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还真是谁带跟谁亲,不信你可以问问周边的朋友,他们小时候谁带大的。很多奶奶带大的孩子,都和奶奶亲;外婆带大的孩子就跟外婆亲;妈妈亲手带大的孩子,就和妈妈亲。
 

 
 
为什么谁带大的孩子就跟谁亲呢?
听完这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奥地利动物学家康拉德.劳伦茨,在1937年研究动物的过程中发现,小灰天鹅破壳出生时,小灰天鹅第一眼看见什么动物,就把什么动物当成妈妈,如果孵出时看见的是母鸡,它就跟着母鸡走;如果孵出时看到的是劳伦茨,小天鹅就认劳伦茨为妈妈,劳伦茨去什么地方,一群摇摇摆摆的小天鹅就在后面跟着到什么地方;劳伦茨下河游泳,小天鹅也跳下河游泳,并亲切地啄他的头发和胡子。
 
后来,劳伦茨就把这个有趣的发现称之为“印刻现象”。这个现象不仅仅动物有,人类也同样拥有,我们也称之为关键期,也称之为敏感期。
 
人类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是0-1岁,如果错过了,2-3岁还可以弥补,但效果永远也不如1岁前时的效果好。如果,孩子出生后就一直是奶奶带,妈妈出去打工,特别是忙于工作很少陪伴孩子的,孩子就更不会和妈妈亲。孩子1岁前是最重要的安全依恋的时期,他就一定会从和自己最紧密接触的人选当中寻找他可以依恋的对象。这就是为什么说,孩子谁带得多,就跟谁亲的道理。
 
 

 
 
什么情况,孩子最不愿意和自己亲呢?
第一,生完孩子,完全没有喂母乳,就没有进行最初的肌肤接触;
第二,孩子直接由老人带,父母很少时间陪孩子或不知道怎么陪孩子;
第三,缺席的父母(留守儿童)。
以上三种情况比较常见,大部分孩子和父母同住,白天亲爷爷奶奶带,晚上父母带,所以,亲爷爷奶奶,也亲父母。
 

 
 
如何让孩子和自己更亲呢?
1)亲子游戏,让“鱼和熊掌”均可兼得
每个父母都希望有人帮忙带孩子,自己可以继续工作,又希望孩子和自己保持比较亲密的关系。但还真有“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现象,所以,关键看你怎么做。
 
我有一位朋友开了一家大型幼儿园,生下老二之后,每天看她忙得连喂奶的时间都没有,所以,早早地就给孩子断奶了。孩子白天奶奶带,就是晚上回去陪下孩子。但是,孩子依然和她很亲,晚上下班回到家,除了妈妈,谁也抱不走。她又是怎么做到和宝宝这么亲的呢?
很简单,就是和孩子一起玩孩子喜欢的游戏。和孩子一起玩积木、画画、唱歌、捏豆子、吹泡泡、躲猫猫等等,几乎没有她没和孩子玩过的游戏。
在玩方面,她可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有句话说:“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前,先要触及到孩子的内心。”而亲子游戏,在她和孩子的心灵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别说是孩子,哪怕是成人之间的关系,想要变得友好,就一定要找到双方的共同语言,也需要花时间去经营一样。
 

 
 
2)用“自然之声”哄孩子睡觉
什么叫“自然之声”呢?
其实,就是妈妈学习了几首国内外的《摇篮曲》,有《德国摇篮曲》、《法国摇篮曲》等等,自己哼唱,优美的曲调可以有效地安抚孩子幼小的心灵,用于哄孩子睡觉特别管用。
如果你稍微了解就会发现,音乐有促进睡眠,调节情绪,增进情感的作用。
 
3)用“神奇的拥抱”来赢得孩子的青睐
要知道,抱孩子也是有方法和讲究的。
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那样,一回家,想抱就抱,什么也不说,抱过来就是。这种拥抱是毫无效果的。
 
正确的做法:
首先,进门后先给孩子一个微笑,告诉他:“妈妈回来了”先互相挥手打个招呼。 其次,看着孩子,告诉他:“妈妈洗洗手,一会儿就来陪宝宝,我需要你耐心等待几分钟哦!”最后,轻松愉悦地和孩子说:“妈妈需要你的一个拥抱,妈妈需要你一个拥抱”,“谢谢你给我这个拥抱”。
不是勉强的抱,而是看孩子是否愿意让你抱,可以试试拍拍伸手,观察他的身体是否有向前倾的动作。如果有,说明他愿意让你抱,如果没有,过一会儿在说一遍试试。
 
无论孩子的表现如何,父母仍然保持愉悦的心情,尊重孩子,同时也尊重自己,尊重情形。当父母做得足够好的时候,你的孩子感受到了来自父母的爱和联结,他就愿意和你们亲近了。当孩子还不愿意和你们亲近时,说明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所以,这是孩子给你的一个考验,同时也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
 
请学会如何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最好的方式就是“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