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块表和乾隆还有点小联系,这个瑞士制表品牌诞生时间刚好与乾隆登基是同一年(1735年),为了纪念这一光辉时刻,宝珀根据它眼中中华、故宫文化的特点,历时一年,终于在2008年10月20日打造出全球限量一枚的“宝珀乾坤卡罗素”腕表,并非常顺利地成为故宫的首枚当代典藏腕表。    

盘面融合“中华太极”的设计,讲阴阳融入时刻,希望呈现出海纳乾坤之感,灰白对比不过分鲜明,划分又明确,比传统的阴阳图更柔和。 

 

宝珀卡罗素 

表盘上最显眼的当属12点位的卡罗素(Carrousel,意为旋转木马),它和陀飞轮非常接近,在初期仅仅是因为陀飞轮造价高昂而衍生出的一种价格更低,结构更简单的擒纵装置,结果后期人们发现这玩意好像比陀飞轮制作工艺更复杂,元件更多样,使得价格不降反升。 

 

宝玑陀飞轮 

二者工作目的一致,都是为了抵消地心引力对腕表精准度的影响而出现的,它们的根本差异在传输路线上,陀飞轮运用固定齿轮,通过框架旋转为摆陀和擒纵系统供能;卡罗素则不设固定齿轮,由第三方齿轮带动两个独立互补的运转轮系,双齿轮传动链中,一条负责框架旋转,一条负责为擒纵系统的运行传输动力。 

 

左:卡罗素|右:陀飞轮 

由于卡罗素的设计更复杂,所需元件更多,使它能够提供更强的动力传输,动能损失也较小,速率更稳定。既然这样为何现在还有那么多品牌推崇陀飞轮?原因非常简单,他们虽功能相似,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工艺,都能保留至今何乐而不为,更别说为顾客提供了多一种的选择空间。 

早期的价格和复杂工艺是二者最大的局限,现今却摇身一变化身为制表品牌工艺及实力的判定元素之一。 

 

个人觉得表背的设计更出彩,能在盘面上直接感受到的或许是对我国阴阳文化的敬意,而背面特点更明显:饰有“1735、宝珀(BLANCPAIN)、乾隆、故宫”元素的黑金摆陀,边缘则用中华琉璃瓦勾勒,大量的中华元素结合黑、金、红配色,即显示出尊贵的皇家气息又完美地带上故宫的设计。结合现代材质与机械工艺,展现出一副中西合璧的完美画卷。 

   

此次能够被收入故宫,无疑是代表了中华艺术殿堂对于宝珀复杂工艺的最高肯定,品牌知名度将更高,故宫也等于间接给出了它对当代藏品的水准要求,简直是双赢,宝珀真真是走的一手好棋。 

 

表款尺寸为43.5毫米,半镂空的设计展现出部分内部结构的景观,还比全镂空多了点神秘感,除12点位卡罗素,还于6点位设弧形动储功能,9点位设双指针日期显示。同时,搭载卡罗素225自动上链机芯,共262枚元件,可保障100小时动储。 

 

说实话,去过很多次故宫,但从来没见过它,现在想来可能是被收到奉先殿内了?这座殿原是清朝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近年来已成为故宫博物院的专属钟表馆,其中陈列着皇宫的各种钟表藏品,多数都是18、9世纪时的舶来品,还有部分来自苏州、广州的国产表。这其中最爱表的便是乾隆,常命海关瓜园重金带回西洋钟表,有时间去故宫的读者们如果瞧见它了可否回我一声,哪天也想去看看。    本篇文章转载自腕表时代,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wbsj@wbiao.cn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