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将诗句运用到作文中

在描写景物时可以用;在抒发感叹时可以用;在总结文章中心思想时可以用。

托物言志{借某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借物喻人{借某种事物来赞美一些人}。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多读多记,理解意思,才能不落不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种地步。

例如一篇网上的作文: 北方。冬日。

弦月。霓虹。

第一场雪开始飘散。 一个人坐在一帘雪雾的背后,听雪落的声音。

飘坠的枯叶很快被积雪掩盖,如同一粒微尘瞬间消失,随同我的记忆,一起沉沦。 似乎每一年的冬天都是这样度过,蜷缩在自己温暖的小屋,点一盏袅袅的灯,听着音乐,啜着热气腾腾的茶,读着喜欢的书,看着窗外滑过的风霜雨雪,一年一年,周而复始。

我愿就这样栖息在自己的城堡中,静静地看岁月年华,如水流逝。不知岁月的痕迹,是否已挂上了我的脸,是否已刻在了我的心头。

我知道终有一天,我的眼睛不再如雪花般清澈。多年后的一场大雪,是否会记取当年那个雪幕后的女子,曾经的过往,如雪的心事。

抬眼望路上的行人,个个脚步匆匆。冬至还未到,此刻的寒冷尚不算刺骨,想必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路上,看那些将落未落的残叶飘摇欲坠,会感到稍许的凄凉,会顿觉家的温暖,会不由自主加快了脚步。

又想起了那句古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想到这,便不由得想笑,不是笑别人,而是自己。

终日坐在屋中胡思乱想,真实与虚幻已模糊得分辨不清,许多情景明明从未经历过,也永难实现,却又不可名状地熟悉与惊悸。仿若心中生出了翅膀,穿越时空,飘飘荡荡,替我飞过了一程又一程。

原来想象也可以如此真实,也可以如此荒唐。 忽然想起多年前的一首老歌:把情感收藏起来,让回忆留下空白,忘了曾经拥有的过去,永远永远不再说爱……喜欢这些淳淳的老歌,只言片语便解尽所有的忧愁。

当年飘渺的诺言,能实现的会有几句?不得而知,也无力证明。只是知道它再也带不来丝毫的兴奋或是晕眩,便如夜空中绽放的烟花,美丽属于她只有一瞬,狂风吹散,繁华落幕,一切归于空无。

月色雪影摇窗而入,洒在窗畔桌前,洒上我的额头,沁润我的灵魂。指尖再度飞舞,倾诉她的寂寞。

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只是这样的游戏规则无常,这样的梦,看得到彼岸,却无法泅渡。这场戏很精彩,该上演的时候上演,该落幕的时候落幕。

这场游戏很无奈,从清晰到模糊,从春花到秋露。如风一缕,雪一幕,随意沉浮,不知方向如何,不知终点何处。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匆匆》让我叹息不已,原来一切注定匆匆,穷我一生,也无法追逐。 诗,文学领域中一朵永不凋零的花,一颗华彩四射的瑰宝。

她有着耐人寻味又绮丽独特的风格——诗的洒脱,诗的含蓄,诗的飘逸,诗的沉郁,诗的豪放,诗的婉约……诗是文学的精华,是生活的缩影。 诗言志。

因诗本身 重在反映诗人的品格、志向,则诗的品位更取决于诗所言志的价值。无论是曹操的《短歌行》,还是陆游的《书愤》,或是反映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国的政治理想而广泛招揽人才的心情,或表达作者重新立誓报国的情感。

无怪乎朱自清先生誉“诗言志”为我们诗坛“开山的纲领”。 诗缘情而绮靡,诗常寄深情于诗境,正所谓“诗以情为主,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无论是杜甫的《登高》还是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前者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独的复杂感情,后者表明了诗人开风气之先的乐观思想。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诗的本职应在抒情”。

读诗,常人皆爱之。而读诗重在悟诗,惟有用心去品味,用情去感受,才能真正悟出超凡脱俗的诗韵! 我心目中的春春天是一年四季的开始.从春天到夏天到秋天再到冬天,一年又一年这样周而复始,始而复周的重复着,重复着。

。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每当挨到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冬,我都会想起这句话,急切盼望春天的到来. 我爱春天.春天万物复苏,小草也越发变得葱绿了,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远处看时感觉嫩绿嫩绿的,而走到近处时,却看不出一点儿绿.这大概就是韩愈所说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吧! 我爱春天.春天代表着绿色,绿色却又代表着生机与活力,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春天的来临. 我爱春天.当淅沥沥的春雨从天而降时,我总有一种浑身舒畅的感觉.特别是春雨过后,空气清新得很,彩虹也随之绽开笑脸.我国民间有关于晴雨预测的农谚,象”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 “清明风若从南起,定主田禾有大收”等.也有关于春雨的诗句.比如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中的”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一年之计在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作为四季的开始,必然会以崭新的面貌再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要想写出带有诗句的好文章,必须要:一、精选,古诗积累中的精华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

但我们发现,在“厚积”的过程中,尤其在新课程大力倡导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许多老师开始一股脑地把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等提供给了。

二、怎样才能将古诗名句更好的运用到作文当中

首先要了解古诗名句的含义、意境、表达的情感、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境遇之类的相关信息。

其次,平时要多读诗词,积累一些名句,“兼收并蓄,待用无遗”,不用太功利的追求。当然也有快捷的方法,比如按主题分类的名句,网上的帖子还有相关书籍有不少。

我这儿就有一个按主题分类网络链接:http://tieba.baidu.com/f?kz=302678199(感谢楼主)再次,由于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借用古诗表达情感,所以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名句的使用频率。比如,在上学的日子里,妈妈都会起的大早帮你做早饭,春夏秋冬,日复一日。

这种感动就可以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再比如,学校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让我终生难忘》,半命题,你绞尽脑汁也想不到合适的题材,于是选了一件小事,然后夸大渲染自己当时的情绪,交了应付了事。

这就叫“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总之,尽量养成一种借用古人的诗词表达现实的情感的习惯。

当然,古诗词也被用来形容一种事物或人物。例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形容瓷器的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形容夜月行船看到的开阔寂静的景色;“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形容李白的自由奔放;“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形容贾岛的严谨和“苦吟”。

最后,诗词也多用于形容一种社会现象。比如,“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说的是历代帝王,大兴土木,连年征战,带来的民不聊生,黎民百姓流离失所。

又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讲的是梁武帝笃信佛教,“上至所好,下必甚焉。

“, 于是在南朝梁时期,从官方到民间,佛教兴盛,寺庙林立。总之,把诗词联系到现实,多看多用,写文章的时候自然就信手拈来了。

最后,学诗词名句要实现灵活运用。建议通读全诗,基本了解成诗的时代大背景及诗人当时的际遇。

比如,苏轼获罪被贬黄州之后写的词就是“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三、怎样利用古诗名句写作文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以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节奏感、韵律美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而古诗词中的名句更是广为流传的,出类拔萃的文学精华部分。

从古至今能够广为流传的古诗词名句,是经过历史长河磨练的,经得起考验的,为人们所接受的文化的典范。它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因为精练的语言,协调得押韵美,还因为它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说理的……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张写实……分门别类,各具特色,不尽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首诗歌就是一篇文章的大概。

因此系统地进行古诗词名句训练,就是接触积累各种写作素材,学习掌握多样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可见一斑。

一、诵读古诗词名句,积累素材文章缺乏营养,干瘪无物是现代大部分学生的通病。分析原因是学生缺乏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怎么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来呢?作为古代文学的精华——古诗词名句。不仅语言经过了千锤百炼,而且也有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内容,有写景的、有记事的、有说理的等等。

是学生语言积累的最好素材。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言可发,有情可抒。

正所谓厚积才能博发。因此我利用学生的采蜜本这个阵地,每天让学生抄写十句古诗词名句,让学生进行吟读和背诵。

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积累了不少名句,出口成章了,这为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诗文互换,进行练笔学生有了积累,如果不会表达和运用,那么就等于白纸一张,没有任何意义。

如何让学生学会表达?首先得让学生理解所诵读的古诗词名句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名句的内容,教师得像学生拓展有关古名句的相关内容,比如作者,写作的背景,诗人当时的心境,关于古诗词名句的典故等等。学生深刻理解的其意思后,可以进行多角度的训练。

1、围绕名句进行段落训练古诗词名句中的意象鲜明,但是对意象的描述是极少的,还留有许多的空白,包括意象的、情感的。这就给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教师可以把这作为对学生作文的有机补充,有选择地进行练笔。练笔时,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有关名句的资料。

在学生领悟了诗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采用多种角度进行练笔,扩写,改写,写读后感或由一首诗想到的等,给学生以发挥想象的自由。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难题。

另外要学生对古诗词名句进行扩写,也降低写作的难度,避免了学生语句不通顺的现象。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放飞想象,兴趣盎然,入诗境,悟讲情,出精美的文章来。

2、给学生一段话,请学生用自己积累过的一句古诗词名句来概括。学生的习作覆盖面越来越宽广了,如果只停留在扩写古诗词名句的基础上,那么就很难适应其他体裁的习作了。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语文素养,不仅要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让学生用学过的古诗文概括一段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

拿生活实际的一段文字进行概括,其实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个名句了。久而久之,学生在描绘一种画面的时候,就自然而然想起了这个古诗文句子,避免了啰嗦、繁琐地叙述,使学生习作表达意思明了,简洁。

三、方法渗透,指导作文古诗词中的名句能够广泛传播,不仅是因为华丽、精练的辞藻,鲜明的思想,也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这些直接影响着古诗词的魅力和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新课程下如何教作文,为教作文而教作文,还是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又如何让学生自由地表达。

写作方法和技巧是不可少的。每一句经典的古诗词名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句子是文章的单位,仔细揣摩古诗词名句的写作规律和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对学生的习作行文有着积极的作用。比如:1、托物言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句诗出自杜甫大约二十五岁“游齐赵”时写的《望岳》。当时他襟怀浩荡,眼界空阔。

身在岳麓而神至岳巅,写得有力如虎,遒劲峭拔。虽没有“登峰造极”而泰山的真形已尽落眼底矣。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习作中可以假托事物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抱负,这对解决学生作文直白,缺少含蓄之美的弊端是很有帮助的。

2、写景状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此句对江南春色进行了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从中可以看出写景的文章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恰当地进行选择,抓住鲜明的色彩,可对比,也可反衬,从而烘托出景色的美。

3、借景抒情经常告诉学生环境描写是心情的写照,借助景物可以抒发情感,然而学生自己操作起来,就是情归情,物归物。而古诗词名句。

四、如何在写作中运用古诗

一、长流水,不断线 充分利用课堂这种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不同课文,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把众多的古诗词名句介绍给学生,并作出评价,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名句的审美价值。

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这些名诗佳句,犹如一串串晶莹璀璨的珍珠熠熠发光,读之琅琅上口,铿锵和谐,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每读一次就是一次很好的艺术享受。

我充分利用早自习,让学生反复吟诵,引导学生在读上下功夫。只有读的多,才能背的熟,只有背的熟,才能体味佳句的妙处。

众所皆知,诗歌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具有鲜明的节奏韵律,通过诵读诗歌,有助于领悟、欣赏它的优美意境,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接受艺术的薰染。难怪人们常说“佳句不厌百回读”。

使学生会背诵,会解释,这是为运用打下基础,为把佳句用到议论文写作中创造条件。 结合诗词单元教学,重点讲析诗词中的佳句,多方面诱发学生在领会原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怎样运用在写作中。

例如李白的《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友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作者未来的理想,总有一天会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的。

这种心境,是古代士大夫所常有的,而以李白来说更为突出。引导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教师重点讲解运用联系学生和当今社会实际,为了美好的未来,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远大抱负,表明自己的决心,同样可以“长风破浪会友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学习修辞格的运用时,也尽量列举古诗词中的名句,例如: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来揭示比喻的巧妙,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愁”。委实耐人寻味,一江春水向东流显示的特征,是清江碧水,徐徐悠悠,既深且长,深不可测,长无止处,而人的愁绪绵绵,欲理难清,想断无能的一面,于是乎两个特征相贴,恰好构成了这样的比喻。

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说明艺术夸张。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来展示对偶的作用。

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说明对比的好处,等等。 总之,为了加深学生对古诗名句的理解和印象,就应坚持利用可以利用的形式和机会,如课前5分钟,活动课等,分析鉴赏佳句,做到“长流水不断线”。

二、联实际,巧运用 示例比较,让学生了解运用古诗词名句的好处。熟语说的好:“不怕不识货,就所货比货。”

比较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名句用在议论文中有何好处,用与不用有何不同,我在教学中常用示例比较: 例一,《教师法》的诞生很不容易,经过几年的修改、讨论、再修改,最后由全国人大 常委会议通过。

它在教师待遇、住房、医疗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 例二,《教师法》历时几年,千呼万唤始出来。

它对教师待遇、住房、医疗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 显而易见,例一语交直率,但文字不甚简洁。

例二由于运用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一句名句,不仅增加文采,而且语意蕴含丰富,《教师法》诞生的艰难过程,都凝聚在千呼万唤始出来之中,颇有可读性,值得品赏,显得雅致。 因文而异,灵活运用。

古诗词名句用在议论文写作中,并不拘泥于一种格式,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多变,或放在标题,或入在开首,或放在中间,或放在结尾,都是允许的。在教学中,我经常以口头形式表述这几种不同的用法。

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二00五年江苏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人生三部曲》以“滕王高阁临江渚”、“也无风雨也无晴”、“满目青山夕照明”为小标题,显得构思新颖典雅深厚了。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如2004年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 ‚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 不尽愁绪滚滚来’。

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

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 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

‛ 文章中间引用古诗,营造意境,以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拔动读者的心弦,引用或化用这些词句,就能以他人之境写我之性灵,增添文章的神韵。如: 其实美国人如此,我们中国人又何尝不知晓此理呢? ‚中庭月色正清朗,无数扬花过影‛那张先亦知晓落花须有月色的距离方显隐约之美。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林和靖亦明白透着黄昏才可欣赏到朦胧之美。 ‚合掌白莲花未开,隔岸杨柳月如霜‛便是那含蓄之美亦须隔着婵娟才越婉约。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2008湖南满分作文《彼岸,灯火阑珊》,文章撷取六句古诗,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美的画面,有隐约之美,有朦胧之美,还有婉约之美,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

五、怎样利用古诗名句写作文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以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节奏感、韵律美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而古诗词中的名句更是广为流传的,出类拔萃的文学精华部分。

从古至今能够广为流传的古诗词名句,是经过历史长河磨练的,经得起考验的,为人们所接受的文化的典范。它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因为精练的语言,协调得押韵美,还因为它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说理的……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张写实……分门别类,各具特色,不尽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首诗歌就是一篇文章的大概。

因此系统地进行古诗词名句训练,就是接触积累各种写作素材,学习掌握多样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可见一斑。

一、诵读古诗词名句,积累素材文章缺乏营养,干瘪无物是现代大部分学生的通病。分析原因是学生缺乏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怎么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来呢?作为古代文学的精华——古诗词名句。不仅语言经过了千锤百炼,而且也有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内容,有写景的、有记事的、有说理的等等。

是学生语言积累的最好素材。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言可发,有情可抒。

正所谓厚积才能博发。因此我利用学生的采蜜本这个阵地,每天让学生抄写十句古诗词名句,让学生进行吟读和背诵。

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积累了不少名句,出口成章了,这为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诗文互换,进行练笔学生有了积累,如果不会表达和运用,那么就等于白纸一张,没有任何意义。

如何让学生学会表达?首先得让学生理解所诵读的古诗词名句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名句的内容,教师得像学生拓展有关古名句的相关内容,比如作者,写作的背景,诗人当时的心境,关于古诗词名句的典故等等。学生深刻理解的其意思后,可以进行多角度的训练。

1、围绕名句进行段落训练古诗词名句中的意象鲜明,但是对意象的描述是极少的,还留有许多的空白,包括意象的、情感的。这就给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教师可以把这作为对学生作文的有机补充,有选择地进行练笔。练笔时,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有关名句的资料。

在学生领悟了诗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采用多种角度进行练笔,扩写,改写,写读后感或由一首诗想到的等,给学生以发挥想象的自由。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难题。

另外要学生对古诗词名句进行扩写,也降低写作的难度,避免了学生语句不通顺的现象。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放飞想象,兴趣盎然,入诗境,悟讲情,出精美的文章来。

2、给学生一段话,请学生用自己积累过的一句古诗词名句来概括。学生的习作覆盖面越来越宽广了,如果只停留在扩写古诗词名句的基础上,那么就很难适应其他体裁的习作了。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语文素养,不仅要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让学生用学过的古诗文概括一段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

拿生活实际的一段文字进行概括,其实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个名句了。久而久之,学生在描绘一种画面的时候,就自然而然想起了这个古诗文句子,避免了啰嗦、繁琐地叙述,使学生习作表达意思明了,简洁。

三、方法渗透,指导作文古诗词中的名句能够广泛传播,不仅是因为华丽、精练的辞藻,鲜明的思想,也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这些直接影响着古诗词的魅力和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新课程下如何教作文,为教作文而教作文,还是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又如何让学生自由地表达。

写作方法和技巧是不可少的。每一句经典的古诗词名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句子是文章的单位,仔细揣摩古诗词名句的写作规律和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对学生的习作行文有着积极的作用。比如:1、托物言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句诗出自杜甫大约二十五岁“游齐赵”时写的《望岳》。当时他襟怀浩荡,眼界空阔。

身在岳麓而神至岳巅,写得有力如虎,遒劲峭拔。虽没有“登峰造极”而泰山的真形已尽落眼底矣。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习作中可以假托事物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抱负,这对解决学生作文直白,缺少含蓄之美的弊端是很有帮助的。

2、写景状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此句对江南春色进行了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从中可以看出写景的文章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恰当地进行选择,抓住鲜明的色彩,可对比,也可反衬,从而烘托出景色的美。

3、借景抒情经常告诉学生环境描写是心情的写照,借助景物可以抒发情感,然而学生自己操作起来,就是情归情,物归物。而古诗词名句中却有许。

六、如何在写作中运用古诗

一、长流水,不断线充分利用课堂这种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不同课文,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把众多的古诗词名句介绍给学生,并作出评价,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名句的审美价值。

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这些名诗佳句,犹如一串串晶莹璀璨的珍珠熠熠发光,读之琅琅上口,铿锵和谐,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每读一次就是一次很好的艺术享受。

我充分利用早自习,让学生反复吟诵,引导学生在读上下功夫。只有读的多,才能背的熟,只有背的熟,才能体味佳句的妙处。

众所皆知,诗歌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具有鲜明的节奏韵律,通过诵读诗歌,有助于领悟、欣赏它的优美意境,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接受艺术的薰染。难怪人们常说“佳句不厌百回读”。

使学生会背诵,会解释,这是为运用打下基础,为把佳句用到议论文写作中创造条件。结合诗词单元教学,重点讲析诗词中的佳句,多方面诱发学生在领会原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怎样运用在写作中。

例如李白的《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友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作者未来的理想,总有一天会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的。

这种心境,是古代士大夫所常有的,而以李白来说更为突出。引导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教师重点讲解运用联系学生和当今社会实际,为了美好的未来,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远大抱负,表明自己的决心,同样可以“长风破浪会友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学习修辞格的运用时,也尽量列举古诗词中的名句,例如: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来揭示比喻的巧妙,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愁”。委实耐人寻味,一江春水向东流显示的特征,是清江碧水,徐徐悠悠,既深且长,深不可测,长无止处,而人的愁绪绵绵,欲理难清,想断无能的一面,于是乎两个特征相贴,恰好构成了这样的比喻。

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说明艺术夸张。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来展示对偶的作用。

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说明对比的好处,等等。总之,为了加深学生对古诗名句的理解和印象,就应坚持利用可以利用的形式和机会,如课前5分钟,活动课等,分析鉴赏佳句,做到“长流水不断线”。

二、联实际,巧运用示例比较,让学生了解运用古诗词名句的好处。熟语说的好:“不怕不识货,就所货比货。”

比较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名句用在议论文中有何好处,用与不用有何不同,我在教学中常用示例比较:例一,《教师法》的诞生很不容易,经过几年的修改、讨论、再修改,最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议通过。

它在教师待遇、住房、医疗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例二,《教师法》历时几年,千呼万唤始出来。

它对教师待遇、住房、医疗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显而易见,例一语交直率,但文字不甚简洁。

例二由于运用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一句名句,不仅增加文采,而且语意蕴含丰富,《教师法》诞生的艰难过程,都凝聚在千呼万唤始出来之中,颇有可读性,值得品赏,显得雅致。因文而异,灵活运用。

古诗词名句用在议论文写作中,并不拘泥于一种格式,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多变,或放在标题,或入在开首,或放在中间,或放在结尾,都是允许的。在教学中,我经常以口头形式表述这几种不同的用法。

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二00五年江苏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人生三部曲》以“滕王高阁临江渚”、“也无风雨也无晴”、“满目青山夕照明”为小标题,显得构思新颖典雅深厚了。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如2004年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 不尽愁绪滚滚来’。

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

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 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

‛文章中间引用古诗,营造意境,以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拔动读者的心弦,引用或化用这些词句,就能以他人之境写我之性灵,增添文章的神韵。如:其实美国人如此,我们中国人又何尝不知晓此理呢?‚中庭月色正清朗,无数扬花过影‛那张先亦知晓落花须有月色的距离方显隐约之美。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林和靖亦明白透着黄昏才可欣赏到朦胧之美。 ‚合掌白莲花未开,隔岸杨柳月如霜‛便是那含蓄之美亦须隔着婵娟才越婉约。

上面这段文字选自2008湖南满分作文《彼岸,灯火阑珊》,文章撷取六句古诗,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美的画面,有隐约之美,有朦胧之美,还有婉约之美,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令人折服。在文章收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