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强劲的楚国,是怎么失去和秦朝争夺天下的资本的?

优质回答:

楚国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也是唯一能够长期和晋国抗衡的国家。可以这样说,自从晋文公称霸以来,春秋时期的古代就是一部晋楚争霸的古代。但是,自从进入战国时期,晋国一分为三,楚国也逐渐走了下坡路。

楚国的没落,重要是因为守旧。当中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从春秋列国向“战国”进化的时候,楚国仍然像一头迟钝的巨兽,踯躅不前。

本来,楚国曾经有过机会。

公元前390年,因为受到排挤,吴起由魏入楚。当时楚国的国君楚悼王,对吴起十分信任,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

吴起发现,楚国虽然地大物博,却是“贫国弱兵”。究其真相,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换句话说,楚国王室孱弱,权力下放,大臣与封君各自为政,导致楚王有名无实,国家积贫积弱。

吴起在楚国的改革,也就是针对这一弊病来展开。比如他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精简无能无用之官,节省这些开支来供养“选练之士”。提出要把旧贵族迁到荒凉地区去,让他们去垦荒生产,充实国家的粮仓。他还着手整顿楚国的吏治,“塞私门之请”,也就是禁止私人请托办事,一切政务,公开办理。

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吴起改革一度收到成效。楚国的国力大增,“南收扬越,北并陈蔡”,而且派兵北上,与当时的霸主之国魏国争锋,几乎将魏国肢解。但是,楚国的旧势力实在太强大了。楚悼王一死,他们便起来造反,将吴起射杀于楚悼王的灵堂。

秦朝起用商鞅变法,虽然最终也杀死了商鞅,但是商鞅变法的原则被保留下来了,秦朝因此而强大。而楚国起用吴起变法,在楚悼王和吴起死后便人亡政息,一本还原,甚至比原本更退步。

吴起致力于打击贵族势力,贵族势力却比原本更强大。楚国的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昭、景、屈三大家族之手。政出于私门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楚国灭亡

吴起“破横散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也就是不准说客到楚国来游说。楚怀王却轻信张仪的花言巧语,被秦朝人耍得团团转,最终客死他乡。

甚至,吴起改革楚国人落后的“两版垣”筑城法(用夹板填土筑墙),采纳中原的先进技术来扩建郢都,都遭到旧贵族反对,弃而不用。后来,在装备先进的秦军面前,郢都的城防不堪一击,楚国被迫迁都。

《吕氏春秋》写到变法的主要性,曾经以刻舟求剑的故事来比喻因循守旧的愚蠢,而且感叹道:“荆(楚)国之为政,有似于此。”这也说明,在战国时期,楚国的顽固不化是众所周知的。

韩非子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这句话用于回答本题,也许再合适不过。

其他网友观点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楚是在春秋末年华夏世界最大的国家,它已有现在的湖北全省、湖南、江西、安徽的大部分和半个河南。楚国进可以威胁中原各诸侯国称霸和王,退可以以一国之力守卫本土,防止他国入侵。这个地最大、人最多的国家,在春秋时一直保持进展的势头。楚庄王“问鼎中原”,已有一统天下雄心。

而楚国所处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已是普遍的产稻区,土地肥沃,这使得楚国所有的粮食产量相当充足。在生产技术方面,它生产的丝织、刺绣、漆绘均十分先进,它在开矿、冶金等方面都有突出成绩。按照这个趋势来看,应该是楚统一全中国,如何到了战国时变成了远在边陲的秦统一六合。

那么楚是怎么失去和秦朝争夺天下的资本的?

一,贵族们阻止改革。

楚国的旧贵族的势力太顽强,他们破坏了一切改革运动。楚人敬畏鬼神的传统意识很浓,更加重了楚人政治上倾向保守。在楚悼王执政时代,企图打破不用异族的旧传统,向中原各国寻求变法人才。于是,魏国名将吴起到楚,协助悼王改革吏治,限制贵族特权,裁减官吏,集中财力抚养战士。变法立马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反对。悼王去世,楚的宗室大臣作乱,杀了变法的吴起。吴起改革时间很短,重要是军队上,随着悼王和吴起都死了,楚国的改革也就完了。

到了楚怀王时,楚国政治生态更加恶化,内部派系斗争尖锐。有心振兴楚国的屈原,不被重用,最后含恨而死。楚国贵族的腐败,使楚国表面看起来强大,但本来内心很空虚。一个国家的兴盛就需要不断的改革来进行自我更新,否则会立马被古代淘汰,楚国首先就没有抓住制度改革,这已经落后于不断自我更新的秦朝。

二,底层人才的上升通道没有。

像秦朝的丞相秦国丞相李斯出身就在楚国,但是他在楚国的进展是没有远景的。当年,他在楚国的上蔡,菜叶网,无非是个地方小吏,像厕所里面的老鼠一样苟且着生活,望着楚国贵族子弟像粮仓中的硕鼠一样吃饱喝足之后去追求诗和远方。因为他在楚国没有爹可以拼,也没有任何上升的通道,来自己的进展提供契机。

在楚国,传统官职任用做法是“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可逆也”。可想而,在这种氛围之下,秦国丞相李斯纵然有着万般本事,最后也只能在仓库里看老鼠。

由于人才没有上升的通道,他们会不远万里投奔重用他们国家。因为,楚国在人才重用方面又失去了一道有力支柱。

三,楚怀王外交上的失误。

虽然楚有一系列政治弊端,但是秦朝国力尚不足以吞并楚国。特别,齐国与楚国都看到了秦朝的威胁,齐国主动派遣使臣入楚,两国结为联盟,这等于是强强联合。这让秦朝非常忌惮。于是,秦朝开始着手制定分化瓦解齐楚联盟的计策。从公元前313年开始,秦朝派遣张仪入楚,利用楚怀王的昏庸,约定向楚国割让六百里土地,以利诱瓦解齐楚联盟,组建新的秦楚连横。

对于,楚国而言,齐国和秦朝都是潜在威胁的敌人。本来,齐国在山东半岛,已经富甲一方,对于吞并天下似乎野心不大,其重要目的是防御外敌入侵。而秦朝不同,他远在西北边陲,渴望进入中原富庶地区。楚国只要冷静的想一想,就会发现秦朝的阴谋。而楚怀王为了得到张仪凭空许下的六百里土地,而撕毁了齐楚联盟。为此,楚怀王得意洋洋,楚国群臣也争相拍马屁。

事实证明,楚怀王真的被张仪骗了,哪有什么六百里的土地,楚怀王怒而兴师,反而促成秦朝与齐国交好,一块攻击楚国。公元前312年,秦军在丹阳大破楚军,斩首8万,再败楚军于蓝田,夺取楚国的汉中之地。楚国彻底失去了和秦朝争夺天下的实力。

由于,楚怀王短视,加上楚国内部腐朽,使得这个华夏大地最大的国家已经摇摇欲坠。

那么,同样是秦朝,他是如何做的呢?,让自己强大的呢?。

一,重视改革。

自以为怀揣利器、壮志未酬的商鞅看到秦朝公布的“求贤令”,立即收拾行囊,来到秦朝,他得到秦孝公的重用,从此秦朝走上变革之路。在商鞅变法前,秦朝依然保留着那种凭借“龙生龙、凤生凤”的寄生虫性世袭特权制度传统。而商鞅则规定只有具有军功的人才干得到爵位。,依爵位定尊卑等级。普通士卒积累军功可以获得相应爵位,并依据爵位得到田宅。商鞅以雷霆万钧的铁腕手段来执行新法。

太子犯法,也必须严肃处理。这样变革在秦朝通行起来。秦孝公死后,虽然商鞅被秦惠文王处死。但“商君虽死,秦法末败”,秦惠文王继续执行商鞅变法,以完成祖宗大业。

秦朝的改革同楚国相比,更是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干使秦朝不断的进展。

二,重视引进人才。

秦国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写道:“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惠王用张仪之际,拔三川之地;昭王得范睢,废穰候、逐华阳、强公室……皆以客之功。”秦国丞相李斯说的是实话,秦朝之所以强大,与这些不远万里来奋斗的人才有巨大关系。从秦惠文王四年(公元前334年)秦朝设立丞相一职开始,直到秦二世亡国长达百年时间中,有24人担任秦朝丞相,其中16人是客卿,也就外来人口。

从秦穆公开始到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这段时间,秦军对外作战总数大约130次,除去国君统帅外,留下名字统帅80次战争中,任命客卿的情况多达56次。

由此可以看出,秦朝是多么重视人才,无论你从哪里来,只要能为秦朝强大出力,秦朝就会重视你。秦朝对人才的重视,已经远远将楚国抛弃在后面。

秦朝原是西北边陲小国,而楚国据江南而望中原,因为在人才与改革方面,不肯痛下狠手,结果造成楚国在秦朝争夺天下时,实力越拉越远。最终,是秦朝实现了“一扫六合,并吞八荒,包举宇内”的宏图大业。

其他网友观点

是从楚怀王时期开始衰落的。

春秋时期楚国是南方不折不扣的霸主,领土最为广阔,但进入战国时代后,由于旧体制惯性过大,变法阻力也最大,实际上只经历了吴起主持的短短数年变法,改革最为浅层,整个国家的运转效率也最低,楚军战斗力更是可想而知。这一点在楚怀王的对秦战争中可见一斑。

当被张仪忽悠之后,愤怒的楚怀王下令发兵攻秦,结果丹阳之战损兵八万,大将军(注意,这是楚国的最高统帅)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多名将领被俘,楚国的汉中郡也丢了。楚怀王不肯善罢甘休,进一步增兵攻秦,这次一直打到蓝田,又一次被秦军打败。两场战役都是在楚怀王十七年。

这不是楚国遭受的最大打击。

由于外交路线摇摆不定,今年依附秦朝明年依附齐国,从楚怀王二十六年开始,楚国吃的败仗陡然增多,这一年齐、韩、魏三国共同伐楚;二十八年,秦朝又加入三国联盟共同攻楚,杀楚将唐眛,取重丘;二十九年,秦朝又攻楚,斩首楚军二万,杀楚将景缺。三十年,秦朝又取楚八城。也是这一年,楚怀王被骗入秦朝并遭到扣押,成了列国间的笑柄。

这仍然不是楚国遭受的最大打击。

秦朝本想通过扣押楚怀王以勒索楚国献地,楚国却立了太子横为新王,也就是楚顷襄王。秦昭王由于盘算落空发了飙,兵出武关攻楚,又是斩首五万,连取析城等十五城。两年后,楚怀王在屈辱中客死秦朝。

这还不是楚国遭受的最大打击。

楚顷襄王即位的第十九年,楚军再度败于秦军,割让了上庸、汉北地。次年,鄢郢之战开始,白起水淹鄢城、火烧夷陵,又拿下巫郡、黔中郡。屈原也因此投水自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重新崛起的希望了,等到楚考烈王即位,局势成了“是时楚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