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是独特的,每一个的特色都是不一样的,而它们的名字都是历史文化而沉淀的,那傈僳族的名字由来,住在哪里?

傈僳族的名字由来:

[lì sù zú]傈僳族既是他称也是自称。

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时期的著述。时人樊绰在《蛮书》中称之为“栗粟”,认为是当时“乌蛮”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到明代仍把傈僳看作是“罗罗”(彝族)的一个分支,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说:“栗粟者,亦罗罗之别种也。”

傈僳这一名称,除有关史籍用字稍有不同外,1000多年来沿用至今。

傈僳族住在哪里:

傈僳族的住房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建筑形式。怒江地区及四川盐边一带的傈僳族住房多以竹篾房和木楞房为主;丽江、德宏和四川西昌等地区的住房则以土木结构为主。竹篾房又称“千脚落地房”,建筑时先在斜坡上竖立几十根木桩,在木桩上面铺盖木板,四周围以竹篾篱笆,上覆茅草或木板。屋内一般分为两间,进门第一间为客室,屋中央设一大火塘,上面置铁三角或3块石头,作为烧饭时的支撑,客至都是围火塘而坐。第二间为男女卧室,一般不允许外人进入。若子女结婚,有的另盖新房,有的则将房屋面积扩大,父母住内室,子女住外室。竹篾房的下面,一般作畜厩。

散居在兰坪、维西一带的傈僳族,大多喜欢住木楞房。这种房屋的形状很像一个大木匣,四周用长约5米、粗20厘米的木楞横架而成。其法:将长度相等的圆木两端破成凹凸型,然后交叠成长方形作墙壁,四壁着地托住房梁,用横木固定。整幢房子可以不用一寸铁钉,也不留一丝缝隙,可谓巧夺天工。房屋较大的分为两间,小的仅一间。常在侧面开门,中间置火塘,家人即围火塘而卧。屋顶用木板覆盖,用石头紧压木板以防滑落。

内地的傈僳族,受汉、白、纳西等族的影响,大都采用较为经久耐用的土墙房。以木头为柱,用土冲墙围四周而成,一般开有一小窗,屋顶用草或木板覆盖而成。土墙房的四壁用红土拌稻草冲成,因受冲力挤压牢固性强,可使用几十年;有的房屋盖顶的木板、瓦片早已损坏,但土墙仍坚硬如铁。

你知道傈僳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