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余,叫上三五好友玩玩游戏,是很多人都热爱的休闲方式。不过游戏玩的过于激烈,甚至有了生命危险,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最近,一则名为《大学生玩‘死亡游戏’险送命》的新闻引发了公众对于此类游戏的关注。长沙一名大二学生为追求所谓的“濒死体验”,玩死亡游戏导致重型颅脑损伤,使大脑缺血缺氧导致意识丧失,直接危及生命。据报道,这种游戏在高校里里还有不少爱好者。 “死亡游戏”究竟为什么能致人昏迷,其带来的“濒死体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
昏厥的原因是大脑缺氧
只要通过网络搜索,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死亡游戏”并不是最近开始流行的。10多年来,全国各地有不少的有关于类似“死亡游戏”或“催眠游戏”的事件被报道。可见,这个游戏虽不为公众熟知,但也在通过各种方式流传。按照网传的步骤,游戏一共需要分成三步:
  • 深蹲,进行数次深呼吸后憋气;
  • 起身,靠墙站立;
  • 让他人马上用力按住心脏部位。
如果操作成功,几十秒之内,体验者就会失去知觉晕倒。看似简单平常的动作,为什么就能让一个好端端的健康人晕过去呢?这就要从游戏的两个动作说起。
首先来说说深蹲。根据福建省立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钟日荣介绍,深蹲后起立昏厥,是典型的“体位性低血压”的症状,它是由于体位的改变,比如从平卧或者下蹲,突然转为直立,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低血压。
如果人保持着长期深蹲的姿势,会导致体循环压力增加,就意味着回到心脏和重新输出的血液都减少,从而造成脑供血不足。此时突然站起,很容易站立不稳,视力模糊,头晕目眩,软弱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最严重的可能直接昏厥。
明白了“体位性低血压”,再来说说第二个动作:按住心脏。它的作用是做进一步压迫心脏、抑制呼吸,导致流回心脏的血液减少,减少脑部供血。看到这里,答案已经很明显了:所谓的“死亡游戏”,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使得流经大脑的血液减少,从而造成大脑缺氧,最终造成昏厥。
大脑是人类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其重量只占全身体重的2%~3%左右,但其耗氧量却可达到全身的20%,所以大脑对于氧气的供给也是极为敏感的。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主任刘少波说,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平均脑血流为每分钟100克脑组织40至60毫升左右。当每100克脑组织供血低于10毫升,神经细胞就会停止工作,脑功能也相应受到影响,包括感觉功能障碍、精神意识异常,严重者导致意识丧失等,直接危及生命。
 

 
▼▼▼
“濒死体验”快感来源于何处?
大脑缺氧,看来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那为何还有那么多人为了体验这种“濒死体验”,不惜冒着生命的代价,甚至成瘾?据说,“死亡游戏”导致昏迷的前一刻,体验者可能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就像吸毒产生的快感一样,诱使体验者反复去尝试,不断寻求刺激。在以往的报道中,一些尝试者曾经试图描述过自己玩死亡游戏昏厥后的体验。经过整理,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类:
1、体验者会产生一些幻觉,看到一些比较特殊的经历。具体内容因人而异,有回忆过往的经历的,也有可能类似“噩梦”的负面体验。
 

 
2、体验者描述自己进入一种“虚无”中,感到放松,“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以上内容来自知乎)
以上的感性描述,看起来有一份“神秘”的色彩,我们如何对这些看起来像是电影一样的体验进行科学的解释呢?
我们都知道,人的在做一些事后(比如进食、听音乐等),大脑会分泌出一些可以让人感到轻松愉快的荷尔蒙来进行“奖赏”。目前,对于大脑在缺氧损伤时发生的变化,科学界虽然还未形成共识,但也有一些的学者,却声称他们发现了大脑在缺氧时,也可能启动类似的“奖赏”机制,而且程度更为剧烈。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科学博士后比利·戈登就曾通过研究发现,当大脑缺氧,脑细胞开始迅速死亡,引起一系列与谷氨酸有关的生化反应,让人产生清晰的幻觉。同时,下丘脑与垂体内的β内啡肽与鸦片样受体结合,也会加强缺氧后的快感,其作用强度是吗啡的80倍,而且β内啡肽会激发安全感,让人感到放松。当缺氧产生的β内啡肽与多巴胺、催产素等联合作用,会产生极度的快感,这时即使做伤害自己的事情,痛觉也已经麻木了,而且大脑的杏仁核会抑制恐慌反应——这是一种保护性的机制,让人害怕而远离危险。
这一研究得到了许多人的印证——不仅是玩“死亡游戏”的人,很多在游泳时遇溺几乎淹死的人,以及在高海拔处面临极度缺氧的登山者都曾反映,在失去知觉之前感到快感。比利·戈登称,这种快感有可能非常强烈,甚至可以和海洛因等烈性毒品带来的效果相似,这也就解释了这种看起来危险的游戏为何让人感到着迷。
 

 
▼▼▼
警惕:数分钟就即可引发脑细胞死亡
前面提到,大脑对于氧气的供给是非常敏感的。甚至在某些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脑子不好使、转不动”的体会。那么如果缺氧到昏迷的程度,又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心理行为科副主任医师左小萍称,大脑缺氧4~6分钟就可以造成脑部损伤,6分钟以上就可以引发脑细胞死亡,而且这是不可逆转的过程。偶然一次窒息缺氧不一定会留下很严重的后果,但反复多次进行,脑细胞不断变性坏死,会破坏大脑功能,导致记忆力和智能下降,甚至出现幻觉、妄想的精神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
至于从窒息到死亡的时间,是因人而异,大脑有先天病变、脑动脉硬化、吸毒酗酒造成大脑衰退者耐受力较差,窒息后可能会立即发生死亡;年轻人大脑代谢能力强,可耐受的窒息时间较长,个别人在窒息后3小时还有呼吸和心跳。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网传的数个版本的“死亡游戏”操作步骤中,都曾提到“一旦体验者昏厥后,要立刻用各种方法促使对方醒来,如果在短时间内体验者无法苏醒,很有可能就会再也醒不过来了”。
而且,哪怕“身体壮实”“操作得当”,仅短时间内昏厥也会给人造成慢性损伤。更何况,人的昏迷状态中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像这次案例中的在昏倒中因为头部等部位磕碰造成严重损伤的案例比比皆是。所以,“死亡游戏”可以说是一项极其危险的游戏,应该坚决杜绝任何尝试。
▼▼▼
“窒息上瘾”并非“挑战极限”
提到死亡游戏,很多人还会联想起另外一群游走在“生死边缘”的人,他们通常被称为极限运动爱好者或者“冒险家”,总是热衷于挑战一些高难度、高风险的运动:比如攀岩、极限单车、登山等等。很多人为了完成一些挑战,同样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么,“死亡游戏”和这些运动相比,又有怎样的区别呢?
笔者认为,在冒险运动中,参与者通常需要掌控自己的身体,突破自己的身心极限达到目标,这对于人的身心发展都有积极意义,这和“死亡游戏”有着本质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奥柯尔维通过直接对话与表格调查的方式对293名冒险运动者进行了研究,他观察到,他们都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在从事冒险运动时,并不是轻率、鲁莽,而是完全了解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所使用的设施,而且将天气以及其他可能发生的变化、应采取的应变措施等都考虑周到,力争在运动中万无一失。
 

 
▲1997年柯受良驾车飞跃黄河
反观“死亡游戏”,它仅仅是通过一种极其微小的动作来获得巨大的快感,本质上仅仅是一项类似于吸毒、酗酒的心理逃避。由于存在上瘾的可能,体验者很可能会不断沉溺其中,甚至丧失理智,逐渐加重对身体的伤害。所以这样的行为,充其量只能说是“作死”罢了,和“冒险”相比,根本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