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清初金陵怀古的诗词最好能鉴赏一下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坨.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县)人.明末清初诗人,曾在明朝为官.康熙十八年(1679),以布衣应博学鸿词考试,授官翰林院检讨.他博学多才,诗、词、文并工,是浙西词派领袖.曾与陈维崧合刻一稿,名为《朱陈村词》,并称“朱陈”.他还纂辑唐宋金元词五百余家为《词综》,为词学研究和创作提供了重要资料.著有《曝书亭集》.卖花声雨花台①衰柳白门湾②,潮打城还③.小长干接大长干④.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阑.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注释①雨花台:在南京聚宝门外聚宝山上.相传梁云光法师在这里讲经,感天雨花,故称雨花台.雨,降落.②白门:本建康(南京)台城的外门,后来用为建康的别称.③城:这里指古石头城,在今南京清凉山一带.④小长干、大长干:古代里巷名,故址在今南京城南.3赏析此词从南京的萧条景象,侧面反映清兵南侵对这座名城的破坏.江山依旧,人事已非,追怀往事,不胜感慨.上片描写南京的衰败零落.下片吊古伤今,抒发感怀.字字蕴涵着兴亡之慨.全词哀婉抑郁,清丽自然.[1]。

二、刘禹锡《金陵怀古》翻译鉴赏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 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 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

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诗可能写于次年初春。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

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究竟在哪儿呢?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

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排场,也早已销声匿迹。

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

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江心不沉的战船——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

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次于蔡洲。一时舳舻相望,旌旗蔽空,激战累日,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

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但曾几何时,东晋仍然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此山从此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

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有没有变异呢?没有,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

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

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

即由此化出。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

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有没有被后世记取呢?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玉树后庭花》?C。

三、金陵怀古刘禹锡中的名句

金陵怀古(刘禹锡)原文翻译赏析

此诗作于宝历二年(826)。时刘禹锡由和州返洛阳,途经金陵,有感而发,写下此诗。金陵,即今江苏南京,西周时属句吴,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在今天的朝 天宫一带修筑冶城。越国灭掉吴国后,范蠡曾在今天的中华门外长干里修筑越城,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山(今清凉山)置金陵邑。自三国时吴王孙权于此建都,此后东 晋、宋、齐、梁、陈及五代时的南唐,皆以此作为都城。金陵北倚长江天险,周围群山环绕,素有“龙盘虎踞”之称。这首怀古诗从写景入手,力图渲染一种古今盛 衰变化的气氛,作者的议论也是结合具体形象而阐发,显得自然巧妙而又深刻精练。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冶城,是春秋时吴国设立冶炼作坊、铸造兵器的地方,故址在今南京城内朝天宫一带。李白有诗云:“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征虏亭,故址在今南京市方山之南,为东晋征虏将军谢安所建,故名。李白亦有诗云:“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夜下征虏 亭》)这两句是写:江潮涨起,小洲沉落,斜晖映照,征虏亭孤。诗人想寻找东吴当年的冶城遗迹而来到江边,然而除了满眼的江潮,一无它物。傍晚时分,昔日的 征虏亭孤独地矗立在脉脉斜晖之中,不见了当年热闹的饯行场面(东晋征虏将军谢安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亭),物是人非,一片凄凉。开头二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 从写景中表现出来。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蔡洲,在今南京市西南江中,东晋时大将桓玄等曾在此屯兵。幕府,又称石灰山,该山地处 上元门至燕子矶沿长江南岸一带,东晋初年王导为丞相时,曾建幕府于此,故名。这两句是写蔡洲已长出了新草,嫩绿嫩绿的,那么惹人喜爱;幕府山上,仍然青烟 缭绕,风光依旧。蔡洲、幕府这些历史上的军事要地经历过岁月的冲刷,依然是芳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冯舒在评价此诗时说:“‘新草’,‘旧烟’,只四字逼 出‘怀古’。”(《奎律髓汇评》)诗人正是把古事今景融为一体,不由得让人感慨万千。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兴废,指国家的盛衰 兴亡。人事,人的所作所为。这两句是写:国家的盛衰兴亡取决于人们的所作所为,山川只是徒然具有险要的形势,是不足恃的。真是“六朝繁华今安在,昔时权贵 何处寻”。自认为“龙盘虎踞”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从而进一步说明人事的重要性。作者由眼前之景引发议论,深刻概括出“兴废由人 事,山川空地形”这一极富有哲理的结论。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后庭花,注释见《金陵五题·台城》诗。那一曲《玉树后庭花》啊, 幽婉哀怨,实在让人不忍卒听呀!《玉树后庭花》曲被视为亡国之音,中晚唐的统治者仍迷恋此乐,诗人不禁忧从中来。六朝帝王凭恃天险,不重人事而亡国灭家的 教训是血淋淋的事实,却不能让世人警醒,若是追随六朝后尘,那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了。“后庭花”语亦开后世无限法门,如晚唐诗人杜牧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 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宋大诗人王安石曰“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桂枝香·金陵怀古》)。小中显大,手法高妙,意义深远。

对于刘禹锡的这首五律,自宋元至明清,是一片赞叹,人无异词。何义门赞叹道:“此等诗何必老杜?才识俱空千古。‘潮落’、‘日斜’、‘烟青’、‘草 绿’,画出‘废’字。落日即陈亡,具五国之意。前五起后二句,第六收前四句,变化不测;前四句借地形点化人事。”(《瀛奎律髓汇评》,下引同)纪昀也津津 有味地评析道:“叠用四地名,妙在安于前四句,如四峰相矗,特有奇气。若安于中二联,即重逢碍格。五、六筋结,施于金陵尤宜,是龙盘虎踞,帝王之都。末 《后庭》一曲,乃推江南亡国之由,申明五、六。虚谷以为但寓悲怆,未尽其意。起四句似乎平对,实则以三句‘新草’剔出四句‘旧烟’,即从四句转出下半首。 运法最密,毫无起承转合之痕。”元人方回亦论道:“每读刘宾客诗,似乎百十选一以传诸世者,言言精确。前四句用四地名,而以‘潮’、‘日’、‘草’、‘烟’附之。第五句乃一篇之断案也。然后应之曰:‘山川空地形’,而末句乃寓悲怆,其妙如此。”

归纳之,看来众诗评家眼光独到,众口一词,都认为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述怀,且前后照应,写景述怀,一意直下,密不可分。本诗寓意悲怆,也是公认之特色。确实,《金陵怀古》是刘禹锡的一首题完意足而又经得起推敲和令后人传诵的五言律诗。

四、金陵怀古 诗歌鉴赏答案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本篇《华阳集》题作《金陵怀古》。

首联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访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踯躅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一派萧索的秋光。“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端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离索的气氛。

中间两联,紧承“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金陵的秋色。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沥不停,江面上稀落地漂浮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飒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仿佛要把古老楼房压垮。四句,一写别渚孤鸟,一写数帆归舟,一写晚风劲吹、红叶凋零,一写寒云阴沉、楼阁昏暗。一句一景,宛如四幅秋景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索摇落,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

中间两联,融情入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一鸟来别渚”,本极孤寂,再加荒烟缭绕(“带烟”),愈见其情景凄迷。“数帆下归舟”,何其寥落,又兼秋雨凄凄(“和雨”),更显出风物清冷。对于鸟,着一“来”字,表明它是悄悄落下;对于舟,用一“下”字,可知其行色匆匆;如果改为“飞”字、“泛”字,就恐怕韵减神消,索然无味了。“暮吹”用“萧萧”象其声,“红叶”惊落,满地飘零,晚风之紧可以想见。“寒云”以“惨惨”状其色,“旧楼”难以承受住它的重量,云层之厚不言而喻。处处景中含情,借景宣情,不假说破,金陵江城的冷落宛然在目。

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还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呢!“故国凄凉”应

“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道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

这首诗格调的寥落沉郁,与昂奋进取的盛唐气象迥然有别。宋朝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痼疾,旨在缓和危机的王安石变法,虽部分地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强兵”的效果甚微。元丰四年、五年(1081—1082)同西夏进行两次战争,都惨遭失败。第二次的“永乐之败”,丧师二十万,神宗“临朝痛悼,为之不食”(《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当时王珪在朝身任左相,对国势日益凌夷,感触必深。《金陵怀古》的“故国凄凉”之叹,未必只是一般的发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五、金陵怀古诗歌鉴赏答案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本篇《华阳集》题作《金陵怀古》.首联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访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踯躅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一派萧索的秋光.“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端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离索的气氛.中间两联,紧承“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金陵的秋色.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沥不停,江面上稀落地漂浮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飒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仿佛要把古老楼房压垮.四句,一写别渚孤鸟,一写数帆归舟,一写晚风劲吹、红叶凋零,一写寒云阴沉、楼阁昏暗.一句一景,宛如四幅秋景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索摇落,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中间两联,融情入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一鸟来别渚”,本极孤寂,再加荒烟缭绕(“带烟”),愈见其情景凄迷.“数帆下归舟”,何其寥落,又兼秋雨凄凄(“和雨”),更显出风物清冷.对于鸟,着一“来”字,表明它是悄悄落下;对于舟,用一“下”字,可知其行色匆匆;如果改为“飞”字、“泛”字,就恐怕韵减神消,索然无味了.“暮吹”用“萧萧”象其声,“红叶”惊落,满地飘零,晚风之紧可以想见.“寒云”以“惨惨”状其色,“旧楼”难以承受住它的重量,云层之厚不言而喻.处处景中含情,借景宣情,不假说破,金陵江城的冷落宛然在目.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还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呢!“故国凄凉”应 “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道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这首诗格调的寥落沉郁,与昂奋进取的盛唐气象迥然有别.宋朝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痼疾,旨在缓和危机的王安石变法,虽部分地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强兵”的效果甚微.元丰四年、五年(1081—1082)同西夏进行两次战争,都惨遭失败.第二次的“永乐之败”,丧师二十万,神宗“临朝痛悼,为之不食”(《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当时王珪在朝身任左相,对国势日益凌夷,感触必深.《金陵怀古》的“故国凄凉”之叹,未必只是一般的发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六、刘禹锡《金陵怀古》翻译鉴赏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 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 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诗可能写于次年初春。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究竟在哪儿呢?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排场,也早已销声匿迹。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江心不沉的战船——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次于蔡洲。一时舳舻相望,旌旗蔽空,激战累日,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但曾几何时,东晋仍然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此山从此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有没有变异呢?没有,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即由此化出。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

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有没有被后世记取呢?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玉树后庭花》?C

七、求许浑《金陵怀古》诗词大意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 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 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

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 惟有青山似洛中。

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公元五八九年,隋军攻陷金陵,《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

八、哪首词被推为金陵怀古词的“绝唱”

是王安石的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

全词如下: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泼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惊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 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偶尔作词,但成就不凡,现仅存词29首,却颇具开创性。《桂枝 香•金陵怀古》可能是王安石治平四年(1067年)出知江宁府时所作。

全篇意 境开阔,把壮丽的景色和深沉的历史兴亡之叹浑然融合于一体,结句借“玉树 后庭花”的典故点题,隐喻现实,寄兴遥深。南宋学者杨堤在《古今词话》中 评价说:“金陵怀古,诸公寄调于《桂枝香》者三十余家,独介甫最为绝唱。

东 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