,更是一个传奇!它所代表的是一个个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

每次读到唐诗宋词,我都会有一种全部

三、根据诗句或诗歌内容自拟题目写作文

读《沁园春.雪》有感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的一生写了很多震撼人心、催人奋发的光辉诗篇,对鼓舞亿万人民的革命斗志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诗词气势磅礴,意境广阔,显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读来令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便是其中的一篇佳作。

首先,让我们随诗人的意境来到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在这里,你心胸广阔,心潮澎湃。

一眼望穿长城、黄河,一目了然,一片普通而又不寻常的雪,在诗人的笔下活了起来,让你有一番别有滋味的想像,然后我们又展开双臂拥抱被白雪覆盖的群山,与秦晋高原狂奔,释放自己的豪情壮志,想要撑破天空,冲出宇宙,自由翱翔 。领略中国的大好河山后,让我们翻开沉睡的历史书,打开自己尘封已久的历史大门,了解中国的风云人物,重新体会人世沧桑,我们要以十分的自信来相信自己才是真正的风云人物,正如诗人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自古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我们要超越古人,成为后人的历史人物,被载入历史课本。

这当然需要一段艰辛的路程,也许比长征还辛苦,但我坚信:信心+汗水=成功。让我们高呼:“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用古诗写作文

贺知章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苏轼——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五、用古诗写一篇作文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 烟花三月,我与孟兄骑马来到我们常去的黄鹤楼。

今天是孟兄要西下扬州的日子,我早已备好美酒和下酒菜为孟兄饯行。 我与孟兄登上黄鹤楼,坐在一处靠窗的桌旁,喝着美酒,吃着下酒菜。

这时,微风习习,吹动我和孟兄的衣衫,(作者丰富的想象,从这细节中,我们感受到春日的感觉,赋予文章动态的美。)我和孟兄放下酒杯,来到窗前,眺望窗外烟花似海的花海,江面波光粼粼,蓝天上一群群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

(由前面的叙事,过渡到写景,自然。)在这样如画的景色中,我与孟兄诗兴大发,饮酒作对,作出一首又一首的好诗。

高兴之下,我们开始畅谈起自己的心事、抱负与理想。谈了很久,时间不早了,孟兄就要走了。

我与孟兄只能喝最后一杯酒了,我站起来,一手拿着酒壶,一手拿着酒杯,慢慢地为孟兄兄斟满酒,也为自己倒了一杯,我和孟兄一起拿起酒杯,(情景的描写,让读者如身临其境。)孟兄说:“哎!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来!让我俩干了这一杯。”

说完,我俩一饮而尽。这时,孟兄背起行囊,说:“贤弟,我要走了。”

“让我再送你一程吧!”我说。说完,我和孟兄一起走下楼去。

(此句与文章的意境不太协调,下文的第一句便可表明去向。) 我们携手走在林阴小道里,路上的景色可真美,好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色。

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夹杂着星星点点的野花,路边的树正发着绿色的新芽。风阵阵吹来,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只只自由自在的小鸟在我们后面追逐,用它那婉转的歌声歌唱着,好像在为孟兄唱一首离别之歌,在这样生机勃勃的景色中,我们却没有什么心情去欣赏。

我们俩一路上默默无语。(优美的景色,营造出浓浓的送别伤感情绪。

笔锋一转,又巧妙地突出了离别的伤感。) 来到了江边,船早已经来了,孟兄刚想上船,我一把拉住孟兄,(太突然,李白与孟浩然对这次分别都还是比较潇洒的。

不会有这么戏剧化的表现吧!)说:“这一别,不知何日重逢。祝你一路顺风,平平安安。”

孟兄感激地说“我们一定会再相见的。”孟兄踏上了船,站在船头,我俩四目相对,他握住我的手,说:“再见了!”船夫划起了桨,船慢慢地向前划去。

孟兄站在船头,一直对我挥手,我也挥起手,默默地为孟兄祝福。船走远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天边,只能见到船的影子。

近处,只见波浪一层拍打着一层,向岸边冲来。水中倒映着鱼儿的影子;远处,江面波光闪动,江水滚滚向前。

我一直呆呆地站在江边,迟迟没有离去。看着看着,我吟出一首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六、请把你熟悉的一首古诗词改写成一篇记述文题目自拟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有感

提起清明,人们马上会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是24节气之一,又是一个祭扫先辈,缅怀先烈的节日.

记得我上小学及刚当老师时,几乎每年清明前后都要带领学生去祭扫烈士墓、春游.我们全班同学甚至全校同学排着整齐的队伍,认真地聆听陵园的工作人员介绍某位烈士的英雄事迹,然后大家手捧着自己亲手用纸做成的白花,一个个的给自己敬仰的烈士们献花、鞠躬,扫墓后还每人写一篇作文,那种形式和场景,让我们很受教育.事后,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到附近的公园、风景名胜等地春游,学生们兴致都很高昂.现在由于安全问题,学校不敢再组织此类活动,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也只能留于口头.

纪念革命先烈,就是要永远不忘他们为党和人民建立的卓著功勋,永远不忘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民族精神,永远不忘他们的遗志和追求,我们面前这座高高耸立的纪念碑,将永远铭记着我们乃至世世代代对革命先烈的思念和缅怀.现在,我们的整个社会并没有很好地形成一种敬仰先烈、拜祭先烈的氛围.

不可否认,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推移,一些事情逐渐被遗忘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每年清明,很多学校组织学生们去烈士陵园祭拜先烈,加强革命先烈事迹的宣传,可以进一步提高群众的认识.如果把那些凝聚“国魂”、“民魂”的东西忘掉或根本就不曾记忆,这却是十分悲哀的事情.然而,要真正让国人时刻不忘革命先烈,就必须让国人了解新中国的来之不易,让下一代知道,正是烈士付出了生命,我们才拥有了今天幸福,进而从中发掘拜祭革命烈士的真正内涵,教育我们的国人、激励我们的民族.

“红花无情笑东风,青山有幸埋忠骨.”革命先烈们,你们为人民的利益而死,你们的死重于泰山,你们与青山同在,你们与大地永存.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做一个积极向上、身体健康、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情趣高尚的好青年.从现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练就一身本领,长大后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所有力量,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让中华民族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七、引用诗句写作文

在追求中认清自我价值

傲然挺立于飞沙走石的沙漠之中的胡杨,创造了“三百年不死,三百年不倒,三百年不朽”的奇迹,它们追求的是与沙漠抗争的坚强与不屈,却从不向往微风吹拂、细雨飘落的江南水乡。在不屈信念的追求中,它们保持了最真的自我,认清了自我价值的真正所在。

人生亦如此。人应该有所追求,但不是盲目地追求。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认清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人生中能保持最真实的追求。他没有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同流合污,而是发出了“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他没有在污浊的官场中“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醴”,宁愿投身汨罗,也不愿污其追求。他在人生的追求中,从不忘自我的真正价值,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他留给我们的是流芳百世的美名。

人生的追求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就像婀娜多姿的杨柳向往多姿多彩的春天,鸟儿向往蓝天白云一样,应永远记住自己最真实的身份,认清自我价值,而不可以超越这个极限,去做不自量力的事。

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留给我们无穷的财富和智慧。他没有因为仕途失意而忘却自我的价值。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与豪放,是他内心品质的真正写照。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静与闲适淡远,带给我们无穷的享受。他们在自己的追求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生价值,并没有在失意中迷失自我。

找到适合自己的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体味人生的情趣,而不应该盲目地追求,不应该忘却自己的真实身份。

我们在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情当中感受雄浑壮志。在追求中认清自我价值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的选择。

人们都说,人生的追求不应该是一样的,要不然,每个人都会失去自我,失去人生本应有的丰富多彩。

人生的漫漫征程需要我们用奋斗去闯荡,在人生的追求当中,清醒地认识自我的价值,才能在人生旅途创造生命的辉煌!

八、根据一首诗或诗歌中的名句,自拟题目写一片作文

爱书人面对满架的图书,也许会想到明代杨循吉的诗句:“岂待开卷看,抚弄亦欣然。” 小时候我觉得这句诗匪夷所思。书是用来读的,读书是件有趣的事,而仅仅“抚弄”,又有何乐趣可言呢?如今我却感到这句话真是妙不可言。其中的道理不是仅凭文字就可以说清楚的。只有日日以书为伴,浸淫于书,日久才会自然产生杨循吉所说的这种感觉。太喜欢书了,所以即使不“开卷看”,仅仅用手指轻抚书的封面或者书脊,也会感到一种难言的愉悦。有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书,抚摸一番,然后放回去,再抽出一本……不知不觉,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我想当年杨循吉一定也是手中拿着一本书,抚弄再三,心中窃喜,或者自顾自地笑出声来。这样傻吗?傻。这样有理由吗?没有。那为什么如此?我不知道,我只记得郑振铎先生的口头禅——“喜欢得弗得了”。二博尔赫斯被誉为“作家的作家”。对于这个称号,有一句冷霜的诗与之相应:“命运指引命运,书繁衍书,一支小火被点燃,是借另一支要寄身其中的蜡烛。” 这句诗用一个脱胎于“薪火相传”的比喻,形象而又深刻地指出了文学的一个基本属性。文学创作固然离不开个人的独创性,但又离不开历史。一个作家的作品总是来源于前人的作品,所以说“小火被点燃”是“借另一支蜡烛”。但同时,这支点燃了小火的蜡烛也得以寄身于小火之中。也就是说,前人的作品在后来者的作品中得到了重生。一方面是前人的作品给后世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另一方面前人的作品又通过后人的作品得以传承,获得发展。于是,一切文学作品都融入一个无比广阔的历史,而这历史正是通过一切文学作品得到表现。这就形成了一个“大道周行的宏大叙事”(胡续冬语)。三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的这句词披露了这样一个事实:“新词”中的“愁”是“强说”的,而真正识尽了愁滋味,却说不出了,最多说说天好冷之类。的确如此,一方面,有限的语言文字无法承载近乎无限的痛苦。极度痛苦之下,只有闭口才感到充实,而开口却会感到空虚。另一方面,快乐趋向于发散,所以相对容易表达出来与人分享;而痛苦则是“沉淀”的,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诉说的个人体验,趋向于自我。正如鲁迅所说:“人们的苦痛是不能相通的。”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也有类似的说法。饱尝痛苦的卡莱尔在发疯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留下的,仅仅是缄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