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诗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曰:“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蓍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1. 有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我观物 ,结果给人的美感是宏壮。

例如“泪眼看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有作者或者主人公的“泪眼”。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思如愁。 秦观

伫倚危楼风细细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柳永

2.无我之境的观物方式是以物观物,结果给人的美感是优美所谓无我之境不是作品不带任何主观感情,及个性特征,而是指审美主体“无丝毫生活之欲”与外物“无利害关系”,审美时“吾心之状态部”,全部沉浸在外物中,达至与物俱化的境界。如“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这里纯属写景、造境。

二、诗词中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区别,请文人骚客们写点具体诗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仅仅是一种形而上学意义的一分为二哲学辩证法思维的体现,是古典哲学“阴”、“阳”范畴的衍化,因此在此意义上并无高下之分,属于一种初级形态的哲学辩证法思维,而不是古今中外以三段论为基本特征的“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辩证法.王国维对“无我之境”评价较高而有所偏爱,典型地体现了其“境界”说总结过去而不能面向未来的保守特征,因此“境界”说是古代意境理论的集大成,它对于古代文学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对于文学未来发展的路向启示则有所不足,在审美理想上已经落后于以陈独秀、鲁迅为代表的崇尚“崇高”伟美的美学思想和境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现当代文学的多元丰富发展,即证明了这一点.欧阳修《蝶恋花》,秦观《踏莎行》、有我.陶潜《饮酒》25之5,元好问《颍亭留别》无我.具体参见:http://wenku.baidu.com/view/c7f6b6a9d1f34693daef3e1e.html。

三、“有我之境”的诗句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代表人物有:北宋欧阳修,其作品《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高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就是典型的“有我之境”;再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也是典型的“有我之境”。其实古代人写词,写“有我之境”的比较多,如柳永,其作品《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鹤冲天(黄金榜上)》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种境界的代表人物有陶渊明,其作品《采菊东篱下》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便是典型的“无我之境”。再如元好问的《颍亭留别》中的“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也是此类型的代表。王维也善写“无我之境”,如《鸟鸣涧》。

四、“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诗句出自哪里

1、虽有学者认为,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来源于,叔本华或康德美学思想,也有学者认为,王国维思想则传承国古代哲学思想内容:即其源头国哲学有无之说,比儒家强调有我而道家和禅宗则强调贵无两种境界了。

2、进而有观点认为,王国维思想北宋邵雍思想里找类似点邵雍认: 夫所谓之观物者非目观之也;非观之目而观之心也非观之心而观之理也天下之物莫有理焉,莫有性焉莫有命焉所谓之理者穷之而知也;所谓之性者尽之而知也;所谓之命者至之而知也此三者天下之真知也。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构成王国维“境界说”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认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展现的主观情绪状态。如果情绪强烈直率,像“物皆著我之色彩”,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之类就是“有我之境”;而感情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达到“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以物观物”的状态,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就是“无我之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手定稿四中所提到的相契合:“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所有的意境,都是人由心发出来的,诗歌的意境,表现的不外乎是人的心情。“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实也就是心对应的情感,基本上,诗歌意境都可以划分成这两类。

五、“有我之境”的诗句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代表人物有:北宋欧阳修,其作品《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高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就是典型的“有我之境”;再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也是典型的“有我之境”。其实古代人写词,写“有我之境”的比较多,如柳永,其作品《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鹤冲天(黄金榜上)》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种境界的代表人物有陶渊明,其作品《采菊东篱下》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典型的“无我之境”。再如元好问的《颍亭留别》中的“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也是此类型的代表。王维也善写“无我之境”,如《鸟鸣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