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今极品对联佳句欣赏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全连蕴含着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意思。对联的头尾还嵌入新春两个字,中间嵌入了“嘉节”两个字,合起来“新春嘉节”,非常巧妙。

若不撇开终是苦;

各自捺住即成名。

横批:撇捺人生

——这一副对联写尽了人生哲理。“若”字的撇笔,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 “各”字的捺笔,只有收得住,才是“名”字; 一撇一捺即“人”字。“撇”与“捺”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住;既要学会放弃,又要懂得坚守,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撇”不“捺”,为人就没有原则、分寸;只“捺”不“撇”,为人就过于计较、拘谨。“撇”“捺”互相弥补,互相支撑,相辅相成,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人”。对联中奉劝人们“撇”开的是人生的欲望、诱惑、贪念等等,建议人们“捺”住的是淡泊、寂寞、坚守等等。人的一生,就是要既能“撇”得开,又能“捺”得住,正所谓: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青山不墨千秋画;

绿水无弦万古琴。

——这是一副描写山水的名联。青山虽然不曾着墨,但却是一幅留存千秋的美丽画卷;碧水虽然没有琴弦,但却亘古至今,奏出悠扬动听的琴声。图画、琴声远不能比青山碧水之美,清淡中出奇趣,简易里寓深意 作者用寥寥几笔 勾勒出 青山碧水天人合一的优美意境。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此联乃清朝邓石如自题于书房的楹联。春风有包容接纳万物的博大情怀;文辞笔墨如秋水一般,不沾染半点世俗尘埃。何等气度,何等清高。

孙行者;

胡适之。

——清华大学1932年入学考试国文试题,由陈寅恪教授命题,曾经出过一个三字的上联:“孙行者”。据说只有一位考生对得最精彩,对句是:“胡适之”。

孙行者、胡适之,都是人名;一古一今、一武一文、一虚一实、一神一凡,又都是名人;这两个名人,可以说,又都是赴西天的取经人。这是意对。胡、孙,都是猴子的别名,是名词;行、适,都有走动的意思,是动词;者、之,都是文言虚词。这是文对。讲音韵:平仄仄,仄平平,是格律对。这副三字的对联,真是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对仗工整、自然天成。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此句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此句在《增广贤文》中有收录,是其治学名言,旨在鼓励人们不怕苦多读书,只有勤奋才能成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现悬于东林书院依庸堂内的一副著名对联。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

这副对联是劝勉读书人要以经国济世为己任,至今仍有启迪、教育意义,也就是要求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学以致用,而不要死读书,读死书。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作战;

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擒拿。

——传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一个自诩“中国通”的日本人在城墙上挂出一支上联,挑战似地征对:“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成战;” 面对侵略者的挑衅,有位中国百姓不顾生命危险,挺身应对:“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全拿。” 这一妙对可谓有力回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挑衅者听罢愕然。

2. 对联及其赏析30条

对联鉴赏,大致也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鉴赏一样,应分为内容和形式两项,从这两方面去欣赏;所不同的在于对联往往与书法艺术相结合,所以,对联鉴赏应有对联内容、表达手段和书法艺术(限张贴及悬挂联)三个方面。

一 对联内容 对联的内容应是对联鉴赏的最主要部分。我想,是否从这么几个方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看对联的内容: 第一,先看对联的句子是否顺畅。

我们阅读小说、朗诵诗歌、欣赏戏剧、看电影电视,都有这个问题。句子不顺畅,直接影响到表达。

前面说过,有人在创作对联时,为了某一个字或几个字对得工整,有时会照顾不到整句话的连贯性,以至使对联的句子出现或晦涩、或牵强等情况。如果是比较长的对联,还必须先断句;如果连断句都解决不了,就会直接影响到对其内容的理解和领会,根本谈不上什么鉴赏了。

光是句子通顺还不行,还要考虑其句子之间的层次是否清晰,上联和下联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有没有次序颠倒、言语矛盾之处。一旦遇到连句子都不通顺,或者前言不搭后语、令人莫名其妙的对联,我看还是不再欣赏的好。

——这应该是对联鉴赏的第一步。 第二,再看对联要说的内容。

如名胜楹联,是写风景的,还是写人物的?是写历史的,还是写传说的?是褒扬,是贬斥,是歌颂,还是批评?是叙述,是描写,是议论,还是抒情?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感慨,还是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情感?如果欣赏历史名人纪念地(如武侯祠、关帝庙、岳飞庙、韩愈祠等)的楹联,就要对这位历史人物有所了解,如他的出身、经历、主要业绩、功勋、历史上和现在人们对他的评价等等;如果是欣赏佛寺的楹联,还要懂得一些佛教常识、佛学术语,以及这个寺院不同于其他寺院之处(如登封的少林寺,因北魏时达摩在此面壁修行。被认为是禅宗祖庭;洛阳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一所寺院)等等;如果是欣赏道观的楹联,还要有一些道教的常识,懂得一点道教术语,以及这所道观的独特之处(如鹿邑太清宫,是老子家乡为纪念他而建的道教建筑)等等;如果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则要对该名胜有个大概的了解,如名胜所处的位置、开发的年代、名称的缘起、有何著名景点、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到过、现在还有哪些遗迹(如辉县百泉,因泉眼众多而得名,泉水注入卫水,故有“卫源”之称。

隋代始建卫源庙,以后陆续建殿阁亭台、水榭石桥,成为湖光山色并美的旅游胜地。历代有皇帝、高官、文人、学士来此游览、隐居、讲学。

现存有纪念晋代隐士孙登的啸台、纪念北宋哲学家邵雍的邵夫子祠、纪念明清之际学者孙奇峰的孙奇峰祠、民国间为纪念冯玉祥在此兴修水利而建的冯泉亭等诸多景点)等等……一句话,凡是与此名胜有关的一切东西,都有了解的必要。不然,就会直接影响到对名胜楹联的鉴赏。

如洛阳市北吕祖庙后殿一联: 东南瞻崿岭,千层翠黛朝凤阙 西北听洪水,万丈波涛出龙门 这是一副写当地风景、地理位置的楹联,从中可知该庙处于黄河岸边的山上。而与吕祖却没有什么关系。

如百泉邵夫子祠击壤亭一联(清末光绪间辉县知事康曾定题): 精义入神,著皇极经世六十卷 同声相应,有夏峰继轨五百年 上联“精义入神”,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精研微妙的义理,进入神妙的境界。用于哲学家,十分恰切。

“皇极经世”,是邵雍的主要著作之一。下联则是说从北宋邵雍以后,大约500年,有孙奇峰来这里继承其事业。

“同声相应”,出自《周易·乾》,比喻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与前面的“精义入神”一样的当。

“五百年”,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闻名于世的人)。” 看来,要读懂一副对联,特别是名胜联,理解其内容,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怎么办?我建议:一方面,平时要注意留心对相关知识的积累。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方面,到某地旅游,事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这算是应急吧。如要去少林寺,有关的书很多,可事先了解一下其历史渊源(建于北魏,公元495年)、有关历史人物(如达摩从南朝梁过江而 来,面壁十年,传授佛教禅宗,后将衣钵法器传给了二祖慧可)、历史事件(如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嵩山少室山下,西北是洛阳,东北是郑州)、其独特之处(禅宗祖庭、少林武术、最大的塔林)等等。

这样,在那里若遇到有关的名胜楹联,就不会束手无策。 如少林寺山门外西石坊一联: 心传古洞,严冬雪拥神光膝 面接高峰,静夜风闻子晋笙 上联说达摩在寺后的山洞里修行,神光在雪地里求法。

“神光”,人名,俗姓姬,洛阳人,博览群书,尤其精于玄理。一年冬天,赴少林寺向达摩求道,在雪地里侍立一夜,至雪深没膝,达摩仍不为所动。

他用短剑斩断自己的左臂献上,达摩见他如此诚挚,这才授以《楞迦经》并衣钵法器,赐名慧可,成为禅宗二祖。下联说少林寺面对嵩山少室山,西北有缑氏山。

“子晋”,周灵王太子。传说他喜欢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后于缑氏山(在今偃师市境内)山顶乘鹤升仙。

此外,还。

3. 对联五十句,写赏析表现手法

以下有春联有对对联的内容,注意呵(另春联格式为:横批:盛景争春 上联:楼外春阴鸠唤雨 下联:庭前日暖蝶翻风 以下各联均为此格式) 1.盛景争春 楼外春阴鸠唤雨 庭前日暖蝶翻风 赏析:‘唤’字用得神秘,而“翻”用得最为活泼,巧妙,把风的活动写得很形象,再说暖蝶如何‘翻’风,这倒有点意思,‘逐’字把春这一景象给拟人化,形象解释了鸟声因春‘逐’而来 。

2.吉星高照 新春富贵年年好 佳岁平安步步高 赏析:每联都是三个词组,即: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两联词组相同。

这副春联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词。“春”、“岁”,“富贵”、“平安”都是名词。

“年年”、“步步”都是副词,“好” 和“高”都是动词。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3.前程似锦 减负恤民,浩浩东风常送暖 扶贫解困,潇潇春雨总关情 赏析:此联横批用“前程似锦”,则是与对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对党中央“常送暖”和“总关情”的无比感激之情,也赞颂了党前程远大,辉煌灿烂。 4.新春大吉 春回大地百花争艳 日暖神州万物生辉 5.心想事成 好时代好风光处处有好人好事 新社会新气象天天谱新曲新歌 4及5赏析:4、5这类春联概括了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新时代的新面貌,透露出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

6.万事如意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 7.福星高照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6及7赏析:6、7这类家庭春联是表达了对未来一年的祈福和祝愿,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遂心,吉祥如意。8.团圆暖春 冷冷暖暖方是年味 分分合合尽显年意赏析:这幅春联最好的地方在于冷冷暖暖,分分合合。

意思相反,诠释到位。冷冷暖暖将的是天气冷,情意暖暖。

分分合合指的是家人一年到头相聚的喜悦。甚有年意。

而横批恰到好处,画龙点睛。十分有意思。

希望你们多多看看,品味品味9.新春大吉 门迎四海千重福 户纳乾坤万里财赏析:福、财是喜庆词语,四海、乾坤是借代,也是夸张的手法。主人用这副春联,希望能迎到四海很多的福禄,纳入乾坤很远的钱财。

门、户属于代词,代表主人。10.福满人间 东成西就四季来财家兴旺 南和北顺八方进宝福满堂赏析:这是一副生意人家的对联。

表达了主人在新一年的心愿,希望能在新的一年做生意能够东成西就,南和北顺。和气生财嘛,做每一宗商品交易都能成功,顺顺利利,就手,生财。

生意兴旺了,自然钱财到手,福禄进门,家业兴隆。 11.春回大地 东风送暖文明第宅春常在 千祥云集琴瑟人家庆有余赏析:春天来了,暖暖的东风频频吹来,给我文明富裕之家庭送来春的气息,文明之家春天常驻。

东风隐喻了国家关注民生的政策,国富民强。千万种吉祥之彩云聚集的爱好音乐的人家,琴瑟和声,社会和谐歌升平,吉祥人家用美好的音乐来庆祝年年丰衣足食,富足有余。

福禄,纳入乾坤很远的钱财。门、户属于代词,代表主人。

12.天人合一 二十四时节气,乾坤竞秀 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赏析:此幅的主题为“和睦”。上联从一年的24节气、从乾坤写起,下联写祖国的56个民族,数字照应,横批最具特色“天人合一”,既照应上联,又紧扣下联。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四时之景和百花争春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且“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前年流传下来的“魂”,是我们祖祖辈辈、一代代人所不懈的追求和美好的境界。

因此,此联概括性强,起笔大气,奠定了“和”的主旨!13.万象更新 党心、民心、万众一心,科学发展春风起 国运、家运、宏图大运,社会和谐旭日升赏析:此幅对联的主题是“和谐”。从党和国家的高度写起,对应人民和家庭,把目前大力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和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渗透其中,既有高度的政治性,写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又有春风四起、旭日初升的自然景象。

因此横批“万象更新”恰如其分,点明了这幅对联的主旨。这幅对联,为春晚“和谐”节目的进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4. 国泰民安 和和顺顺千家乐 月月年年百姓福赏析:此幅对联的主题是“和顺”。看似平平常常的语言,实则蕴涵了深刻的内容,在千家万户的“乐”在其中,在老百姓的“福”气洋溢中,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实在是中华民族的期盼和追求。

横批“国泰民安”道出我们共同的心声,也是在欢呼中华民族大家庭“和顺”的春天的到来。

这幅对联,为春晚的节目更进一步推向高潮。 15.新春大吉 天和、地和、人和,和融华夏 歌美、舞美、花美,美在今宵赏析:此幅对联的主题是“和美”。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上联从这里写起,而且是天和、地和、人和,这就是“和”的最高境界了,中华大地全部占有了“和”,那该是多么美好的向往!下联落笔现实,点出春晚的节目“美”,难忘今宵,美在今宵。

横批“新春大吉”增强了节目现场气氛。16.连年有余 春好禾苗壮 人新稻谷丰赏析:这是体现农民对新的一年祈望与祝福的春联。

17.读书救国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4. 春联及赏析

春联及赏析: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全连蕴含着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意思。对联的头尾还嵌入“新春”两个字,中间嵌入了“嘉节”两个字,合起来“新春嘉节”,非常巧妙。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这是一副传统春联,深得世人喜爱,所以使用非常普遍广泛,影响较大。

联意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世间一切事物都除旧布新,得以新生和发展。“一元复始”,指新的一年又要开始。

“万象”,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更新”,除旧布新。

联语紧切新春佳节世人辞旧迎新的心态,简洁明快,言约意丰,凝炼工整。因此,人们除了单独作春联外,还常常以它为春联的基本词组,构成较长的新春联,如“一元复始春光好;万象更新喜气多。”

“瑞气盈门,一元复始;春风拂面,万象更新。”等。

人登寿域; 世跻春台。——这也是一副传统春联。

春为一岁之首。中国民俗,不论出生在哪个月份,大多以“过一年,长一岁”推算,而健康长寿又几乎是所有人的愿望。

此联就是表达的这个祝福。“寿域”,指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

“春台”,春日登眺览胜之处。常作太平盛世的象征。

联语既切春节,又含祝福,言简而意深。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这是一副传统春联。此联出典于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桃符都是古代人们在春节时用来驱除邪鬼的道具。

现在春节燃放鞭炮,过去没有发明火药之时没有鞭炮,就用火烧竹子,使其毕剥发声,来驱除山鬼瘟神,称之为“爆竹”。“桃符”也是古时民俗,用桃木板画神像挂在门旁,以驱鬼避邪,每年春节都要更换。

大约从唐、五代开始在红纸上写表示吉祥、祝福的文字(即春联),但春联称“桃符”一直延续到清代。写春联以迎新春佳节,已是几乎所有华人的习俗,长盛不衰,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容常有更新罢了。

该联选取春节期间传统民俗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两种典型物品——爆竹和桃符,遣词组句,有声(爆竹之响),有色(桃符之红),形象鲜明,描绘生动,十分准确地表达了“除旧迎新”的主旨。联句语言精练,声、色俱备,对仗工整,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广泛流传而不衰。

一元二气三阳泰; 四序五福六合春。——这是一副使用了数字入联和词语典故的传统春联。

上联“一元”,指事物的开始,这里指一年之始。“二气”,指阴气和阳气。

“三阳泰”,即三阳开泰。《易》中,农历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冬至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

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所以旧时以“三阳开泰”或“三阳交泰”为岁首称颂之语。

下联“四序”,指春、夏、秋、冬四季。“五福”,五种幸福。

《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桓潭《新论》:“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多。”

“六合”,指上下前后左右四方,凡指天地之间、整个天下。联语巧用数字,用典恰切,既合节日,又表达了对天下所有人的良好祝福。

梅呈五福; 竹报三多。——五福,即寿、富、康宁、好德、老终命。

见《尚书·洪范》。三多,即多福、多寿、多男子。

见《庄子·天地》。联写冬物,意在以之迎春祈福。

既能援引典故,使其意绪丰富,又用词简练,对仗工稳,此春联遂广为应用。两袖清风,造福大众; 一身正气,振兴中华。

——元代诗人魏初《送杨季海诗》有句“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以“两袖清风”喻杨季海为官廉正,囊空如洗。后世沿袭,成惯用语。

此种春联,并非随处可用,一如衣饰,须量体而服。此联只宜于政府机关。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此联乃清朝邓石如自题于书房的楹联。

春风有包容接纳万物的博大情怀;文辞笔墨如秋水一般,不沾染半点世俗尘埃。何等气度,何等清高。

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花永开。——春天代表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年四季都是春天的话,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欣欣向荣、兴旺的样子;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斑斓,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一年四季如春,天天百花盛开,形容社会蒸蒸日上、生活红红火火,这是个美好的祝愿的意思。此联联概括了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新时代的新面貌,尽情地抒发了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

迈步迎春,春风扑面;抬头见喜,喜气盈门。——词人李清照十分赞赏欧阳修《蝶恋花》一词“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盖以为三“深”字连用,其用不同,殊为奇妙。

此联“春”“喜”二字亦各连用,前后词性不同,颇与其相类。兼之一“迎”一“见”,前者有意,后者无意;前者“有我”,后者“无我”,对举工整且意绪丰美,此针顶联实为佳对。

惠风远拂,神州溢彩; 丽日高悬。

5. 中国经典书写对联,名言,名句总汇

中国最牛的经典名联大全 金石乐; 书画缘。

笔永健; 艺常青。 竹无俗韵; 梅有奇香。

卧游五岳; 坐拥百城。 砚生云海; 笔舞龙蛇。

诗情画意; 琴韵书声。 松风煮茗; 竹雨谈诗。

书来益寿; 金石延年。 文章江海; 书籍林泉。

书林漫步; 学海遨游。 亲师取友; 敬业乐群。

闻鸡起舞; 跃马争春。 笔力千军阵; 词源万马兵。

坐对贤人酒; 喜和智者诗。雨过琴声润; 风一翰墨香。

剑气冲星斗; 文光射云霞。 落笔撼五岳; 成诗凌九州。

文心清若水; 诗胆大如天。 鼓琴仙度曲; 种杏客传书。

欲各天下事; 须读古今书。挥毫列锦绣; 落纸如云烟。

文章千古事; 花月一帘春。 多勉日新志; 能为岁寒枝。

诗写梅花月; 茶烹谷雨春。 水楼容我静; 大地任人忙。

功高斯不伐; 理定自无争。 性癖耽佳句; 心清闻妙香。

伴我书于卷; 可人花一帘。 立德齐今古; 藏书教子孙。

聊收静者趣; 且读古人书。 琴焦无俗韵; 松古有劲风。

水斋容我静; 大地任人忙。 行修而名立; 理得则心安。

洗砚鱼吞墨; 烹茶鹤避烟。 慧眼观天下; 妙笔写春秋。

知不足者好学; 耻下问者自满。 柳絮体媚无骨; 梅花形瘦有神。

文情生若春水; 弦咏寄之天风。 得其名得其寿; 多所见多所闻。

以正气还天地; 有大功于国家。 近知近仁近勇; 希贤希圣希天。

读书不求甚解; 鼓琴足以自娱。 挟风云于翰墨; 罗象纬在心胸。

夜月琴声书韵; 春风鸟语花香。 墨海千帆竞发; 书林万卉争芳。

读书寄怀秋水; 对友如坐春风。风采三秋明月; 文章万里长江。

笔架砚池辞海; 诗花墨雨书林。 精神到处文章老; 学问深时意气平。

文章似水清无玷; 气节如松直有心。 高山流水诗千首; 明月清风酒一船。

春意犹融文明意; 花香更带翰墨香。 琴窗古韵长生趣; 艺苑温馨足慰情。

为学深知书有味; 观心澄觉室生光。 花木清香庭院翠; 琴书雅趣画堂幽。

书从疑处翻成悟; 文到穷时自有神。诗传画意王摩诘; 船载书声米舍人。

一室图书自清洁; 百家文墨足风流。 安得闲门常对月; 更思筑室为藏书。

家有藏书墨庄香远; 门无俗字竹径风清。 山水幽深襟怀妙远; 读书夙好心气和平。

汉石周金鸿文永宝; 林风山月雅兴长留。 云树千山风泉万壑; 山门一扇石屋半重。

自号酒徒胸中全无糟粕; 人称浪子笔下颇有波澜。 做数件可流传趣事消磨岁月; 会几个有见识高人论说古今。

诗书画; 松竹梅。 雁外无书; 诗内有天。

词近愈远; 意浅偏深。 芝兰气味; 湖海襟怀。

博通上下; 雅集古今。 友天下士; 读古今书。

胸中波澜; 笔底风雷。 广撷众彩; 博览群收。

砚磨雾起; 笔染云生。 笔酣墨畅; 心旷神怡。

斧藻其德; 竹柏之怀。 杯浮梅蕊; 诗凝雪花。

樵语落红叶; 经声留白云。 风助飞雪舞; 诗伴落梅吟。

栽培心上地; 涵养性中天。 吟雪诗情热; 画松翠笔娇。

风云三尺剑; 花鸟一床书。 山岳起翰墨; 江海焕文章。

院闭青霞入; 松高老鹤寻。 从来多古意; 可以赋新兰。

读书清磬外; 春雨暮钟时。 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纵谈中外声; 洞澈古今情。 著书惊日短; 看剑引杯长。

笔端通造化; 意表画云霞。 书林含馥郁; 艺海贮英华。

友古今善士; 读中外奇书。静与鱼读月;笑对鸟谈天。

花月联知己; 诗书结静缘。 云来画檐宿; 龙向墨池归。

诗书得古趣; 风月畅真情。 细雨闲开卷; 微风独弄琴。

书中乾坤大; 笔下天地长。 把酒知今是; 观己悟昨非。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少时饱经磨砺; 老来不畏风霜。

俯仰无愧天地; 褒贬自有春秋。 戒骄风清月朗; 除躁海阔天空。

其人贤于管乐; 斯文品自随和。 雅言诗书执礼; 益友直谅多闻。

笑谈天地今古; 苦究字词句篇。 燕雀应思壮志; 梅兰珍重年华。

大同无少长老; 至乐有天地人。 少言不生闲气; 静修可以永年。

骄傲来自浅薄; 狂妄出于无知。 未能一日寡过; 恨不十年读书。

一生清风明月; 四壁名绘法书。秋水为神玉为骨; 词源如海笔如椽。

登临书山叹观止; 欲渡学海愧胜游。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心中常贮千里志; 笔底能开常春花。 山川佳色澄悬镜; 松竹清阴静读书。

删繁就简三秋树; 立异标新二月花。春云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

追摹古人得高趣; 别出心裁在一家。 竹荫遮几琴书润; 花气熏窗笔砚香。

千古文章书卷里; 百花消息雨声中。 心触清机亲翰墨; 目游润景足精神。

左壁观图右壁观史; 东牖养蕙西牖养兰。 博览群书见多识广; 兼采百家目明耳聪。

花竹满庭四时生趣;读书万卷一理润深。玉树临风冰壶映水; 珊瑚架笔玳瑁装书。

秋月春花当前佳句; 法书名画宿世良朋。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 古人有困而修德穷而著书。

[风趣轶闻]独脚兽 比目鱼 水底月 镜中花枕头枕枕 踏脚踏踏 水车车水 火钳钳火 声声色色 本本原原 清清洁洁 龌龌龊龊上上下下 短短长长 重重迭迭 弯弯曲曲 一天星斗 万里江山 瓜熟蒂落 藕断丝连柴多火旺 水涨船高 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竹雨松风梧月 茶烟琴棋书声朝朝朝朝朝朝夕 长长长长长长消 长长长长长长长 行行行行行行行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各灯登阁各攻书 同椅倚桐同观月 双手推开窗前月 一石击破水中天 千年龙潭。

6. 对联赏析

“当春夏之交,风雨晦明之间;朝晖夕阴。”

这副荟萃宋代四名家杰作佳句而撰成的妙联,林壑尤美”、幽雅清隽的胜境,亦谪居之胜概也,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吞长江”,

诗兴大作,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披襟频依栏。

上联是说诸葛亮的两个《出师表》酬答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谊,因为里面提出了用人唯贤。上联中“衔远山:何绍基撰岳阳楼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及“鞠躬尽瘁、王禹偁,浩浩荡荡“两表酬三顾,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其西南诸峰。

黄鹤飞去且飞去

白云可留不可留

崔颢题诗在上头, 一对足千秋。”“当春夏之交,日到天星

此联为【清】著名书法家。真是信手而就:“眼前有景道不得,秋冬雪月,才非工部。

近人游俊撰书。传说李白登此楼,一气呵成,但音节浏

亮而不拗口,实是我国名胜古迹浩如烟海题联中的上乘之作,又饶有风骨、苏轼四名家名篇之佳句而撰成的,

目睹此诗,迎素月,当以此为第一?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出自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愧学逊希文,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脱口而出。

下联是说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秋万世而不朽。”下联中的“送夕阳,林壑尤美,赏罚严明的治国方针。足见诗贵自然,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勾画出了一个夕阳晚照,送夕阳,气象万千。”“其西南诸峰,琅琊也,茶烟歇,体现了竭智尽忠兴复汉室的愿望,横无际涯,动静兼备,死而后已”的精神:“衔远山,大为折服。诗虽不协律。”严沧浪也说唐人

七言律诗。既自然宏丽,因为里面提出了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俯仰百变,吞长江,一泻千里、欧阳修,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把笔又登楼,草木际天,千里一色,正风来水面。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 这是明代文人游俊题在“三顾堂”正门的对联。说。

此联系伊秉绶集宋代文学家范仲淹,迎素月”,草木际天”,出自苏轼的《放鹤亭记》:“待其酒力醒

7. 经典春节对联及赏析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

一到春节时,春节对联随处可见,但你了解这些春联的意思吗?小编整理了一些春节对联的赏析,大家一起来学习下。 1.门迎四海千重福;户纳乾坤万里财。

福、财是喜庆词语,四海、乾坤是借代,也是夸张的手法。主人用这副春联,希望能迎到四海很多的福禄,纳入乾坤很远的钱财。

门、户属于代词,代表主人。 2.东成西就四季来财家兴旺;南和北顺八方进宝福满堂。

这是一副生意人家的对联。表达了主人在新一年的心愿,希望能在新的一年做生意能够东成西就,南和北顺。

和气生财嘛,做每一宗商品交易都能成功,顺顺利利,就手,生财。生意兴旺了,自然钱财到手,福禄进门,家业兴隆。

3.东风送暖文明第宅春常在;千祥云集琴瑟人家庆有余。 春天来了,暖暖的东风频频吹来,给我文明富裕之家庭送来春的气息,文明之家春天常驻。

东风隐喻了国家关注民生的政策,国富民强。千万种吉祥之彩云聚集的爱好音乐的人家,琴瑟和声,社会和谐歌升平,吉祥人家用美好的音乐来庆祝年年丰衣足食,富足有余。

福禄,纳入乾坤很远的钱财。门、户属于代词,代表主人。

4.上联:冷冷暖暖方是年味; 下联:分分合合尽显年意。 横批:团圆暖春 评价:这幅春联最好的地方在于冷冷暖暖,分分合合。

意思相反,诠释到位。冷冷暖暖将的是天气冷,情意暖暖。

分分合合指的是家人一年到头相聚的喜悦。甚有年意。

而横批恰到好处,画龙点睛。 5.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赏析:每联都是三个词组,即: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两联词组相同。

这副春联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词。“春”、“岁”,“富贵”、“平安”都是名词。

“年年”、“步步”都是副词,“好” 和“高”都是动词。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6.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 横批:新春大吉 赏析:这类春联概括了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新时代的新面貌,透露出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

人登寿域;世跻春台。 这是一副传统春联,春为一岁之首。

中国民俗,不论出生在哪个月份,大多以“过一年,长一岁”推算,而健康长寿又几乎是所有人的愿望。此联就是表达的这个祝福。

“寿域”,指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语出《汉书·礼乐志》:“愿与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则俗何以不若成康?”“春台”,春日登眺览胜之处。

《老子》:“荒兮其未央(无边无际。高亨注:犹云茫茫元极耳),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常作太平盛世的象征。联语既切春节,又含祝福,言简而意深。

椒花献颂;柏酒浮春。 这也是一幅典型的传统春联。

联用二典:上联“椒花献颂”,典出《晋书·列女传》:“刘臻妻陈氏者,亦聪辨能属文,尝正旦(正月初一)献《椒花颂》。其词曰:‘旋穹周回,三朝肇建。

青阳散辉,澄景再焕。标美灵葩,爰采爰献。

圣容映之,永寿于万。’”《椒花颂》后用来指代春节祝词。

下联“柏酒”,即用柏叶浸制的水酒。按古代风俗,春节期间饮柏叶酒,可以祝寿、避邪。

《汉官仪》卷下“正旦饮柏叶酒上寿。”《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

从联语内容来看,紧切春节风俗题旨,饱含祝福,言约而意丰。从形式上来看,“椒花”与“柏酒”,属小类工对,为传统春联佳作。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这是一副传统春联。

此联出典于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桃符都是古代人们在春节时用来驱除邪鬼的道具。现在春节燃放鞭炮,过去没有发明火药之时没有鞭炮,就用火烧竹子,使其毕剥发声,来驱除山鬼瘟神,称之为“爆竹”。

现在鞭炮也俗称“炮仗”、“爆仗”。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华人仍沿此燃放鞭炮的风俗。

不少农村以初一起床早,爆竹大而长竞相攀比,燃放的时间早晚也有一比,以表示家庭兴旺、生活幸福。上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城市考虑安全问题,多以地方法规形式在一定范围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若干年后,又纷纷“解禁”,可见这民俗影响之深远。

“桃符”也是古时民俗,用桃木板画神像挂在门旁,以驱鬼避邪,每年春节都要更换。大约从唐、五代开始在红纸上写表示吉祥、祝福的文字(即春联),但春联称“桃符”一直延续到清代。

写春联以迎新春佳节,已是几乎所有华人的习俗,长盛不衰,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容常有更新罢了。该联选取春节期间传统民俗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两种典型物品——爆竹和桃符,遣词组句,有声(爆竹之响),有色(桃符之红),形象鲜明,描绘生动,十分准确地表达了“除旧迎新”的主旨。

联句语言精练,声、色俱备,对仗工整,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广泛流传而不衰。 一元二气三阳泰;四序五福六合春。

这是一副使用了数字入联和词语典故的传统春联。上。

8. 欣赏对联

钱唐风物 撰写

某说联有三品,何也?盖联之为联,不外乎境界、对仗、格律三者。

联之境界乃联之根本,发乎心而撰联,故联为心声,其境界之品实为人品,有大经历、大智慧者其联必有独到之处,如东坡身经百劫而文风三变,其境界也随事渐高,故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之从容洒脱。此大境界,非常人可求而得之,惟其难得故曲高而和寡,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世之儒生以其茅店形容之陋且鄙而诟病,可乎?境界之中品者居多,碌碌众生间,间有所得辄取之为联,其意或与古人不谋而合,或别开生面,但得一理一趣而乐在其中。写景状物则真如亲见,抒情寓意则心有戚戚,技巧机关则意趣两胜,说理立志则众人服膺,无大理论而有小趣味仍不失为对联佳品。

境界之下品者亦常见于如今网络对联中,若写景状物则有造境之嫌,抒情寓意则多无病呻吟,技巧机关则贪造物之功,说理立志则有陈腐之气,无旨亦无趣,是为境界之下品。

对仗亦联之紧要,对联之所以为对联,对仗不可或缺。对仗之工稳严谨者,对仗之上品;若一词一字略有失对却不因此而害意,对仗之中品者也;若一句之中半数不对,上下片气势差异殊多,联而不对、对而不联,字词合掌则对仗之下品矣。

格律之品节与对仗略同,平仄相应、声韵相协,无失律之处则为格律上品;一词一字略有失律而不觉诘屈聱牙则格律之中平者也;若声调混乱不忍卒读者格律之下者也。

联之品节在于境界、对仗、格律之综合,其中境界为主而对仗、格律为辅,故境界上品者虽对仗、格律略有失对、失律之处仍不失为联之上品,若境界中品而对仗工稳、格律严谨者亦是联中上品;若境界中品而对仗、格律略失或境界上品而出律、破律、不对亦可为中品,因其稍事雕琢则上品之选也;若境界全无,只余对仗、格律空壳则联之教科书也,不足为中品,或境界因循古人,对仗、格律尚不及古人则亦联之下品。

某为三品联说,盖为茶馆评精之用,或可为它山之石。

又:

联于近代发展迅速,而向来理论总是出现的比较晚,95不揣冒昧、唐突对联,而尝试着总结一点自己的心得,期以一烛之微明助人兼自助,力或有不逮,当于大家笔枪唇剑中磨砺成长。

当今联律虽然多有纷争,但大体结构已然形成,意、句、字、律已然成为联中四项,且轻重有别,略论如下:

1、贵于立意

因袭前说,意在笔先、境由心生乃为文之精神所在。君子立意,贵在高绝超迈。若意高一丈,下笔摹画能存三尺;若意仅一尺,欲求千丈之势,可乎?是故君子为文贵审意,或思之而得、或行之而得,必有深意而后谋诸笔。

2、勤于索句

意得而无从下笔,是常人之病也,同是红叶,有起兴、有类比、有反复、有反诘,庐山有万千面目,得一可成佳句。而佳句者,一诗一联之文眼也,其他莫不自此句铺张而出,所以索得佳句,则佳联唾手可得。

3、精于炼字

佳句既得,更须字字推敲,务实每一字得其所在,而字字能揣摸得最细致处。95往往于炼字时不知身设何地,盖身与境化,人在庐山亦。推敲之后,读至细微处泪不觉下,是炼字臻于高明也。

4、严于审律

联律既未定,此项或无常说,但平仄相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可读而知之。此项议论良多,此处不敷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