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楼市最热闹的话题,莫过于“武汉房票事件”了。
 
中午,“武汉将凭房票买房”的消息被爆,舆论一下子炸了锅。
 

 
除了铺天盖地的“再出重磅”、“房票时代正式开启”、“以前粮票现在房票”的声音之外,还有些更悲观的声音——
 

 
真的变天了吗?
 
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我们在武汉房管局官网,找到了“征求意见稿”的原文:
 

 
文件一共四页纸。总结下来,“房票”新政的内容大概有三点:
 
1、购房者必须先申请房票,有效期60天,无房票不能买新房,也不能进行二手房网签;
2、一张房票可以,且只能登记一个新盘。
3、违规获取房票,将被严惩。
 
简单点说,就是在开盘登记之前,前置了一个“申请房票”的环节,而最终达到“购房者登记时只能做单选题”的效果。
 
但是! 这在武汉,还真不是新政策了。
 
2020年1月起,武汉商品房销售就已经开始实行房票制。
 

 
根据当时的政策规定,意向购房者可通过官网提交买房资格审查,申请带有编号、二维码等信息的房票,开发商凭房票受理购房者的意向登记。
 
去年五一后,武汉推行了购房核查“一码通”,流程进一步简化,在房管局微信公众号或官网上,就能获得购房资格码。
 
也就是说,“房票”其实就是购房资格预核验的过程,去年以来,武汉一直都是这样买房的,有效期也是60天,60天过了之后,再申请就行了。
 
对购房者新增的影响,基本等于没有。
 
而所谓的“一张房票登记一个楼盘”的“单选题”模式,也不是新闻了。
 
今年五月下旬,武汉试水“商品住房集中销售”时,这个模式已经有了。
 

 
现在,唯一的进步是,把光谷的政策落实到了整个武汉。
 
而且, 武汉也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
 
今年3月、4月,上海也尝试过先后两次用集中批量供应的方式推出2万多套房源,认筹规则也是:
 
同一认购时段内,购房者只能认购某一个楼盘。
 
7月份,南京也有过新政,针对部分关注度较高的商品住房项目:
 
“将采取集中供应的方式上市销售,申购人自报名之日起至摇号结果公示当日止,仅可参加一个集中供应项目的购房报名”。
 
这样的政策产生了什么效果呢?
 
大家都知道,各大城市都已经有限购政策在先,本来购房者就不能随便买多套房。
 
即使推行“一房一票”,也只能限制购房者同时在很多个项目登记打新的行为,不会降低购房者买房的需求。
 
所以, 降的主要是“虚火”。
 
在武汉光谷,以前新房的房筹比(单次开盘时售房套数和认筹人数之比)普遍在1:5,甚至1:10以上,“一房一票”之后,房筹比已经降到了1:2以下。
 
也就是说,项目开盘前登记的人数不会那么多了,但是 “实客”比例会增加 ,项目只要把抢客的时间点前置就好,对于整个市场的影响不会太大。
 
至于有些人杠的那些,登记人数多,开盘现场人山人海,更能刺激购房者下定,登记人数少,现场一凉,购房者就不容易被撺掇着下单了……
 
你怕是没听说过一个工种,叫做“气氛组”吧?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小小的城市“补丁”,会引起全国楼市的轩然大波呢?
 
因为大环境太风声鹤唳了。
 
7月22日的那个电视电话会议,确实吹响了新一轮密集调控的号角。
 
从第二天开始,新政紧锣密鼓,全国开花——
 
7月23日:
 
上海政策“打补丁”,堵住“打新”和“破限购”的漏洞,并大幅调升房贷利率;(具体可见《对,我们正站在新一轮密集调控的前夜……》)
 
7月26日:
 
重点房企买地被“限购”,“三道红线”变成“四道红线”;(具体可见《终于,连房企也要被“限购”了》)
 
无锡和绍兴官宣,建立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机制;(具体可见《下沉中的“二手房指导价”》)
 
“二手房中介费“限高”,不得超过当地社平工资三倍”的传闻流出;
 
7月27日:
 
上海银保监局向银行和金融机构连发17张罚单,主要违法违规事实均涉及房地产市场;
 
7月28日:
 
深圳开展房地产中介机构专项整治,严查中介诱导消费者购买“产办公寓”、使用“气球贷”、伪造假流水等行为;
 
广州发文,严查中介发布虚假房源行为;
 
7月29日:
 
武汉官宣“一房一票”新政;
 
住建部约谈银川、徐州、金华、泉州、惠州5个城市,要求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
 
……
 
怎么样,是不是每天一睁眼,脆弱的小心脏都要经历一轮(或者N轮)新的刺激?
 
地产股的股价,这几天,一直都是这样的——
 

 
从跌跌不休,到趴下装死。
 
也难怪中诚信忍不住了, 紧急下调了房地产的行业展望 ,本来还是“稳定”的,直接调成了“负面”……
 

 
在这个敏感的时间节点上,无论出什么新政, 负面的那一部分,总会被无限放大。
 

 
其实,回顾中国地产行业这二十多年,听得最多的,还是“黄金十年”和“白银时代”。
 
最初,地产行业仿佛一个人人弯腰就可以捡到黄金的暴利时代,2014年,万科董事长郁亮提出地产进入白银时代,虽不如黄金,但依旧是贵金属。
 
因为“房住不炒”的政治定性,从2019年开始,房地产不得不快速去金融化。
 
已经有人开始认为,当投资属性褪去,立足于使用价值的话, 地产已经没有了“贵金属”属性,进入“青铜时代”。
 
而两年之后,面临全面收紧,风雨欲来的大环境,再加上教培行业足够铁腕的“珠玉在前”,仿佛只用了几天时间,大家就迅速摆正位置,接受了现实——
 
房地产也是挡在生娃路上的阻力啊!
 
对于行业前景的判断, 怕是已经进入“黑铁时代”了。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去想的话,其实,住宅本身,并不是生娃路上的阻力啊。
 
让年轻人绝望的房价才是。
 
不合理的住房制度才是。
 
过度金融化和高杠杆才是。
 
处处击鼓传花的房地产市场才是。
 
从这个角度来说, 现在面临的变革当然不是倒退,而是另一种重塑。
 
如果改革顺利推进,如果真正可以租购同权,如果能给中低收入提供充足的住房保障。
 
又如果年轻人不掏空六个钱包,就能有片瓦遮头,又或者能够“让市场归市场,让保障归保障”……
 
房地产这个行业,根本就不会成为影响生育意愿的“三座大山”,而应该是安居乐业的基石。
 
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