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描写影子的诗句

宋代诗(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因常把影字入诗词,人称”张三影”。其著名诗句有:

1、隔墙送过秋千影。——青门引 春思

2、愿教清影长相见,更乞取长圆。——相思儿令(中吕宫)

3、犹有花上月,清影徘徊。——宴春台慢(仙吕宫)

4、隔帘灯影闭门时。——醉桃源(大石调)

5、风影轻飞。花发瑶林春未知。——采桑子(双调)

6、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中吕调)

7、樯竿渐向望中疏,旗影转。——天仙子(郑毅夫移青社·中吕调)

8、草树争春红影乱。——木兰花(般涉调)

9、无数杨花过无影。——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般涉调)

10、固向鸾台同照影。——木兰花(席上赠同邵二生·般涉调)

11、鸳鸯集、仙花斗影。——双韵子(般涉调)

12、重城闭月,青楼夸乐,人在银潢影里。——鹊桥仙(般涉调)

13、风乌弄影画船移。——芳草渡(般涉调)

不过,人们最熟悉的还是苏东坡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二、关于影子的古诗(整首)至少6首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宋代 .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宋代 .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唐代 .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画堂春

宋 . 张先

外潮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山亭夏日》

唐 .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

《相思儿令·中吕宫》

宋 . 张先

春去几时还。问桃李无言。燕子归栖风紧,梨雪乱西园。

犹有月婵娟。似人人、难近如天。愿教清影长相见,更乞取长圆。

《青门引》

宋 .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三、关于影子的诗句或成语.

宋代诗(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因常把影字入诗词,人称”张三影”。

其著名诗句有: 1、隔墙送过秋千影。——青门引 春思 2、愿教清影长相见,更乞取长圆。

——相思儿令(中吕宫) 3、犹有花上月,清影徘徊。——宴春台慢(仙吕宫) 4、隔帘灯影闭门时。

——醉桃源(大石调) 5、风影轻飞。花发瑶林春未知。

——采桑子(双调) 6、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中吕调) 7、樯竿渐向望中疏,旗影转。

——天仙子(郑毅夫移青社·中吕调) 8、草树争春红影乱。——木兰花(般涉调) 9、无数杨花过无影。

——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般涉调) 10、固向鸾台同照影。——木兰花(席上赠同邵二生·般涉调) 11、鸳鸯集、仙花斗影。

——双韵子(般涉调) 12、重城闭月,青楼夸乐,人在银潢影里。——鹊桥仙(般涉调) 13、风乌弄影画船移。

——芳草渡“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成语.鞭丝帽影 避影敛迹 镜花水月。

四、关于影子的古诗

描写影子的诗句: 宋代诗(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因常把影字入诗词,人称”张三影”。其著名诗句有:

1、隔墙送过秋千影。——青门引 春思

2、愿教清影长相见,更乞取长圆。——相思儿令(中吕宫)

3、犹有花上月,清影徘徊。——宴春台慢(仙吕宫)

4、隔帘灯影闭门时。——醉桃源(大石调)

5、风影轻飞。花发瑶林春未知。——采桑子(双调)

6、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中吕调)

7、樯竿渐向望中疏,旗影转。——天仙子(郑毅夫移青社·中吕调)

8、草树争春红影乱。——木兰花(般涉调)

9、无数杨花过无影。——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般涉调)

10、固向鸾台同照影。——木兰花(席上赠同邵二生·般涉调)

11、鸳鸯集、仙花斗影。——双韵子(般涉调)

12、重城闭月,青楼夸乐,人在银潢影里。——鹊桥仙(般涉调)

13、风乌弄影画船移。——芳草渡(般涉调)

不过,人们最熟悉的还是苏东坡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五、描写月亮影子的诗句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鸟,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六、要4首五言绝句的古诗(每首附讲解)、

1.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暮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赏析:这是一首宫怨诗。

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句中的“金屋”,用汉武帝幼小时愿以金屋藏阿娇(陈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

下面“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

句中的“泪痕”两字,也大可玩味。泪而留痕,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

这里,总共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则都是环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

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是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凄凉。屋内环顾无人,固然已经很凄凉,但在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几分凄凉。

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如李清照《声声慢》词中所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凄凉况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

屋内无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声喧闹,春色浓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减少几分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正如欧阳修《蝶恋花》词所说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词所说的“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指出“诗文俱有主宾”,要“立一主以待宾”。

这首诗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写之人,所待之宾就是这句所写之花。这里,以宾陪主,使人泣与花落两相衬映。

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以“满地黄花堆积”,来陪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中人,所采用的手法与这首诗是相同的。 从时间布局看,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

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

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一位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

更从色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是一致的。 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人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

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写法,使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此外,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黄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

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2.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林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赏析: 【注释】 ①泠泠:洋溢貌。

②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 ③松风寒: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

寒:凄清的意思。 【评析】 ??这是一首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人所重视,来抒发怀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诗。

前两句描摹音乐境界,后两句抒发情怀。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

诗题一作“听弹琴”(《刘随州集》)。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

“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

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

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

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

“虽”字转折,从对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