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写把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的诗句

满招损,谦受益。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筑行之。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驭马十步,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书山有路勤为经,学海无涯苦作舟。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 觉知此事要躬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今。读万卷书,行万理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三天不练口生,三天不做手生。 用珠宝装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松,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

二、把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把知识学扎实,形容的古诗有什么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律》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名字叫《冬夜读书示子律》,作于宁宗庄元五年(公元1199年)底。诗人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气力,一是“要躬行”。

诗中表达的思想不仅是冬夜读书的体会,更是诗人勤奋学习的经验总结。诗的前两句,从古人的经验谈起,其中“无遗力”三个字,概括了古人做学问用功程度;诗的次句,既道出了做学问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也强调了“少壮功夫”的重要。

告诫儿子在年轻时抓紧大好时光努力学习,莫让年华付水流,只有重视了“少壮功夫”,将来才会有所成就。诗的后两句则是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要躬行”至少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在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嘴就是学生的一种“躬行”。我们现在不是提倡“启发式”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吗?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讨论、练习,就是学生的一种实践活动。

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没有学生的“躬行”参与,就几乎无法进行,即使古人学习内容以文史为主,学习过程也有一个“躬行”问题,学了文章诗篇要背诵,是一种“躬行”,不是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古训吗?懂得了文章的起承转合,还要自己练笔写作,否则,先生讲得再多再妙,学生的文章还是做不好的。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

这个“躬行”就是社会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2、类似的还有,比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说活学活用,要随时注意学习,生活也是一种学问。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是出自《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曹雪芹把它装裱在了王熙凤的“办公室”里,细细品味真乃是至理名言。 这句对联是曹雪芹对王熙凤的评价。

她管理贾府上上下下的家政事务,里里外外的应酬,如没有精明的头脑,圆滑的手段,泼辣凌厉的个性,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知识,以及对事情把握的尺度分寸的能力,是管理不了那一大家子事务的。 世事洞明“有”学问,人情练达“出”文章,“精神到处文章在,学问深时意气平”。

这是一种学识,是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领会。人生一世,十年苦读诗书,比起人世间的学问,浩如烟海的书籍,不过只是九牛一毛。

学校只是让我们学到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基础教育。可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学习探求着,不断地感受着这个社会,这个世界。

“世事洞明”体现着一种成熟、聪慧,“人情练达”演绎着老成、干练。在这个“关系”社会里,得道升天,失道寡助也。

曾几何时,想想自己,我就像一个开足马力的火车头,只顾喷着气往前赶,却很少顾及周边的纷繁杂务,失去了很多机会;然而现在,自己却常怀着一颗平常心,一份感恩,“顺其自然,任凭得失”,“不为物喜,不为己忧”,如今的我倒是更愿意历练自己,感受生活,品位人生。