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买过限量表吗?你们觉得限量表值不值得买?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钟表零售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电商的崛起,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获取最新的钟表资讯和购买最新的产品。这种商业环境的变化,更有利于制表商去推限量版腕表。因此,“搞限量”现在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

 

 

曾几何时,限量表还是“稀有品”的代名词。但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情况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很多品牌的限量款数目越来越多。品牌部这么做的动机很简单,只需要给手表加上“限量”的标签,就能顺理成章地卖出更高的价格,获取更高的利润,何乐而不为呢?

 

 

要做一款限量表,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更改表盘的颜色或布局。比如,欧米茄就专门为日本市场出过一枚表盘为红色的限量版海马。当时海马的表盘一般都是白色或者蓝色,这就使得这款红盘的颜值颇为出众。无独有偶,卡地亚也有过类似的款式。在本世纪初期,卡地亚出了三款限量版桑托斯,全都是钢款,只不过表盘的颜色变了一下(冰蓝色、粉橙色、灰色),每种颜色限量2000枚,结果卖得还挺不错。一方面是因为限量的噱头,一方面也是因为卡地亚的颜色做得够漂亮(珠宝商的天赋)。

 

 

不过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玩多了就很容易腻,特别是现在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顾客的口味已经被养得越来越“刁”,品牌要是不玩点更有意思的事情,很容易就被市场所抛弃。而且,好像玩到现在,大家能用的颜色都已经不多了。

 

 

所以,品牌们就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其他部位动起了心思,包括但不限于:指针、表背、表带……稍微改一改这些部件,就能和普通版本区别开来。这使得限量表比以往更加好看、有趣,但另一方面,也让其数量大大增加。毕竟只要还有设计的空间,品牌就不愁找不到出限量的理由。

 

 

这样的理由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比如和某个品牌或艺术家合作联名;与新代言人展开合作;赞助某项活动或者比赛;庆祝重要节日……都是出限量的好理由。最好的例子就是最近的各种猪年特别版限量腕表,上至江诗丹顿,下至斯沃琪,都在借这个中国最重大的节日做限量表。

 

 

很显然,照这种做法,现在的限量版有着泛滥的趋势。本来限量的意义就在于“物以稀为贵”,现在,这种意义似乎已经正在失去。比如,欧米茄在几年前曾经出过限量版的007海马,然而名为限量,实则货量颇大,共发售11,007枚,已是相当于普货了。这样的做法,对真正爱表或者喜欢007的表迷来说倒是一个福利,至少不用抢也不用加价就能入手。

 

 

在设计方面,个人认为,宇舶等几个牌子做的限量表算是比较有看头(抛开性价比和机芯等等不谈)。比如前些年它跟极品非古茄——阿图罗·富恩特巨著系列雪茄出的联名限量表,在表壳上刻满烟叶图案,表盘上也用了大量的雪茄元素,南美风味非常浓郁。又比如它跟伦敦刺青工作室Sang Bleu创始人马克西姆•布奇合作制造的限量表,一般这种限量表大家都觉得无非就是在表盘上画点刺青作品上去就完事了,但宇舶偏不这样干,而是独辟蹊径,用盘面来代替指针转动指示时间,并将布奇的纹身图案融入其中,视觉效果比较亮眼。像这种辨识度的设计,经常能让限量表的价值再上一个小台阶。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品牌还有另外一种玩法,那就是把普货当成限量版来卖。没错,我说的就是劳力士。我觉得劳是将这一招玩得最登峰造极的品牌。个人认为,以现在的工业生产能力来看,假如劳马力全开地做表,每年的货量绝对不止这么点(看看隔壁的欧米茄)。现在很多热门款却到处断货,普货实际上变成了限量表——这种现象原因何在,值得思考。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劳力士作为非上市公司,每年的生产数据都不公开,大家也只能猜测。

 

 

在今天,限量表已经成为了钟表界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分。未来会怎么发展,我们也不知道。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些诚意不足的作品终究会被市场淘汰,只有真正用心的制作才能存留下来。

 

你们有追过限量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