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从句式上分为什么

古典诗词中,大部分诗词的句式结构是按常规语序安排的,但由于表达的需要、或韵律的需求,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下面就几种情况举例分析如下.

“意象组合式”.所谓“意象组合”,是指将几个表示事物、景象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诗句.对这些诗句的理解,无法通过语法分析实现,只能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名词所代表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借助意境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运用这种句式,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是用九种意象并列构成的.这九个体现意象的名词,本没有动词将它们连在一起,但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和联想,就可以将九种不同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进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愁思.

“互文见义式”.即在诗句的构成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句子的含义.“文”是修饰的意思,所谓“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如果理解成“主人下了马,客人留在了船上”就错了,应当把“主人”和“马”结合起来理解,“下马”“在船”是其共同行为,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类似的例子,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互文见义式”的诗句,在理解上要讲究完整性,不能将互文的两个词语拆开理解.在表达效果上,“互文见义”的结构句式,可以便于句子的整齐、押韵,可以使语句简约,避免重复叙述,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圆满而富有亲和力.

“语序倒置式”.即在诗句中,出现了各种成分前置、后置现象.读诗时,必须将这样的句式分辨出来,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话报平安.”中的“故园东望”正常的语序应是“东望故园”,诗句将“故园”和“东望”倒置,突出了作者对“故园”(长安)的无限思念之情.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园,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倒置的目的在于突出作者因“多情”而“华发”“早生”.

“省略跳接式”.这一句式是表现在句子和句子之间的,由于表达的需要,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容有所省略,出现了跳跃式发展.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看不出任何叙述顺序上的联系,诗歌内容的表达,全然是按照作者感情意念的自然流动(物随心转)而进行的.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忽而跳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其间并没有必然的叙述顺序上的联系(既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全是为了表现作者恬淡、闲适、自得的感情需要而安排的.“省略跳跃式”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由甲跳到乙,再由乙跳到丙的过程中,甲、乙、丙三种事物表面上没有联系,作者在叙述中也没有明确的叙述顺序,甲、乙、丙三种事物的联系,靠的是作者内在情感意念的某种追求.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唯其灵活而多样,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因此,了解古典诗词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是大有益处的.

二、古诗的结构有哪些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

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

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

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

三、五言律诗共有几个句型

五言律诗共有四个句型,具体如下:〇仄平平反 平平反反平〇平平仄反(出现〇表示此处可平可仄,下同。)

上面四个句型进行一些变化,就变成了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具体如下:1。

首句仄起仄收式即第一句第二字为仄声,第一句最后一字为仄声,又称为“不入韵仄起式”。 五言律诗以这种首句不人韵的仄起仄收式为正格,最为常见。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A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A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A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A(〇字下加△,表示押韵的韵脚,下同。)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〇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在这首诗中,首句第二个字是“破”,为仄声,因此是仄起;首句最后一个字是“在”,为仄声,因此是仄收。

仄收的句式是不人韵的,此类的五律称为“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特别要注意:“国”、“木”、“别”、“月”、“白”、“欲”、“不”等字都是人声字,为仄声。

在现代汉语中读去声的“胜”在此处读平声。2。

首句仄起平收式〇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A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A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A〇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 〇仄仄平平,露从今夜白, 〇平平仄仄, 有弟皆分散, 〇仄平平仄, 寄书长不达,〇平平仄仄,边秋一雁声。 平平反反平。

月是故乡明。 〇仄仄平平。

无家问死生。 平平反反平。

况乃未休兵。 ◦仄仄平平。

此类句式为仄起平收式,首句需入韵,故被称为“首句入韵的仄起式”。特别要注意的是:本诗中“白”、“达”均为入声字,为仄声。

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〇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本诗中的“接”、“合”、“隔”在平水韵中为仄声;“分”、“看”在平水韵中为平声。3。

首句平起仄收式〇平平仄仄,◦仄仄平平。A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A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A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A裴迪书斋望月钱起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〇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本诗中“独”、“鹊”、“夕”为入声字,在平水韵中为仄声;其中“重”在此处为平声。4。

首句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〇仄仄平平。A〇反平平反,平平反反平。

A◦平平仄仄,◦仄仄平平。A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A风雨李商隐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平起平收式”首句需入韵。本诗中,“隔”为入声字,故为仄声。

以上是五律的四种格式,在实际运用中,第一式和第三式最常见,第四 式次之,第二式较少。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以上举例所选诗歌都是没有变通 之处的正格;又因人声字现已不为人们所熟悉,故在诗后阐述中将人声字注 明,以便大家看清诗句中的平仄分布。

下节所讲七律也依此惯例,不再赘述。

四、诗词中句式是如何变换的

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对语序常常作适当的变换。

正常情况下,句子的成分是有一定前后顺序的,若有些成分正常语序在前而后置,或正常语序在后而前置,这种现象就是语序倒置。固然多数为了 适应诗句平仄格律之需,但这一技法如运用得当,还起到浓化诗词韵味的 作用。

例如杜甫《秋兴》(第八首):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渓陂。香稻咏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其中的“香稻琢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有人认为应该是“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样虽然意思对了,但是如果“香稻”、“碧 梧”放在前面,表示诗人所咏的是香稻和碧梧;把“鹦鹉”、“凤凰”挪到前 面去,诗人所咏的对象就变为鹦鹉与凤凰,不合秋兴的题目了。

五、文言文句式结构有哪些

一。

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

“……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2。

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

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

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

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

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

省略主语。(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

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

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六、诗歌的结构线索有哪些

如何写好诗词?

1、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它是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

2、诗词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

3、诗词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

诗词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

4、诗词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

七、古诗的所有结构,律诗绝句那种,详细的

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

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

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

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

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