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守望的距离》中的好词好句

摘自《守望的距离》 许多年以后,我回到我出生的那个城市,一位小学时的老同学陪伴我穿越面貌依旧的老街。

他突然指着坐在街沿屋门口的一个丑女人悄悄告诉我,她就是我们的同班同学某某。我赶紧转过脸去,不敢相信我昔日心目中的偶像竟是这般模样。

我的心中保存着许多美丽的面影,然而一旦邂逅重逢,没有不立即破灭的。 我们总是觉得儿时尝过的某样点心最香甜,儿时听过的某支曲子最美妙,儿时见过的某片风景最秀丽。

“幸福的岁月是那失去的岁月。”你可以找回那点心、曲子、风景,可是找不回岁月。

所以,同一样点心不再那么香甜,同一支曲子不再那么美妙,同一片风景不再那么秀丽。 当我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我明明知道,人类的彩色摄影技术已经有了非凡的长进,但我还是找不回像幼时看的幻灯片那么鲜亮的色彩了。

失去的岁月便如同那些幻灯片一样,在记忆中闪烁着永远不可企及的幸福的光华。 每次回母校,我都要久久徘徊在我过去住的那间宿舍的窗外。

窗前仍是那株木槿,隔了这么些年居然既没有死去,也没有长大。我很想进屋去,看看从前那个我是否还在那里。

从那时到现在,我到过许多地方,有过许多遭遇,可是这一切会不会是幻觉呢?也许,我仍然是那个我,只不过走了一会儿神?也许,根本没有时间,只有许多个我同时存在,说不定会在哪里突然相遇?但我终于没有进屋,因为我知道我的宿舍已被陌生人占据,他们会把我看作入侵者,尽管在我眼中,他们才是我的神圣的青春岁月的入侵者。 在回忆的引导下,我们寻访旧友,重游故地,企图找回当年的感觉,然而徒劳。

我们终于怅然发现,与时光一起消逝的不仅是我们的童年和青春,而且是由当年的人、树木、房屋、街道、天空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其中也包括我们当年的爱和忧愁,感觉和心情,我们当年的整个心灵世界。 可是,我仍然不相信时间带走了一切。

逝去的年华,我们最珍贵的童年和青春岁月,我们必定以某种方式把它们保存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了。我们遗忘了藏宝的地点,但必定有这么一个地方,否则我们不会这样苦苦地追寻。

或者说,有一间心灵的密室,其中藏着我们过去的全部珍宝,只是我们竭尽全力也回想不起开锁的密码了。然而,可能会有一次纯属偶然,我们漫不经心地碰对了这密码,于是密室开启,我们重新置身于从前的岁月。

当普鲁斯特的主人公口含一块泡过茶水的玛德莱娜小点心,突然感觉到一种奇特的快感和震颤的时候,便是碰对了密码。一种当下的感觉,也许是一种滋味,一阵气息,一个旋律,石板上的一片阳光,与早已遗忘的那个感觉巧合,因而混合进了和这感觉联结在一起的昔日的心境,于是昔日的生活情景便从这心境中涌现出来。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乏这种普鲁斯特式幸福的机缘,在此机缘触发下,我们会产生一种对某样东西似曾相识又若有所失的感觉。但是,很少有人像普鲁斯特那样抓住这种机缘,促使韶光重现。

我们总是生活在眼前,忙碌着外在的事务。我们的日子是断裂的,缺乏内在的连续性。

逝去的岁月如同一张张未经显影的底片,杂乱堆积在暗室里。它们仍在那里,但和我们永远失去了它们又有什么区别? 读书笔记:人在感慨时间流逝、生命可贵时,就不再拥有童年和永恒。

偶然一翻我以前的练笔,发现题目中出现的最多的字眼,竟是“回忆”二字。 在小学时,回忆幼年;在初中时,回忆小学;现在上高中了,又开始回忆初中。

回忆总是美好的,因为在我回忆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滤掉了那些不鲜亮的记忆,展现在我面前的“过去”,已是被剪辑、被润色过的,犹如午后阳光般散发着淡淡温暖的回忆。这样的回忆,怎会让人不喜欢、不感到温馨呢? 中考之后,我曾数度回到我原来的学校。

每当公交车经过繁华的王府井时,我内心都会有一股暗流在涌动。每当看到熟稔的初中校园时,我都会倍感亲切。

只有每次走进我原来的班集体,看到向我露出熟悉的微笑的同学们身着深蓝色高中校服时,我才意识到,这已不是属于我的班集体。这是现实,不是回忆中的过去。

我在府学小学过了四年半,又在景山度过了四年半。离开府学时,我还不明白什么是离别,什么是伤感。

我还可以站在讲台上,对下面依依不舍的同学挥手微笑,心里充满了对未知的未来的好奇与渴望。但是离开景山,就不同了。

我对那里的感情是很深的,这可能与我原来的同学仍在那里有关吧。而且,我的初中同学有很大一部分是我的小学同学,我们一起学习生活了九年,一起从童年步入了少年,一起分享我们生命之中最隐秘的触及……况且,是我自己选择离开的,是我选择了新的、不同的路。

虽然也有我在景山时的好友与我一起在新的道路上探寻,但仍不能抹去我内心的孤独,我失去了依属感,这种孤独,直到军训期间我找到了新朋友时,才完全消散。 军训回来后的一天中午,我刚打开手机就发现纳西给我发来的短信,说要和初中的语文老师一起吃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十一点四十五,十五分钟之前。

当我拨通纳西的手机时,早已被我牢牢禁锢在眼眶中的泪水突然间失去了控制,汹涌而出。原本以为自己够坚强,可以承受住一切的。

2.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好句摘抄大全

作家的使命不是捍卫或推翻某种教义,而是探究存在之谜。

哲学家是一些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更更要的人。幸福是一种太不确定的东西。

女性比男性更接近自然,更扎根于大地, 有更单纯的、未受污染的本能和感性。女人之爱强的男子只是表面的,且她们所爱的往往是强的男子的弱点。

强的男子可能对千百个知其强者的崇拜者无动于衷,却会在一个知道其弱点的女子面前倾倒。对于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来说,爱和孤独都是享受。

如果说幸福是一个悖论,那么,这个悖论的解决正存在于争取幸福的过程之中。其中有斗争,有苦恼,但只要希望尚存,就有幸福。

莫洛亚在《人生五大问题》中说:“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时,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唯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一种形而上学不过是一种信仰,其作用只是用来支持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立场。

我宁可直接面对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立场,而不是去追究它背后的形而上学信仰。爱默生的哲学是一首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的个性解放的赞美诗。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但在现实中却成了碎片。”他提倡一种创造性的阅读。

就是说,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魂而读书。人在世上,总要有所依托,否则会空虚无聊。

必须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诚然你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攀缘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

你要自己在生命的土壤中扎根。你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自己的锚。

一个人如果把自己仅仅依附于身外的事物,即使是极其美好的事物,顺利时也许看不出他的内在空虚,缺乏根基,一旦起了风浪,例如社会动乱,事业挫折,亲人亡故,失恋等等,就会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溃。正如爱默生所言;“然而事实是,他自己早已是一只漂流着的破船,后来起的这一阵风不过向他自己暴露出他流浪的状态。”

心灵是一本奇异的帐簿,只有收入,没有支出,人生的一切苦和乐,都化作宝贵的体验收入它的收入栏中。在嬉笑中完成别人严肃认真地做的事,这是最高的智慧。

真理不用板起面孔来增添它的权威。真正思考过人生的人知道生命和理性的限度,他能自嘲,肯宽容,愿意用一个玩笑替受窘的对手解围,给正经的论敌一个教训。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耶酥说:“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 肉体是奇妙的,灵魂更奇妙,更奇妙的是肉体居然能和灵魂结合在一起。

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决非真正的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则是最可怕的痛苦。所谓分享和分担,不必有人在场,但至少要有人知道。

诗人之为诗人,就在于他对时光的流失比一般人更加敏感。回忆是忧伤的,期待是迷惘的,当下的激情混合着狂欢和绝望。

活在时间之外,真正拥有永恒的是孩子和上帝。孩子不在乎时光流逝。

在孩子眼中,岁月是无穷无尽的。人的一生,思绪万千。

然而,真正让人想一辈子,有时想得惊心动魄,有时不去想仍然牵肠挂肚,这样的问题并不多。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疆界,最要紧的是负起自己的责任,管好这个疆界,而不是越过它无谓地悲叹天地之幽幽。

事实上,在一个热爱人生而又洞察人生的真相的人心中,悲观、执著、超脱三种因素始终都都存在着,没有一种会完全消失,智慧就存在于它们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之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种种知识不过是寻求智慧途中的副产品罢了。

我们期待于哲学的是智慧。但是,以寻求人生意义为使命的哲学,却教导人们否定人生(叔本华),这不是对于哲学智慧的讽刺吗?世上一切幸福,皆以感觉为前提。

“死亡的必然性造就了哲学家们的全部坚定性。”哲学的最高高度就是谈论自杀。

自我意识的成熟意味着理性的成熟。因为个体的有限,所以憧憬无限的本体。

当人既意识到自我,又意识到绝对之时,生命的苦恼就开始折磨他了,他开始寻求智慧,即寻求把自我与绝对、小我与大我结合起来的途径了。他要参透他所从来的混沌,回到混沌中去,但是又不丧失自我。

这是人的二律背反处境。酒神精神成为贯穿尼采一生全部哲学创作的主旋律。

如果说酒神精神的出发点是肯定生命连同它所包含的苦恼,那么,其归宿点便是以创造的欢欣来战胜生命的苦恼。他说:“创造是痛苦的大救济和生命的慰藉。

但是要做一个创造者,痛苦和许多变故又是不可缺少的。唯一的幸福在于创造。”

尼采说:“文化和国家是敌对的,文化国家纯属现代观念。两者互相分离,靠牺牲对方而生长。

一切伟大的文化时代都是政治颓败的时代:在文化意义上伟大的事物都是非政治的,甚至是反政治的。” 凡是突出政治的时代和民族,人性必遭扭曲,社会进步的趋势是非政治化。

尼采:艺术是生命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青春未必全是甜吻和鲜花。

有这样一些敏感的心灵,对于它们,青春意味着平生第一次精神危机,以为着某种幻灭和觉醒。伟大的幸福是与巨大的痛苦相对抗所产生的崇高感。

天才都是一些对于生命的苦恼有着深切感受的人,这是一种形而上的苦恼,最独特的自我对于绝对抱着最热烈的憧憬,没有比这种渴望更折磨人的了。也正是这种渴望。

3.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

读后感 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 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国平的散文不是时下流行的“休闲散文”和“文化散文”,更有别于近年来比较有影响力的余秋雨散文。 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作的是那种探索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哲理散文。他关怀的是当前人们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状况。在这个日趋实利的时代,这种探索显 得有些“不识时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平是孤独的。然而,他却是博爱的,追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他难解难分的情侣,他在追索中体验着并与读者分享 着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国平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 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 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 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国平对死亡的探讨情有独钟,因为死亡和人生的意义紧密相连,或者这与 他曾痛失爱女有一定的关系吧,所谓“未知死,焉知生”应即时如此。对生命的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寻求,全出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生。人总有一死,无论经历 多少喧哗与骚动,有过多少光荣与梦想,结局总要走向寂页。他认为人如果想明白了生生比死的道理,他就不会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头来一场空的虚名浮利 了,因为他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 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一个人思考过死亡就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 种豁达的胸怀。”他寻求爱的智慧,他认为爱情基于幻想,而爱的魅力在于“永远未完成”,每当爱完成了的时候,爱就终结了。她谈幸福,他说幸福是爱心的充 实,是一种活的有意义的鲜明感受。他侃侃而论的是人生各种生活形态和情感世界。杜周国平,让人感觉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一种人生境界与另一种人生境界的挑战。那些充满睿智和哲理的隽永内涵,那些魅力的近乎格言和诗语的句子,都深深的触动读者的灵魂,都使读者不禁的思考自我境遇,关怀自我灵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其实国平所追求的就是对有限生命的超越。超越现实生活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审美态度。《守望的距离》也 是谈审美的书。审美本身就是超功利的。审美并不仅仅止于欣赏自然或艺术,而是以一种更开阔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态度,是以自己的理想涂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结 果。一位西方哲人说过:一个人只要肯有审美的人生态度,那么他从茅棚中和从宫殿中看日落,其实感受是一样的。只要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会变得更美 好。其实,《守望的距离》这 本书适合放在床头,许多时候深夜醒来,信手翻翻,许多事情都豁然开朗。其实,人生际遇的大多喜怒哀乐都可以归结为哲学问题。学哲学的,像国平,看人生百 态,较比混沌的常人,多一份通透,少一份挣扎。读着国平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对人生、家庭、爱情、婚姻、性、甚至孩子的透视,我陡然间寻到了灵魂的归属,尽管 我还是一个没有婚姻没有孩子的在校学生。读国平的书,让我*了哲人的思想变得清澈,*了对生活新的理解变得轻松…… 国平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正表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 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我要做一个守望者,守望快乐与幸福。

希望能帮助你~望采纳

4.守望的距离 好句

人有一个肉体似乎是一件尴尬事。那个丧子的母亲终于停止哭泣,端起饭碗,因为她饿了。那个含情脉脉的姑娘不得不离开情人一小会儿,她需要上厕所。那个哲学家刚才还在谈论面对苦难的神明般的宁静,然而却因为牙痛而呻吟不止。当我们的灵魂在天堂享受幸福或在地狱体味悲剧时,肉体往往不合时宜地把它拉回到尘世。

爱情的十分之九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爱的对象。[3]

消逝是人的宿命,但是有了怀念,消逝就不是绝对的,失去了童年,我们还有童心,失去了青春,我们还有爱,失去了岁月,我们还有历史和智慧,没有怀念,人便与木石无异。

每个人都追求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

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一定是一种软弱的追求,他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一定是一种浅薄的追求,它证明了目标的有限。

我走在自己路上了,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

我只是使用了生命,而不曾享受生命。

5.求《守望的距离》里优美的句子,谢谢

1 爱,就是在这一世寻找那个仿佛在前世失散的亲人,就是在人世间寻找那个最亲的亲人。

世上并无命定的情缘,凡缘皆属偶然,好的情缘的魔力恰恰在于,最偶然的相遇却唤起了最深刻的命运与共之感。 2 深深地爱一个人,你借此所建立的不只是与这个人的联系,而且也是与整个人生的联系。

一个从来不曾深爱过的人与人生的联系也是十分薄弱的,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但他会感觉到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爱的经历决定了人生内涵的广度和深度,一个人的爱的经历越是深刻和丰富,他就越是深入和充分地活了一场。

如果说爱的经历丰富了人生,那么,爱的体验则丰富了心灵。因为爱,我们才有了观察人性和事物的浓厚兴趣。

因为挫折,我们的观察便被引向了深邃的思考。一个人历尽挫折而仍葆爱心,正证明了他在精神上足够富有,所以输得起。

3 人是应该有所牵挂的,情感的牵挂使我们与人生有了紧密的联系。那些号称一无牵挂的人其实最可悲,他们活得轻飘而空虚。

与平庸妥协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心爱的人离你而去,你一定会痛苦。

爱的激情离你而去,你却丝毫不感到痛苦,因为你的死去的心已经没有了感觉痛苦的能力。 4 人们说爱,总是提出种种条件,埋怨遇不到符合这些条件的值得爱的对象。

人们举着条件去找爱,但爱并不存在于各种条件的哪怕最完美的组合之中。 爱不是对象,爱是关系,是你在所爱之人的身上付出的时间和心血。

一切终将黯淡,唯有被爱的目光镀过金的日子在岁月的深谷里永远闪着光芒。 爱是耐心,是等待意义在时间中慢慢生成。

爱是一种精神素质,而挫折则是这种素质的试金石。 爱的价值在于它自身,而不在于它的结果。

结果可能幸福,可能不幸,但永远不会最幸福和最不幸。在爱的过程中间,才会有“最”的体验和想象。

大自然提供的只是素材,唯有爱才能把这素材创造成完美的作品。 5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么普通又多么独特的生命,原本无名无姓,却到底可歌可泣。

我、你、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可能不降生,却毕竟降生了,然后又将必然地离去。想一想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每一个生命的诞生的偶然,怎能不感到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是一种奇迹呢。

有时我甚至觉得,两个生命在世上同时存在过,哪怕永不相遇,其中也仍然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因缘。我相信,对于生命的这种珍惜和体悟乃是一切人间之爱的至深的源泉。

6 你说你爱你的妻子,可是,如果你不是把她当作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来爱,那么你的爱还是比较有限。你爱她的美丽、温柔、贤惠、聪明,当然都对,但这些品质在别的女人身上也能找到。

惟独她的生命,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她,却是在普天下的女人身上也无法重组或再生的,一旦失去,便是不可挽回地失去了。 世上什么都能重复,恋爱可以再谈,配偶可以另择,身份可以炮制,钱财可以重挣,甚至历史也可以重演,惟独生命不能。

7 人与人的相遇,是人生的基本境遇。爱情,一对男女原本素不相识,忽然生死相依,成了一家人,这是相遇。

亲情,一个生命投胎到一个人家,把一对男女认作父母,这是相遇。友情,两个独立灵魂之间的共鸣和相知,这是相遇。

相遇是一种缘。爱情,亲情,友情,人生中最重要的相遇,多么偶然,又多么珍贵。

8 浩渺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一个生灵与另一个生灵的相遇总是千载一瞬,分别却是万劫不复。说到底,谁和谁不同是这空空世界里的天涯沦落人? 9 当我们的亲人远行或故世之后,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百般追念他们的好处,悔恨自己的疏忽和过错。

然而,事实上,即使尚未生离死别,我们所爱的人何尝不是在时时刻刻离我们而去呢? 10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经习惯了和你所爱的人的相处,仿佛日子会这样无限延续下去。忽然有一天,你心头一惊,想起时光在飞快流逝,正无可挽回地把你、你所爱的人以及你们共同拥有的一切带走。

于是,你心中升起一股柔情,想要保护你的爱人免遭时光劫掠。你还深切感到,平凡生活中这些最简单的幸福也是多么宝贵,有着稍纵即逝的惊人的美…… 11 我突然感到这样忧伤。

我思念着爱我或怨我的男人和女人,我又想到总有一天他们连同他们的爱和怨都不再存在,如此触动我心绪的这小小的情感天地不再存在,我自己也不再存在。我突然感到这样忧伤…… 12 当亲友中某个人去世时,我们往往会后悔,有些一直想对他说的话再也没有机会说了。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在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我们随时面临着太迟的可能性。 因此,你心中不但要有爱和善意,而且要及时地表达,让那个与之相关的人和你共享。

13 我们活在世上,人人都有对爱和善意的需要。今天你出门,不必有奇遇,只要一路遇到的是友好的微笑,你就会觉得这一天十分美好。

如果你知道世上有许多人喜欢你,肯定你,善待你,你就会觉得人生十分美好,这个世界十分美好。即使你是一个内心很独立的人,情形仍是如此,没有人独立到了不需要来自同类的爱和善意的地步。

14 那么,我们就应该经常想到,我们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他们都有这同样的需要。这赋予。

6.守望的距离 好句

人有一个肉体似乎是一件尴尬事。

那个丧子的母亲终于停止哭泣,端起饭碗,因为她饿了。那个含情脉脉的姑娘不得不离开情人一小会儿,她需要上厕所。

那个哲学家刚才还在谈论面对苦难的神明般的宁静,然而却因为牙痛而呻吟不止。当我们的灵魂在天堂享受幸福或在地狱体味悲剧时,肉体往往不合时宜地把它拉回到尘世。

爱情的十分之九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爱的对象。[3] 消逝是人的宿命,但是有了怀念,消逝就不是绝对的,失去了童年,我们还有童心,失去了青春,我们还有爱,失去了岁月,我们还有历史和智慧,没有怀念,人便与木石无异。

每个人都追求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 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一定是一种软弱的追求,他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一定是一种浅薄的追求,它证明了目标的有限。

我走在自己路上了,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 我只是使用了生命,而不曾享受生命。

7.周国平的《只有一个人生》的优美句段还有赏析 2句 还有《守望的距离

摘自周国平的《只有一个人生》一、活出真性情:人生的价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另外的选择是在义利之外――情。

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每个人真实自我的积极展开――-创造,注重创作本身的快乐,活的自在。成功的真谛在于: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

并将它做的更好,让自己满意。(赏析:成功不是衡量人生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会把它当作一种乐趣,沉醉其中,慢慢奋斗,在自己的舞台上表演,直到谢幕的那一天……) 幸福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穷尽人生的各种可能,包括困境与逆境。乐极生悲不足悲,最可悲的是从来不曾乐过。

一个人最好的生活就是最适合他天性的生活。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痛快的活,抱着宿命的态度坦然面对死。

人生唯一的大事是把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做好。健康是为了活得愉快,而不是为了活得长久;活的愉快在已,活的长久在天。

善待自己不必活的那么紧张匆忙,为自己高兴好好做几件事。人生的目标应该是优秀,不是成功,优秀已经是成功。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尽自己所能去引导她、充实她,不管她成什么样子,好歹得爱她。自己的生命当知珍惜,别人的生命当知关爱。

人活世上最重要的是做人,懂得自爱自尊,使自己有一颗坦荡又充实的灵魂。足以承受住命运的打击,也配得上命运的赐予。

读后感:周先生是学哲学的,而且是研究尼采方面的专家,他分析“义”与“利”的见解有其独到之处。自小父母就和所有传统的国人一样,强调“君子重义,小人重利”,但苍海桑田,时代变迁,世风日下,“义”字已少有人提起,求利也非小人专利,而视之做人理所当然的追求,工人日日加班,一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是常有的事。

“用商业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结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一种企业,使人际关系成了一个市场”。在哲学家的眼中,“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

‘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这二者,前者教人奉献,后者诱人占有,都脱不开计较。

但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在“义”和“利”之外,还有一种“情”,“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实‘自我’。

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也就是说创造不同于奉献:奉献是完成“责任”,而创造是实现“自我”。

“义”是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是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而“情”则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王尔德说:“人生因为有美,所以最后一定是悲剧。”

重情轻利者,接人待物有一种闲适不为物役的淡泊情怀,所体会到的辛酸和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想象不到。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将人们在现代生活的急流中裹着向前,不复有闲适的享受和宁静的沉思,“德尔斐的神庙‘认识你自己’已被时髦箴言取代。”

人们爱说“时间就是金钱”;从小就听说“时间就是生命”,如果按照逻辑推理,那么人们现在正是在尽快的出卖生命,因为人们除了赚钱不知还有什么事可做,电视和麻将成为人们主要的娱乐,但这是真正赏心悦目的娱乐吗?近五六年我要求自己每周爬山一次,并且一直在坚持。我喜爱在大自然中的感觉,而且犹爱未经人工雕凿的天然美,大自然可触发人的各种想象力和诗意,也可提高人的悟性。

佛教中有云:“法性遍满虚空,法身充满宇宙”,如江门公坑寺的天成禅寺门联所书:“天开境界,成大慈悲”,也就是这个道理。周先生说“人与人的碰撞只能触发生活的精明,人与自然的交流才能开启生命的智慧”,大自然正是如此无私的在帮助着人们。

在西方,有“寻找灵魂的现代人”,在我们的时代,我发现有很多为心灵寻找家园的人,因为,电视、牌桌、甚至旅游等都不能填补精神的空虚。“野蛮的符咒尚未挣脱,文明的压抑接踵而至。”

权贵贪欲的膨胀使腐败丛生,金钱力量的崛起导致精神的平庸,所以民间有言嘲笑其 “穷得只剩下钱。”哲人和思想家在呼唤着性灵、爱心和寻找净化之道;“文明与野蛮的决斗犹未见分晓,超越与沉沦的对峙已拉开序幕。”

物质上的贫富是有目共睹的,但精神上不也有着两极分化吗?只要能守住心中的圣地,认识到清贫与寂寞是心灵高贵者的必然命运,就能坦然的面对社会、人生。生活中,人的追求各不相同。

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体会是没得到时渴望得到,得到后则感觉不过如此而失去追求的快乐只剩下空虚。

人生态度,除重“名”“利”“义”“情”之外,还有一块“净土”,它不受“名”“利”的污染,也不为求“义”和 “情”所操纵,它能冷静、安详的用无限的慈悲心对待世间的一切,那就是一颗佛心,它帮助困惑的人们找到心灵的家园,那就是觉者的淡泊中的追求。(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