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用比喻手法的诗句有哪些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句把 白雪 比作 梨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曹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李煜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青玉案》贺铸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马诗》李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出处:贺知章《咏柳》)

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忆江南》)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大似翻鹅毛,密如飘玉屑。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2.运用衬托手法的古诗句有哪些

送友人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

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

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踏莎行 年代:【宋】 作者:【晏殊】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消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扬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注释: 此词以凄婉温润的笔调,在抒发伤春情怀的同时,流露出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深切慨叹和惋惜,深微幽隐。 起笔“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写的是:小草上的烟霭迷蒙,花蕊上的露珠微颤。

这两句表面看来都是写外在的景象,但内含的却是极锐敏的感受。“愁”字和“怯”二字,表现了作者极细腻的情思,且与细密的对偶形式完美地结合为一体。

那细草在烟霭之中仿佛是一种忧愁的神态,那幽花在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战惊的感觉 。用“愁”来表达草在烟霭中的感受,用“怯”来描写花在晨露中的感受,表面上说的是花和草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

晏殊另一首《蝶恋花》之“槛菊愁烟兰泣露”句,可以与此相参看,境界相同,只是一个是秋景,一个是春景。 “ 凭栏总是销魂处 ”,收束前两个四字短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正是愁人靠在栏干上所见到的景物 。

词人只因草上的丝丝烟霭 ,花上的点点露珠,就“消魂”,足见他情意之幽微深婉。“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为上片结拍。

前面由写景转而写人 ,这两句则是以环境的衬托 ,进一步写人。“静无人”是别无他人,唯有一个凭栏消魂的词人。

“日高深院”之静,衬托着人的寂寥。“海燕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

“时时海燕双飞去”意为:海燕是双双飞去了,却给孤独的人留下了一缕绵绵无尽的情思。 过片“带缓罗衣,香残蕙炷”,由上片的室外转向室内,仍在写人。

这里的“带缓罗衣”,以衣服宽大写人的消瘦,暗示着离别之苦 。“ 香残蕙炷”之“蕙”是蕙香,一种以蕙草为香料制成的熏香,古代女子室内常用 。

“ 残”即一段段烧残。“炷”指香炷,即“一炷香”的“炷”。

“香残蕙炷”写室内点的蕙香,一段段烧成残灰,又暗示着室内之人心绪的黯淡 。以香炉里烧成一段一段的篆字形熏香的残灰,比拟自己内心千回百转的愁肠已然断尽,比拟自己情绪的冷落哀伤,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

但作者在这里只是客观地写出“带缓罗衣,香残蕙炷”,更见其含蓄 。唯其不直说出来 ,才不会受个别情事的局限,才能给人无限深远的想象与联想。

接着“天长不禁迢迢路”一句为上二句作结,两个对偶的双式短句紧接一个长句,严密而完整。“不禁”是不能阻拦。

“天长”与“迢迢路”,结合得很好 ,天长路远 ,这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阻拦的。“不禁”二字,传达出一种凡事都无法挽回的哀伤,紧接在“ 带缓罗衣”的思念与“香残蕙炷”的销磨之后,。

3.运用衬托手法的古诗句有哪些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答:评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3分.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这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a.(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反 衬 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法的核心.现实生活中相互对立的事物,是互为依存,互相联系的.在互相联系中又互为表现,互相衬托.在诗歌中,通过描写与主要对象相反的事物,借以衬托主要对象,作为一种艺木表现手法,称为“反讨”.要掌握这一表现手法,诗人的慧眼就要善于在各种相互联系的事物中看出对立,在各种对立的事物中找出联系.艾青说:“诗人愈能给事物以联系的思考和观察,愈能产生生活的形象,诗人使各种分离的事物寻找到形象的联系”(《诗论》).文艺作品中情和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应该是统一的.即所谓情借景生,景随情活,达到情景交融.吴乔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围炉诗话》).前人在这方面的成功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景来衬托“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亡国之痛,情景之间达到了统一.反讨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蜡其哀乐.”现在部颁的初中第四册语文课本中同时选了两首诗.一首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众口争传的好诗,还被谱成琴曲,称作《阳关三叠》.这首诗的妙处正是“以乐景写哀”.被送者就要西出阳关,进入到一片陌生的荒漠中去了.从此,他再也看不到如此清新的景物,再也见不着如此深情的友人了,再饮一杯,流连片刻吧——惜别的心情也更加沉重,眼前的景物也更值得留恋.另一首是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别的景象是凄凉的,然而,作者却给这位当时著名的音乐家董大鼓足了勇气,增强了信念.前途是光明的,到处都会有亲切的朋友接待你.用不着动心,去吧……这是“以哀景写乐”,是一种“朋友遍天下”的欢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社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在连年的战祸和离乱生活中,听到这样的好消息,真是大喜过望,应该是“初闻全家笑开颜”才是,怎么反倒“涕泪满农裳”呢?杜甫这样写是否违背了感情的真实呢?没有!原来这“涕泪满衣棠”的举动.正是“喜欲狂”的精神现象.前年我国女排在世界杯决赛中和日本队对垒,经过全力拼搏,终于夺得冠军.比赛结束,队员们却抱头痛哭.这一镜头使得许多在电视屏幕前的观众都感动得落泪了.她们痛苦吗?当然不是,这正是“喜欲狂”的表现.“夫人感极则悲,悲定而后喜”(范仲淹:《潜溪诗眼》).感情由于强烈的激动,喜极而悲,“初闻涕泪满衣裳”是符合这一心理特征的.“强作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优集”(《杜甫:《百优集行》.仇兆鳌注:“笑语供主人,说穷途作客之态最苦”.这里显然是以喜衬悲,这是一种压抑着无限痛苦的笑,一种令人辛酸的笑.深刻地揭示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柳宗元).唯其反常,才显得深刻而强烈.在写动和静的关系上,古人的一些独出心裁的名句更为历代诗家所津津乐道.南朝梁代的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有这样两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来反衬静,震惊了诗坛,博得了“当时以为文外独绝”(《梁书.文学传》)的美誉.王安石无疑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早些时候,他也写过“午鸠鸣春阴,独卧林壑静”这样的诗句,和王籍是同一境界.但他对“幽”的理解却有些偏颇,受到了后人的非议.他认为鸟鸣会破坏山林的幽静.因此,在他写的《钟山即事》中就有“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句子.后人讥笑他这种修改是“点金成铁”.因为王籍所着眼的是“幽静”.幽,是一种动态中的安静,给人一种清致、舒恬的感觉.所以蝉噪、鸟鸣反倒增进了山林的清幽感.王安石的错误是他把“静”绝对化了,过份的寂静,没有生物的世界,只能唤起荒凉、孤寂乃至恐怖的感觉,决不是清幽安静的环境.“一鸟不鸣翻旧案,前人应笑后人痴”(吴之振:《论。

4.写5个应用比喻手法的诗句,并说出所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⑴“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

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2、(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解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

“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

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答案】A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见证。

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近即可)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意思接近即可)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8分)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6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 (篇名)。

(1分) 7.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

5.运用修辞手法的诗句

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代:王昌龄《采莲曲》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唐代李白 《夜宿山寺》 译文: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代贺知章《咏柳》 译文: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4、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宋代:刘攽《雨后池上》 译文: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好像蘸水轻轻磨光的镜子照映着岸边房屋的倒影。

东风忽然吹起,下垂的柳条袅娜起舞,柳枝上的水珠撇向荷叶中间,不断发出声响。 5、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唐代: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