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说出「回家」时,指的会是哪里?
是至亲所在的暖巢,是毕生所牵挂之归宿,是只属于自己的一方空间,抑或,是一个能容身的建筑场所……
而当我们开始独立生活之后,从小长大的父母家,还能算作属于自己的家吗?我们又该如何理清自己、新家庭与原生家庭的界限?
所谓三十而立,指的就是“成家”和“立业”,成家意味着你的身份发生了转换,你不再是父母家中受保护的花朵,而是新的家中遮风挡雨的铠甲。
父母的家永远向你打开,这是必然的,“常回家看看”这是为人父母都期待的,但是,作为你自己,常常忘记了父母的家,因为你有老婆,因为你有孩子,不可否认,这个新家才是你的中心,而想起父母的家,基本上都是在受伤的时刻。有父有母便是家,有妻有子也是家。
拉开物理距离,是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自我决定是一个成年人的权利,而权利的另一面是自我负责的义务。如果无法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一直需要父母的照顾和补贴,就很难做到真正的自我决定和自我负责。
但很多时候,拉开物理距离不难,难在拉开心理距离,这意味着彼此都要在心理层面接受,孩子长大独立要与父母分离。
  • 对于父母来说
恐惧衰老和丧失,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儿女的离开。有的父母会表现得控制,过度照顾、参与甚至是侵入儿女的生活,威胁或指责儿女的选择,或自顾自怜自己曾经的自我牺牲和对孩子的付出;有的父母常年争吵,只有儿女在家的时候才能和谐相处,而通过这种方式,儿女以照顾父母而由,无法离开家庭开始自己的生活等等。这些都是父母在隐秘化地表达着对于儿女的需要。
 

 
  • 对于儿女来说
对于独立的恐惧会表现在无法完全建立心理边界。有时候,已经在父母面前“宣誓了主权”,但又暗暗感觉忤逆和背叛了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和情感。有时候,跟父母沟通感觉受挫和不被理解,强烈地想要改变他们的认知,无法接纳他们的想法就是与自己不同。
有的人选择愤怒地审判父母,有的人选择卑微地委屈自己。不管哪一种,在心理上还是与父母纠缠在了一起。有时候,好像所有的行动并不是源自内心的需要,只是为了向父母证明他们是错的、为了得到父母的道歉和认可。
 

 
拉开心理距离并不意味着互不在意,而是意味着,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和“父母”是不同的个体。作为不同的个体,就会拥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哪怕双方的声音再不同,也能允许这些差异的存在,承认有些差异也许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在现实层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理解这一点,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平和地看待父母的不完美、父母控制和纠缠。我们无法改变他们的局限,我们可以尊重它们的存在,在感受到父母干涉时,可以试着表明自己的感受和态度,并且相信彼此能够为自己的情绪和需要负责。
你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选择、没有满足父母的期待,这并不是你的问题,因为没有人生来为满足他人期待而活。同时,父母会不高兴、会痛苦、会感受到被辜负,这也不是你的责任,这些情绪和感受是父母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形成的,是他们自己需要去处理的,我们要做的是,相信父母能够在关系新的互动模式中逐渐学习和适应。
在心理层面,有些失落和难过的是,我们还要接受失去,承认无论怎样讨好父母、无论怎样表达愤怒、不甘和委屈,都无法补偿童年的缺失、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我们内心期待的认同和补偿了。我们只能抱抱内心中那个无助的小孩,然后站起身来向前走。
也许有一天,你可以温柔而坚定地说:我已经长大了,我的想法和生活是需要被尊重的,我不能完全按照你们的期望生活,但我依然爱着你们。
虽然我很在意你们,但我不再期待你们是完美的,不再期待得到你们完全的理解和认可,我也已经开始学习照顾自己了。
01、多数中国家庭内部缺乏明确的界限
中国式家庭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界限不清。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历来是一个注重人情和关系、提倡孝道文化的社会,特别是在家庭关系中,高浓度的情感,往往造成家庭关系界限不清,父母总是很容易打着“为你好”的旗帜,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过度干涉和控制,“越境”“侵权”事件屡屡发生:
比如有人到了婚育适龄期,不管本人的真实意愿如何就被父母各种“催婚”、“催生”; 有人天生不喜欢与人打交道,却被父母逼着应付各种亲戚而身心俱疲; 有人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外打拼,却因父母的重男轻女而被迫担起照顾哥哥弟弟的生活重任 ……
 
 

 
02、家庭中缺乏边界感的表现
家庭中缺乏边界意识的情形通常有以下4种表现形式:
一是控制:父母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不关心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二是依赖:孩子把自己的事情推给父母,要求父母对自己负责。 三是讨好: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孩子而做出违背自己内心意愿的事。 四是拯救:父母把帮助孩子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孩子过分的关心和爱护。
因此,界限不明的亲子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父母没有尊重孩子的边界,以自己的价值观和幸福标准去要求子女,忘记信任子女本自具足的能力和节奏;另一方面,子女也没有照顾到自己的界限,要求父母为自己负责或者放弃自己的需求去满足父母的期待。
过于纠缠的家庭关系本质上是家庭成员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靠入侵他人的领地去寻找存在感和安全感。
成年人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以合理的界限为前提的。维护合理的界限不是与原生家庭分道扬镳,而是使亲密关系能有正常运行和发展的空间,这是家庭成员良好互动的基本保证。
因此,成年人与父母保持边界,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斩断情意,与父母为敌,而是以一种更加成熟的态度来看待亲情。
在这种态度里,孩子和父母是完全平等、彼此尊重;父母不再随心所欲地干预孩子的生活,而孩子也能够在保留独立自我的同时给予父母更加理智的爱和关怀。
 

 
03、面对界限模糊,我们成年人该怎么做?
首先,定义边界。定义边界的前提是形成客观的自我认识。作为成年人,我们有责任明确告诉父母自己的边界所在,即什么是你能接受的,什么是你不能接受的。
其次,维护边界。维护边界的能力也是自我分化程度的体现。当感觉到自己的利益或者权利被侵犯,你需要站出来为自己发声,但不能去限制他人。
我理解你、尊重你,但同时我会自己做决定。维护边界靠的是“自己”而不依赖对方是否自觉遵守。拥有这种自我分化的能力,就可以在家庭关系中用一种温和的,不伤害感情的方式,来守护自己的边界。
最后,承担责任。边界的第三个要素,就是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成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所谓独立,就是无论父母是否支持,都不会影响自己的决定,同时也能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包括拒绝父母干预而引发的内疚感,成年人的独立与自由必然包含着个人的选择与责任。
同时我也想听听你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